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绩效的动态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07-29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李金磊方磊王优

中国商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曲线函数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李金磊 方磊 王优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从2004年国务院领导以推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先导的商业银行全面改革开始,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纷纷采取了股份制改革、公开发行上市、改进各项业务标准和准则等措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外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股份制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效果,直接反映为银行绩效水平的动态变化。因此,科学合理地对银行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银行绩效水平的因素,对于掌握银行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进一步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传统财务指标评价方法、杜邦分析法、骆驼评级法、经济增加值(EVA)法、平衡记分卡(BSC)法等。西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经历了单一绩效考评主体、二元绩效考评主体、全面绩效考评三个阶段的演变(韩明和谢赤,2009)[1],我国学者也在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陈宗华(2011)[2]从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银行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估;王一平(2011)[3]基于EVA方法评价了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并考察了EVA的驱动因素;赵国杰和赵红梅(2004)[4]引入平衡记分卡方法,在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因子分析法(夏秋,2007)[5]、聚类分析法(孙继国和伍海华,2004)[6]以及需要庞大计算量的数据包络分析法(高香香,2008)[7]等分析方法也逐渐引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

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对银行绩效水平的评估和对影响银行绩效水平因素的分析也应该是连续的动态的,但是现行的针对银行绩效评估的研究基本都是静态的,没有考虑银行绩效的动态变化以及潜在的变动规律,这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1)只考虑某一个时期的绩效水平,过度重视短期效益,很容易导致投机行为和风险增加,不利于银行可持续发展;(2)静态的回归分析法不能直观地展示有关因素影响银行绩效的变化态势,从而管理者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经营策略。所以,建立科学的银行绩效的动态评价体系,分析相关因素对绩效水平的动态影响,对银行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绩效水平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情况下,函数型数据分析(Functional Data Analysis,FDA)方法能够将离散的观测数据函数化从而发掘静态数据隐含的动态信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函数型数据分析始由Ramsay提出,在Ramsay和Silverman(1997)[8]系统地对FDA进行定义和分析后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大数据时代统计研究的前沿。FDA的核心思想是把观测到的离散的数据函数看作内在结构统一的函数整体, 而非个体观测值的顺序排列[9]。FDA是基于函数型数据的对经典统计分析的扩展,它可以可视化地分析高度非线性和结构复杂的数据的特征、探究变量之间的时变关系以及有比传统模型更好的预测能力。

近年来,随着数据收集和存储能力的进步,以及一系列经典的统计方法被推广到函数型数据分析中,FDA在医学[10-11]、生物学[12-13]、心理学[14-15]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Mayukh Dass1和Christine Shropshire(2012)[16]指出FDA方法在处理和分析经济管理领域的数据有很好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国内王德青(2018)[17]、剡亮亮(2013)[18]等学者在该领域对FDA的扩展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综合来看,将FDA应用于银行绩效评价将有以下优势:(1)以年、季度为刻度的离散的银行绩效水平数据,可以通过FDA将其平滑为一条连续可导的曲线,直观地展示银行绩效水平及其动态变化;(2)能够引入导数等函数分析方法估计函数曲线的导数,即绩效变化的速度、加速度,进一步探索绩效水平的变动的潜在规律;(3)利用函数型回归分析在结果解释性方面相对于传统回归分析不可比拟的优势,估测回归参数曲线,可以对不同时段相关因素对银行绩效水平影响的大小和变动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7家上市银行的绩效水平和部分财务指标为研究对象,引入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旨在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进行动态的评价并分析相关因素对绩效的动态影响,为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战略、提高绩效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思路与建模方法

在连续动态函数的框架下,本文首先使用粗糙惩罚平滑方法重构银行绩效的本征函数,将离散的银行绩效数据函数化为曲线,分析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其次,估计绩效水平函数曲线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挖掘银行绩效的潜在变动趋势和规律。最后,利用函数回归分析,剖析在不同时段相关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1.1 离散数据函数化

将离散数据函数化的方法有插值和平滑两种,如果观测数据是精确无误差的,就使用插值法;如果数据存在观测误差,为消除误差就使用平滑方法。由于样本数据在实际观测中普遍存在误差,因此本文采用平滑法。

平滑法常用的基函数有傅里叶基、B-样条基和小波基,其中傅里叶基常用于周期性数据,B-样条基用于非周期性数据,小波基适用于不需要考虑本征函数的导数的情况。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是非周期的,因此选用B-样条基函数。

1.2 函数型回归

函数型回归分析要求反应变量和解释变量都是函数型的,通过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型回归系数,表示在不同的阶段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变化的。假设有q个解释变量其回归系数为,函数型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2 实证研究

2.1 绩效评价体系及数据来源

2.1.1 绩效评价体系

银行绩效的衡量既要反映商业银行取得业绩的绝对数量,又要包括经营效率的相对水平(王燕,2014)[21]。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反映商业银行绩效水平。ROA反映商业银行以其全部资产来获取利润的能力,ROE反映银行以自有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鉴于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且资金来源主要为负债、自有资金占比极小的特点,本文选择ROA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指标。

参照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方法,以及商业银行特有的“三性”原则,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

