APP下载

我国茶叶产业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9-07-29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傅利利

中国商论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产业链竞争力茶叶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傅利利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徐倩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 发源地,也是五千年璀璨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贡献。自古以来,中国是产茶大国,亦是茶叶的出口大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茶产量为258万吨,居世界第一,其中出口35.5万吨,居世界第二。虽然总量看上去很大,但遗憾的是,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却并不明显,而且没能打造出世界名茶品牌也一直令人感到遗憾。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茶叶面向的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市场或本国市场,而是要在全球的市场上接受竞争的考验。中国的茶产品必须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市场。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意义重大。

1 文献综述

国内已有大量的学者重点研究过中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许咏梅(2009)指出,世界茶叶市场的行情发生了变化,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并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深层次地指出了我国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郭东旭(2009)通过对1997—2007年世界茶叶生产贸易状况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世界茶叶从贸易数量和金额来看是逐年递增的,且世界四大主要产茶国的产量排名依次是中国、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在数据的分析和事实中发现我国茶叶在价格上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但在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上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具有改进和提高的余地。薛杨晨等(2013)认为,茶叶价值链是产业模式升级、结构优化的基础,径山茶一体化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但规模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产业结构效应不明显,尤其是加工环节还存在有待开发的潜力。以上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多都是从浙江、湖南等省份角度出发,抑或从世界角度出发,就中国整个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问题的研究仍需细化,本文就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为国内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 中国茶叶产业的现状

2.1 中国茶叶产量及出口现状

我国是名茶故里、产茶大国。1949年以来,我国茶叶产业得到高速发展。195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6.5万吨,2018年达272.6万吨。根据18个产茶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汇总,201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4588万亩,全国茶园面积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贵州、云南、四川。全国茶叶产量前十排名依次为: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湖南、浙江、贵州、安徽、广东和河南。

我国的茶叶不仅产量可观,而且种类繁多、品种优良,因此不仅受到本国消费者的欢迎,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消费认可度。中国茶叶出口量除个别年份递减外,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7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已经超过30万吨,金额高达138亿美元。

虽然中国茶叶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茶叶产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并不占优势,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大多数还只是茶叶的一些初级加工制成品。与斯里兰卡、肯尼亚、英国等国家的茶叶出口相比,我国的茶叶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同时,中国虽然向世界出口的茶叶在数量和金额上都远远大于向世界进口的数量和金额,但中国向世界进出口的多酚萃取物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差距远不如茶叶那么明显,甚至表现出进口大大超过出口的特点,且多酚萃取物的出口金额和数量都明显不如茶叶。茶伴侣这种茶产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在具体出口数量上仍然远不如茶叶的出口数量来得巨大。

总的来说,我国茶叶出口从量上来看,都比另外两种茶产品(多酚、茶伴侣)要大很多,并且茶叶在进出口的差额上也体现了我国在该种茶产品的出口上占据着绝对优势。

2.2 茶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

我国茶产品种类众多,本文选取典型的绿茶和茶伴侣进行分析,通常可以用TC指数反映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TC指数=(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进口额)/(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进口额)

该指数的值大于0,表示竞争力大;值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竞争力越弱。值等于-1,表示一国所生产的该种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即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值等于1,表示一国所生产的该种产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完全的竞争力。

TC指数的本质是一国某产品进出口的差额比进出口的总额,很多时候反映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仅仅是一国的进出口而已,但我们依然可以从TC指数中略窥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图1、图2可见,我国绿茶与茶伴侣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绿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尤为明显,主要可能是源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图1

图2

我国茶产品在本应创造高附加值率的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没能成功创造价值,在这些环节上的典型茶产品,如茶伴侣未能表现出高竞争力;与此同时,本没有高附加值的茶叶原料加工制造环节却表现出了极高的出口竞争力,从低端的茶叶加工、原料出口转向提升高端环节的竞争力,需要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更新;此外,中国茶叶品牌很难做到规模化和标准化,国内茶叶公司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拥有品牌推广经验,从而使中国茶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要做到这些要走的路还很长,这给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

3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要素动态开发不到位

传统的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环节可以实现将初级生产要素的劳动动态升级开发成高级的人力资本。对于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率环节的茶产品而言,对这种高级技术层次的人力资本的需求是非常要紧的;另外,对茶叶的深加工必然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果还是以传统的人工炒茶为主,配上产茶地区的招牌来实现竞争力,这在现代工业生产的社会大背景下是很难实现竞争力提升的。

中国整个茶叶产业都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岗位技能培训严重缺乏,设备陈旧、新技术难以普及的困境。甚至在不少地区还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模式。中国的茶叶技术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自身优势,为产业升级和技术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3.2 需求的国际化程度低

从需求结构来看,我国的各大名茶在国内虽广为人知,但如此名目纷繁、品种繁多的茶文化未必能让国外市场很好地接受。我国的茶叶品牌动辄就是在一个地区品种下列出许许多多的“子品牌”,通常还有“品级”之分。这样的营销渠道固然能深受一些品茶爱好者的欢迎,但要做到将这些茶叶品牌如立顿红茶那样驰骋海外市场是有难度的。国内绝大部分茶叶品牌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勇气塑造一个真正差异化的品牌,纷纷以产地和原料为核心诉求,而不是试图传递给消费者某种生活方式或者更贴近的品牌信息。这使得品牌之间很难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无法形成更好的竞争力。

