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尽心机走向“机”不可失
2019-07-27陈惠娟李勇
陈惠娟 李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手机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地优化,也引发着不少的社会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引发热议,至今褒贬不一。笔者认为,手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和学生对手机功能的错误定位,如果给予正确的引导,完全能够让家长和学生通过手机获取更多地知识,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教育”。
一、误解——手机之“难用”
1.被家长折腾的手机,难以发挥育人的功效
随着网络平台的开发,它可以使我们通过视频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欣赏异域的风土人情;伴着腾讯QQ和微信的开发,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可以对亲朋好友倾吐心声,可以在QQ空间或朋友圈里亮美图、晒家庭、现旅游、转美文、求点赞、显温情,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低头族”、“微博控”的行列,无论是工作之外,还是工作期间,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小屏幕如磁铁般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过度的痴迷,从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乱象和社会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尤其是孩子的少年时代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事事处处以自己正确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个被家长折腾不得安宁的手机,若是传到孩子手中,结果可想而知。
2.被学生错用的手机,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网管的责任缺失让不良资讯的肆意泛滥、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虚拟世界的沉迷造成现实交往的缺陷、网络游戏贻误学业、攀比成风影响校园治安等诸多问题,因学生错位使用手机而突显出来,加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对于自控力不好的学生往往就会沉迷进行,从而影响了现实中的学习, 因而,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认为,学生带手机弊大于利,由此,一刀切地严令学生禁止带手机进校。实际上,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学校做怎样的规定,学生还是会带手机进校。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对于中学生来说,真正影响他们学习的不能仅仅简单地归为手机之罪,手机只是一个精神寄托的实物,即使没有手机,对于 那些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来说,也会寻找其他的途径来达到内心的满足。手机的作用对与否,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如何运用它,简单粗暴地禁止使用手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让受教育者自己检点、反省和控制自己,学校和家长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3.被教育绑架的手机,难以成为教育的助力
曾几何时,网上家长学校平台的出现,一度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曙光,然后由于平台的教育内容更新较慢,缺乏子女的个性教育,使家长失去信心;营运商的收费,使家长认为付出小于回报,而失去耐心;加之学校过多的以布置作业、公布考试成绩为主的信息,让家长丧失耐性。若干年来,家庭与学校通过手机合作教育的沟通,仅局限于电话、短信、家校通、QQ和微信等肤浅的形式,取代了入户家访,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育的内容绝不公限于此,并且,更多的家校沟通,大多是在学生的问题出现之后迫不得已才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一教育者”。學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校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的水平必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合作,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合力,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搭建精彩的平台。
二、正解——手机之“可用”
1.推倒学校的围墙,让学校透明
学校的宗旨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然而,围墙、监控和保安是学校的标配,学校封闭的大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管理者“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可使学习者安分守已,不易接受外来的“危险”思想和侵害;同时,封闭的环境也易造成了学生心理的自我封闭,学生被有形的墙团团围住,眼界越来越小,以致于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不善与人交往,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一堵围墙隔绝的不仅仅是学校与社会的地域联系,而且还有精神文化的血脉。
智慧校园的出现,让学校不再因围墙而孤立,家长只需拿起手机关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或扫描学校的二维码,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整合创新的教育教学便可尽收眼底,相信只要学校每天不间断、保质保量地推送学校教育信息资源,让家长通过手机每天关注学校,成为一种如影随形的生活常态也不是不可能。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在没有时间、区域、空间的限制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更多的合理化的建议,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
2.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交流无痕
因材施教是对每一个个性孩子最有效的教育,要想了解每一个、关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首先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家庭会铸就不同的学生品行,因此,家校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从面对面的交流单一的形式,已扩展到电话交流、QQ交流、微信交流等多种形式,较好地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关系,但这些交流往往出现在学生的行为偏差的被动交流,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家长来说可能起不到半点作用,甚至产生不愉快的冲突。并且只有注重教育的过程,才能有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搭建好更多、更好地平台,在日常中随时随地与家长交流,方为上策。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抓住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迅捷和便利,通过“晒”自己的微博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长的思想,在无声的交流中,感染家长。我们可以通过晒学校的活动,让家长关注学校的教育,从而让家长把“心”走到学校里;我们可以通过晒自己的教育故事,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不易,从而把“心”贴进学校中;我们可以通过晒学生的成长足迹,让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优劣,从而把“心”放到孩子上;我们可以通过晒教育的美文,让家长学习教育的理念,从而把“心”投入到教育中。
3.建立空中的课堂,让课堂自由
一间教室,一个教师,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就由此开始,学生按班到点地在指定的地方学习,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同差异的学生,听着同样深度的课文,做着同样难度的作业,使得教育改革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有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第一中学的“励品教育”体系、湖北省荆州市江陵中学的“五元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四川小遂州外国语小学的“三学—论坛”思维课堂等模式的出现,但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模式在现行的中国教育界中仍占绝大多数。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教学形式,空中课堂——新型的互联网学习方式,它低成本、高效率深受家长的青睐;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学习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学生身在何地,只需有互联网,即可聆听到最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感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可以让每一个家庭花最少的钱,享受到一流的课程,它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作业,不用再在书山题海中奔跑;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准备情况、不同的兴趣,在课程开放周期内,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参加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反馈。
三、另解——手机之“妙用”
1.手机里的图书,让阅读更简捷
读书不仅可以使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不少学校都知道读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开辟了形式多样的阅读课,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多是在课堂上,有时间进入图书馆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学生可以自由的选书借阅,但很多时间不是课间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所以,学生能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尽管有些学校在班级开辟了图书角,还有像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那样的开放书吧,但总体来说,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书籍品种并不多。
如今,电子图书正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费用经济,而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巨大优势,成为当前信息社会中传播信息的一股强大的中坚力量。现在已相继有电子阅览室开放了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借阅业务,它的出现使广大读者可以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从电子阅览室“借”到所需要的资料。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闲暇之余,想阅读某一图书,只需要打开手机,点击相关链接,便可随心所欲地浏览自己喜爱的书籍,那是多么惬意的事。
2.手机里的书包,让学习更轻松
“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中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却是丝毫没减,孩子们小小的身躯与大大的书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包没轻,减负从何谈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脊柱尚末发育完全,书包超重,可能会引发相应的脊柱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故而,上学或放学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主动承担起背包的重任,成为中国教育的又一“特色”,家长们一方面是关心着孩子们的身体,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他们正在“身体力行”地淡化着孩子们的责任意识。
电子书包要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虽然还需要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电子书包里可以存放电子书本,实践了国家的“减负”口号,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模式,要求师生打开手机上课,该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构建各种网络圈,让学生在搜索的学习模式中高效学习知识,使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社会真相和人生智慧。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从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接触手机和互联网,事实证明,互联网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防止学生与时代脱节,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手机里的教室,让学生更自主
1902年,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广,直到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北京第11中学和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选班走课、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等课堂模式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教室授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但在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授课制饱受批评,却依然坚挺,实为无奈之举。
想象一下,孩子回到家,打开手机,就能找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老师给自己上课、辅导作业,老师在给学生远程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布置任务,还能根据课本內容给学生写板书、分享课件。手机里的教室最大特色在于互动连结,除了课堂多媒体互动,还可以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实现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高清互动学习,就象学生坐在一个超大公共课堂,分享着来自全球不同的老师讲座与教学资源,真正在网络的世界里实现与名师的零距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争议,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我们与其费尽心机去堵,不如疏,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发软件、平台,让学生利用手机学习,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好帮手,手机就会是一所别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