(1)银行规模。商业银行的规模可以从总资产、总负债、存贷款业务规模、中间业务规模以及员工、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来衡量,本文选取总资产指标反映银行规模的大小。规模扩大在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银行面临的风险会伴随规模扩张而增加,因此银行规模对绩效的影响是双向的。

(2)流动能力。流动能力包括银行为满足客户合理资金需求而使资产以合理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流动性和银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所需资金的负债流动性。银行的流动能力具有双面性,保持过高的流动性会降低银行的盈利,但低流动性在增加效益的同时可能引发挤兑导致破产的风险产生,所以流动能力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仍以贷款为主,负债以借款为主,因此选取存贷比率反映银行的流动能力。

(3)安全能力。安全能力指商业银行通过保持一定的清偿能力来避免或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风险以保持稳健经营和发展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越高的资本充足率代表着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比率越低,说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越好。这两个指标分别从监管者和经营者角度出发考虑银行的安全能力(林筱,2013)[22]。从安全性角度出发,要求银行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率,但这同时使银行资金成本提高,所以银行安全能力的高低对绩效的影响是双面性的。

(4)业务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仍是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差收入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体现了银行传统业务能力的强弱。

表1 绩效评价体系指标

表2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基于上面所述,本文选取的指标和代码如表1所示。

2.1.2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建设银行、郑州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17家上市银行2005—2017年的年度ROA和总资产、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净利息收入占比五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各上市银行年度财务报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部分缺失数据已通过平均增长率法补全。在进行函数型回归分析时,为了减少异方差对总资产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

2.2 银行ROA函数化

为了分析商业银行绩效水平在2005—2017年间的动态变化,通过粗糙惩罚平滑法将离散的商业银行ROA数据函数化。银行ROA数据呈现非周期性,因此选取与观测点数目相等的节点为13的B-样条基函数。为了避免函数曲线对观测值过度拟合导致曲线波动频率和幅度过大,通过粗糙惩罚确定平滑参数。

图1 广义交叉验证确定平滑参数λ

根据图2(a)展示的17家上市银行ROA的平滑曲线可以看出,不同银行的绩效水平有所不同,其动态变化特征既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绝大部分银行的ROA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增减幅度以及转折点存在较大差异。图2(b)展示的银行ROA的一阶导数曲线反映了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动态变化方向和速度,绝大多数银行的ROA增长速度经历了前期为正后期为负的两个阶段。银行的ROA的二阶导数曲线如图2(c)所示,它测度了银行绩效变化的加速度,从函数曲线来看波动较为频繁且起伏较大。

银行ROA本征函数及其一阶导数、二阶导数的均值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上市银行总体绩效水平变化及其动态特征。由图2可以看出,ROA均值函数曲线先升后降,变化速度曲线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加速度曲线绝大部分时间在0值以下呈“W”型波动,说明ROA速度曲线的变化速度经历了“增—减—增—减”四个过程。因此,受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划分为明显的两个时段。

图2 银行ROA平滑曲线及其速度、加速度函数曲线,以及各自的均值函数

(1)2005—2012年为第一时间段,银行业整体处于增长期。样本银行绩效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ROA速度曲线在起始点很高,之后逐渐降低为0,说明在第一阶段是银行绩效水平增速逐渐放缓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过股份制改革和现代化的银行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我国银行业总体上进入了增长阶段,银行绩效水平明显上升。但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银行业务结构单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这一增长明显后劲不足,增速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从2007年起央行严格执行《巴赛尔协议》进行监管使我国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再加上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的宏观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在之后几年里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并且,在“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了逆全球经济环境的高速增长,我国银行业由于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通过放贷为政府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极大地提升了绩效水平。所以从2009年开始银行绩效增速不降反升,加速度曲线也出现了短暂的正向变化,这一直持续到2010年以后才结束。

(2)第二时间段为2012—2017年,为下降期。银行绩效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此期间速度曲线由0点继续下降,绩效水平负增长。从2012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脱媒加剧等一系列原因,使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极大的国内经济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状况,银行业的绩效水平开始迎来转折,进入下降期。截至2017年,银行绩效水平总体上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是根据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的尾部特征可以发现从2016年开始下降速度开始减缓,银行业不景气的状况开始出现好转。

2.3 函数型回归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以银行ROA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总额(ASSETS)的对数、存贷比(LDR)、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R)、净利息收入占比(NIIR)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函数型回归模型,测度其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动态影响,回归模型为:

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系数曲线如图3所示。可视化地动态剖析不同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曲线的波动差异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从银行规模角度来看,资产规模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明显分为两个阶段,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在前期会降低银行绩效水平,而在2008年后则会逐渐提高银行绩效水平。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在前期对绩效产生的负影响,可能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林智敏、罗慧(2006)[23]指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银行如果通过非市场、非理性行为来扩大银行规模,那么银行因规模经济增加的收益可能会低于增加的代理成本,这会导致银行绩效降低。事实上,2004年开始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改革在前期缺乏经验并且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不完善,这造成总体上银行规模的扩大不仅没有提高银行绩效水平,反而对银行绩效水平造成了负影响。随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大使单位运营成本和交易的不确定性下降,开始对银行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系数曲线的尾部特征反映出2015年以后银行规模扩大对绩效提高的边际影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经过十几年的增长后已经出现了过于庞大的规模开始制约银行通过获取规模效益来提高银行绩效水平的势头。这与邱靖平(2016)[24]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与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规模扩大随之而来的内部组织层次冗杂和制度弊端、资产质量、道德风险、股权结构等问题使得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不能单纯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提高绩效水平的阶段,目前来看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下去。