3.3 茶产品的产业链本身没有得到高效整合

从整个产业运作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如今这样一个产业链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行业的产业链内部没有得到高效整合,这意味着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必然会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尤其是价值链上游环节的产品,必将会出现明显的高成本现象。一个健康发展、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在理论上应该是像微笑曲线所描述的那样,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应该创造最少的价值,原料和生产加工应该为高附加值环节的产品服务,从而使得高附加值的产品成功地通过终端渠道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另外,我国高端茶产品的开发本身就处于幼稚阶段,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无论是从技术标准还是卫生标准来看,我国茶叶产业链上游环节产品的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基于这样的事实,我国产品出口遭遇国外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在所难免,相对于产业链内部而言,这属于外部的导致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的原因,反过来也成为我国茶叶产业链无法有效升级并提升竞争力的障碍之一。

3.4 茶企业经营方式没有得到相应调整

我国的茶叶加工方式是以手工炒茶为主,再经历许多复杂工序后完成茶叶生产的以农业化为主的生产方式。相应地,茶企业管理方式就是适应于该种生产方式的个体农户作坊式为主的经营管理方式。这样的茶企生产结构与英国著名茶品牌“立顿”形成了鲜明对比,工业化生产的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拥有100多年的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经验。即便我国人民对茶叶的消费早在遥远的古代就已非常广泛,但农业化的生产方式毕竟还是无法催生出现代企业管理。像我国目前这样分散经营的个体茶户是很难形成品牌的市场垄断力和竞争力的,因为分散的各个企业出口各自的茶叶在定价上只会被不断压价。故想要形成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首先要从茶企业结构的改造做起,让分散经营的农户集中起来,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向来在国际市场上议价只有“抱团”才能形成一定的价格垄断力,从而获取到茶产品在国际上的定价权。

4 对策建议

4.1 开发升级生产要素

对生产要素的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研发设备和资本的引进和升级,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没有先进的设备是不行的;从食品饮料安全方面来看,先进的研发技术有利于去除茶叶深加工过程中残留的农药物质,有利于使消费者放心饮用,更有利于为品牌的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适度控制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政府在引导和扶持本地茶叶产业时,从布局入手,发展优势区域、宜茶区域,加大老茶园改造,调减低效茶园。

4.2 调整茶产品的需求结构

要设法刺激国内消费者对茶产品的消费从茶叶向高级茶叶制成品转变,利用广告、品牌等营销手段创造出国内高端茶产品的消费市场,从而促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率环节转型,间接地提升我国高端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注重消费群体培养。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加强消费引导与宣传力度,努力创新交易方式。国家应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扶助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及茶品牌、茶产品、茶历史文化宣传。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搭建国际产销交流平台。

4.3 整合茶产品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协作程度低、信息共享程度差,必然会导致该产业的整体效率低下。我国的茶产品在初级原料加工环节的生产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但产业链终端的营销环节至今没有做出能够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的茶品牌,这说明我国茶叶产业的产业链建设是非常欠缺的,高端茶产品表现不出竞争力与此关系甚大。

整合产业链的思路可以从郎咸平“6+1”理论中获得一定的借鉴。“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在产业链上,前6块能创造90%的价值,而作为加工制造的“1”只能创造10%的价值。我国的茶产品的生产虽然有别于其他产品,但参考“6+1”理论,当发达国家占据了“6”中的设计、批发、零售等环节后,我国原料出口和简单的茶叶加工与之相比究竟能分到多少利润就可想而知。所以“6+1”理论在茶叶产业链的整合升级上是有借鉴意义的。要把传统的只有原料出口、加工制造向“6+1”产业链整合,才有可能改变我国茶叶产业的整个产业链“大而不强”的现状。

4.4 改变茶企业经营方式

我国的茶叶品牌非常有趣,往往在一个大品牌下有许许多多的“子品牌”,在这些子品牌下又有不同的品级之分。像这样的品牌管理情况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与同样做茶叶品牌的英国立顿红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农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下,茶叶质量就与种植方法、产地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俗称的“看天吃饭”在农业上、在茶叶的种植上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这也就无怪乎我国茶叶在一个品牌下竟能分出那么纷繁复杂的门类和品级了。而以立顿红茶为代表的工业化茶企则面貌完全不同,同样是袋泡红茶,只要是“立顿”品牌,一般就不会出现不同的口感和品级。

另外,面对我国的茶饮料出口遭遇较多贸易壁垒的情况,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绿色壁垒,从侧面能够反映出茶叶的深加工环节出现了漏洞。从上文的案例中也有提到,西湖龙井和英国立顿红茶的生产方式不同,显然它们的管理方式必然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是由工业化大生产催生出的质量监管体系,而我国的茶叶产业几乎是从源头开始就是农业化的分散经营。应该从茶企业经营方式上进行变革,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个体式的农户和作坊改造成现代化的茶企业,是我国茶产品获得持久的出口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5 结语

综上可见,作为茶叶大国,我国具有区域资源优势、茶产品优势以及成本优势,也逐步茶叶推广到全世界,但面临诸多问题:生产要素动态开发不到位、产业标准化化程度低、茶企业结构未相应调整、需求的国际化程度低、产业链本身没有得到高效整合以及宏观条件缺少孕育高端茶产品。本文提出开发升级生产要素、调整茶产品的需求结构、整合茶产品的产业链、改变茶叶企业经营方式等对策,希望可以为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也期望中国的茶叶品牌可以传播到世界更多国家,世界各国人民因中国茶文化的吸引而选择中国茶叶。

猜你喜欢

产业链竞争力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香喷喷的茶叶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