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彩绘镇墓兽的保护修复

2019-07-29侯鲜婷

文物季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拉曼彩绘文物

□侯鲜婷 卢 轩

镇墓兽最早出现于战国早期楚国墓葬中,具有驱邪镇恶、安宁墓主[1],祝吉化凶,连接亡灵与神灵,引导死者亡灵升入天界或地界的功能[2]。从材质来看,镇墓兽出现之初,多为漆木雕刻而成;西晋以后,出现陶质镇墓兽;武则天时期以后,三彩镇墓兽开始流行[3]。在造型上,经历了“人兽未分化”、“人兽完全分化”及“人兽同体”的变化过程[4]。

该件唐代彩绘镇墓兽现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库房内,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国棉五厂厂区内,由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工作队清理发掘,墓葬发掘编号为013工地M561[5],除此之外,未搜集到更详细的出土信息。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经济的恢复时期,为了发展经济,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开建了多处大型工厂。为配合这一时期的工程建设,西北文化局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工作队,负责对各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出土的部分遗物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6],该件文物便属于其中之一。镇墓兽为陶质,高27.8cm,宽15.5cm。兽面,头上有耳直立,前肢直立,蹲坐于地,尾贴于背,镇墓兽表面装饰彩绘。本次修复在调查文物保存现状、科学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以期珍贵的文物得以更好地展示及保存。

一、保存现状调查及分析

1.病害调查

该件文物主要病害包括:泥土附着物、硬结物、残缺、彩绘起翘及脱落等。具体表现为,彩绘表面大面积附着土垢、表面硬结物,局部彩绘起翘甚至脱落(图一)。左耳缺失,两条前腿及底座残缺(图二),左前腿残缺处可见金属锈蚀物(图三)。右耳曾经过粘结修复,其粘结强度保持良好,粘结界面残留明显裂缝(图四)。从该文物的病害情况来看,其整体病害严重,亟需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修复处理。

2.本体分析

镇墓兽表面装饰彩绘,从残断界面观察,胎体呈红色,胎质细腻。从制作工艺来看,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为原料,经过淘洗、沉淀、晾干、碾轧、和泥等步骤,除去陶土中的杂质,使陶土细腻可塑,经制作成型后,在氧化气氛下烧成素陶;然后在陶胎表面进行彩绘,表面彩绘为矿物颜料调和动植物胶制作而成。从截面及彩绘剥落处观察,陶胎表面首先施一层白色“陶衣”,然后在陶衣上施彩,彩绘颜色以红色为主,局部可见黑色。由左前腿残缺处观察发现,腿内部夹有细条状金属。基于文物的珍贵性及采样量的限制,本文采集镇墓兽脱落的红色及黑色彩绘颗粒,采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无损分析,同时用手术刀刮取少量腿部残断处金属锈蚀物颗粒进行分析,确定金属种类,为后续保护修复方法及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检测条件:法国Jobin Yvon公司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LabRAM HR Evolution),本次检测所用激光光源为固体激光器和点光源激光器,波长分别为532nm和785nm,物镜为50X,光斑尺寸为1μm,信息采集时间是20~30s,累加次数为 2~5 次,光谱采集范围为 50~2000cm-1,具体检测条件因样品特性及状态有所不同。

检测结果:红色样品的拉曼光谱中,主要拉曼峰为 141、224、292、411、615、659cm-1,与文献中赤铁矿(Fe2O3)的拉曼峰吻合[7],判断该红色颜料为赤铁矿(图五)。黑色样品的拉曼光谱中,主要拉曼峰为 1368、1597cm-1,应为炭黑的拉曼峰[8],判断该黑色颜料为炭黑(图六)。锈蚀样品a的拉曼光谱中,主要拉曼峰为 235、267、283、364、511、637、698、1072、1285cm-1;该拉曼峰值与仪器所配拉曼数据库中纤铁矿(γ-FeOOH)拉曼峰匹配良好,判断该锈蚀物样品中含有纤铁矿(图七)。锈蚀样品b的拉曼光谱中,主要拉曼峰为 145、236、271、367、703、1076、1299、1428、1740cm-1(图八);对比样品锈蚀样品a与锈蚀样品b发现,锈蚀样品b中也含有纤铁矿,其中145、703、1076与仪器所配拉曼数据库中碳酸钙(CaCO3)拉曼峰匹配良好,判断其为镇墓兽陶胎中所含碳酸钙;另外还有弱峰如1428、1740cm-1等,推测为样品中其他污染物的杂峰。综合分析结果可知,该镇墓兽腿部所夹金属为铁条。

二、保护修复措施

1.建立修复档案

文物修复档案贯穿着文物修复全过程,主要包括文物的本体信息(来源、时代、材质、工艺特征、病害情况、修复历史等)、文物修复的材料和方法、修复人员等方面,记录方式包括文字及图像记录。