图3 回归系数函数曲线

第二,从银行流动能力来看,存贷比所反映的流动能力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除前期和尾期为负外,大部分时间内对绩效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存贷比越高意味着越多的资金被流动性较低的贷款占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大,这在前期降低了银行绩效水平。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存贷比作为法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扩张受到了极大限制,许多银行开始突破这一限制,扩张信贷业务。中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初开始放松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监管,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良好的银行,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存贷比的提高使银行放贷规模扩大,极大地增强了银行盈利能力,对银行的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

但从银行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存贷比不应该过高,否则会导致流动性良好的资产不足,进一步引发支付危机[25]。这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进,存贷比的提高对银行绩效的正向影响为什么是先增后减直至变为负向影响。201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取消了关于存贷比不得超过75%规定,存贷比从监管指标变成了监测指标。根据存贷比回归系数曲线在2015年的转折可以发现,这一改变使得存贷比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负影响逐渐变小。

第三,从银行安全能力来看,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呈现倒“U”型,前期影响为负,之后产生先增后减的正向影响,2015年以后影响又变为负。在2005年以前,我国大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远低于8%的监管标准, 虽然银行通过政府注资、上市等方式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但资本结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受普通股权益构成的一级资本造成融资成本增加(周佳吉,2015)[26]等原因影响,非市场化的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了银行绩效水平。

资本充足率回归系数的中期动态变化与冯晓莹和韩永辉(2013)[27]对2007—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效果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提高总资本充足率有利于促使银行提高绩效。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下降使破产几率降低,债权人要求的利率随之下降,利息支出减少,同时银行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快经营模式转变,使得银行绩效提高。

为与《巴塞尔协议Ⅲ》接轨,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2013年对资本充足率作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资本充足率代表的安全能力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有双重效应,不断增长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率迫使银行闲置部分资金以满足监管要求,银行还要为这部分基本不能带来收益的资金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影响银行绩效,这造成了资本充足率回归系数在结尾处为负并且呈负向影响逐渐增大的趋势。

第四,不良贷款率从与资本充足率相反的方向反映了银行安全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影响,2014年以后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不良贷款增加意味着银行很可能因为信用风险遭受损失,这要求银行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当不良贷款被核销时,银行利润减少,绩效水平下降。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因此虽然不良贷款率在第一阶段对银行绩效影响为负,但这一负影响是逐渐减小的。

从2014年开始, 经济转型的压力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不景气造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上升。但不良贷款率提高在这一阶段对银行绩效水平却产生正向影响,这很可能是由于银行扩大放贷规模带来的利差收入弥补了不良贷款提升产生的损失,或者是不良贷款的风险并没有集中爆发。这需要银行给予足够的关注,防治风险集中爆发。

第五,从银行业务能力来看,净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影响为正,从2013前后影响为负。利息收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收入的增加在前期能提高银行绩效水平,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对银行绩效水平的提高效果是逐渐降低的。银行只有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才能不断提升银行绩效。因此,从2013年前后开始,净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反而会降低银行绩效,这与回归系数曲线的变动趋势相一致。

总的来看,总资产、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净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有明显的时段特征,随宏微观经济环境以及行业状况和政策法规的变动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产生显著的动态变化。另外还可以发现,总资产与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趋势总体上一致,只是影响力度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目前我国仍以贷款为主的业务结构导致总资产规模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内在联系有关。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和净利息收入占比也有着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动态变化趋势。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针对当前商业银行绩效静态评价存在的弊端,引入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重构本征函数拟合了选取的17家上市银行的绩效水平动态变化曲线,通过导数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函数型回归可视化地剖析了银行的规模、流动能力、安全能力和主营业务能力对绩效水平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宏微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的影响,银行绩效水平在研究期间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2005—2012年为持续增长阶段,2012—2017年为下降阶段。银行的规模、流动能力、安全能力以及主营业务能力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具有显著的时段特征,在不同时段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有显著差异。

针对我国银行业绩效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对绩效水平影响的动态变化趋势,本文研究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目前我国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提高银行绩效水平,但这同时也会降低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我国银行已经进入规模经济效益开始减小、不能单纯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提高绩效水平的阶段。在今后经营过程中,银行不能盲目扩张,要转变为集约化的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改善绩效水平。

第二,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双向的,在不同时段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不断转换。银行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满足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对不良贷款给予足够的关注,严密防范风险集中爆发。

第三,净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已经由正向转为负向,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根据自身资产规模、风险管理水平、竞争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多元化经营战略,实现范围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旨在引入函数型数据分析为银行绩效的动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并给出合理的结论和解释,对于银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全面性有待提高,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探讨更加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曲线函数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幸福曲线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