2.清理

清理主要针对该件文物表面的泥土附着物及硬结物,采用物理方法结合化学方法进行清理,最终达到表面污染物不影响文物整体形貌,同时清理区域与文物整体协调统一的效果。

清理前进行局部清理试验,判定清理程度。首先采用手术刀、软毛刷及洗耳球,清理表面浮土及厚层硬结物;对于较硬的硬结物,预先采用棉签或脱脂棉蘸取2A(无水乙醇:去离子水=1∶1)软化硬结物,然后在半湿润的状态下,用竹签、手术刀等机械方式清理。对于彩绘脆弱部位,首先对该区域进行彩绘加固处理,然后再进行表面清理。

3.彩绘加固

加固区域主要针对彩绘脆弱部位及起翘彩绘。彩绘脆弱部位用小喷壶喷涂或用软毛笔蘸取3%的AC33水溶液进行加固。该件镇墓兽表面局部出现彩绘起翘,触之易掉,对于这部分彩绘需进行加固回贴处理。首先用软毛笔蘸取去离子水润湿软化起翘区域,然后用3%的AC33水溶液进行加固,最后用无静电光滑纸张轻压起翘区域,从而将起翘彩绘加固回贴。

4.补全

在清理和表面彩绘加固完成后,对残缺区域进行补全处理。该件文物的补全包括缺失左耳,残缺左右前腿、底座以及右耳与兽身连接处的裂缝。补全依据残缺部位的形状以及同时期同类型器物,从而恢复文物缺损部位的形貌,保存文物的历史及艺术信息。本次补全采用水调和石膏粉进行补全,考虑到文物表面彩绘脆弱易掉,补配部位造型不甚复杂,因此采用塑补法进行补全。首先在需要补全的区域涂一层胶黏剂,然后将石膏堆填于残缺处,并修整出基本形状,待石膏固化至易于雕塑的硬度时,用手术刀、抹刀等进一步修整形状,最后用不同目数的砂纸将补全区域逐渐打磨平整。补全过程中,通过对比测量关键节点的尺寸以及不同角度的观察,判断补全效果。耳部与兽身连接处的裂缝,用抹刀取少量调和好的石膏进行填充,以使耳部与兽身连接处弧度自然协调。

5.作色

作色,或称“美学修复”,即在保护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作色,使其形象完整。本次作色区域主要针对裂缝及石膏补全区域,使文物整体颜色协调,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作色材料选用水粉颜料,主要依据该镇墓兽的色彩层次分布及作色区域周围表面呈色。镇墓兽颜色由里到外依次为砖红色陶胎、白色陶衣,红色或者黑色彩绘层,在作色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颜色,先做里层颜色,后做外层颜色;对于同一层次不同颜色来说,先做明度高的颜色,后做明度低的颜色(图九)。

6.整理归档保护修复资料

档案资料的留存贯穿文物修复工作的始终,在修复工作结束之时,留存文物背景资料,完善修复档案,整理文物修复工作日志。整理留档文物修复的所有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后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及研究提供翔实资料。

三、总结与讨论

本次保护修复的唐代彩绘镇墓兽表面大面积土垢附着,多处残缺,局部发现裂缝、彩绘起翘及脱落,在全面调查分析其病害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查找及科学的检测分析,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处理。经清理、加固、补全、作色处理后的文物,基本恢复了完整的形貌,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信息得以保存,文物得以更全面、有效地展示,得

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暂已结束,但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镇墓兽腿部残留的铁条的处理,若设法将残留铁条取出,难度很大,且目前没有找出绝对安全的方法,因而只对暴露部分的铁条进行了清理。对于残缺腿部的补全,若按原工艺原材料进行补全,又会埋下腿部所夹铁条锈蚀的隐患,而铁条锈蚀膨胀或为腿部残断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其他支撑物替代铁条或者在补配材料中添加胶黏剂来提高腿部强度,何种材料更为适宜,抑或是否有必要,仍需与各位同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探索。在不能确定最佳修复材料及方法之前,秉持“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补全处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不断探索、不断精进的过程,得益于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交流及资源的共享。

[1]蒋卫东《“镇墓兽”意义辨》,《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40~44页。

[2]邱东联《“镇墓兽”辨考》,《江汉考古》1994年第 2期,54~59页。

[3]张全民《西安唐墓出土的镇墓兽》,《收藏》2011年第2期,24~25页。

[4]张成《中国古代墓葬出土的镇墓神像——以命名、分类及其体系问题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35~44页。

[5]姜宝莲、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下册,西安东郊及关中东部)》,三秦出版社,2015年。

[6]姜宝莲、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上册,西安东郊及关中东部)》,三秦出版社,2015年。

[7]左键、赵西晨、吴若等《汉阳陵陶俑彩绘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2002年第3期,162~165页。

[8]王玉、张晓彤、吴娜《成都武侯祠彩绘泥塑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2015年第4期,355~358页。

猜你喜欢

拉曼彩绘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温暖的街头针织彩绘
文物的逝去
吹奏千年的巴拉曼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彩绘玻璃
无情的应试教育
彩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