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 智趣相融
2019-07-27赵娟
赵娟
近日聆听了特级教师傅贵成老师的《白鹅》一课,受益匪浅。教学中,老师紧扣文本篇性,凸显智慧与情趣,真正做到为发展思维和促进表达而教。
一、厘清文路,巧用思维导图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构思选材、谋篇布局。教学中清晰地把握作者思路和文本结构,有助于进一步阅读、理解、积累和运用。
开课伊始,教师首先出示三组打乱顺序的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大模大样、毫不相让、净角出场”“三眼一板、从容不迫、架子十足”,让学生先读一读,接着提问:“读了课文,相信文中的白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找到了“高傲”一词,教師在课题下直接板书完整句子: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然后,老师因势利导:“白鹅骄傲的姿态是多方面的,能用上刚才的三组词语来说一说吗?如果把白鹅高傲的不同姿态,说成一句话?该怎么说呢?”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中心句,明白作者是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写白鹅的高傲姿态的,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句,体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把前面出示的三组词语重新理清顺序,师生一起动手,把词语有序排列在思维导图中。
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文本框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重点体会中心句承上启下、提纲契领的作用,既关注思维的有序建构又关注表达技巧的感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导揣摩,破解语言密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同文体的文本的体裁选择,结构方式,表述方式,语言风格也不尽不同。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言语个性和言语智慧。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一是聚焦词语,体会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体会白鹅的叫声时,教师先是紧扣三个四字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体会词语的意思,再借助“鹅语翻译官”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尝试“翻译”白鹅在说什么,感受三个词语的细微区别。接着傅老师话锋一转:“大家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不把鹅叫声的内容写出来呢?那样不是更有意思吗?”一石溅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接着出示词句对比,学生立刻体会到四字词语所带来的丰富内涵和文字的节奏感。
二是品味反语,感受作者的语言智慧。在品析“鹅老爷”“不胜其烦”等词语时也别具匠心,教师先让学生反复体会文中作者对白鹅的吃相等看似讨厌、厌烦的描写,思考:“作者厌烦它什么呢?既然讨厌白鹅这样的吃相,为何还要如此浓墨重彩地写呢?”学生立刻发现这种表面上看上去是批评与指责的语言,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喜爱之情,从而读出作者心中对白鹅的欣赏、爱怜之情,进而认识反语的巧妙之处,体会到其中的情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反语,并练习用反语表达。
两个环节智趣交融,于无痕中领悟了作者表达密码,凸显了执教者的智慧解读和趣味引领。
三、诵读想象,体会主旨意趣
《白鹅》一文语言幽默风趣,词句间处处流露出对白鹅的欣赏和爱怜。读着读着,一只高傲却不令人生厌的白鹅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从起初的左顾右盼,到它郑重其事的叫声、架子十足的步态,还有从容不迫的吃相,都让我们忍俊不禁。
教学中怎样感受引导学生中字里行间的情趣呢?在品读“叫声”和“步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想象助读。“白鹅的叫声有何特点呢?”“从白鹅的叫声中你能感受到白鹅的高傲吗?”紧扣这两个问题,教师出示说话练习: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好像在说:“__________”;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好像在说:“________”。引导学生依托关键词,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白鹅“厉声呵斥”着什么,“厉声叫嚣”着什么,“引吭大叫”着什么,体会白鹅看似相近却又不同的内心表达,有了入情入境的感悟,学生再读三个词语时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白鹅的“高傲”之态也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内心。
2.表演促读。在感受白鹅步态“高傲”之时,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聚焦陌生化词语“净角”,先以灯片出示“净角”在字典中的解释,初步了解词语意思,再以图片视频形象感知京剧表演中“净角”出场的步态,体会其神韵;在领悟“净角”的舞台形象之后,让学生表演鸭子和鹅两种不同的步态,在对比中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合作表演,尝试背诵。学生对白鹅的“高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在想象表达、合作表演、感情朗读、背诵积累等实践活动中,聚焦关键词语,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从而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课堂情趣盎然。
四、学法迁移,丰富言语表达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不仅要通过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把握文本的主旨意趣,还需要从内容返回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形式是如何富有智慧、富有个性地表达内在意蕴的,从而为自我言语表达丰富形式、丰厚内涵。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多次的学法迁移,充分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关注、领悟和运用。
例如,当学生明白了“反语”就是“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的方法之后,教师这样启发:“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能否试着说一句?”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交流中巩固对“反语”的认知,深化反语的运用表达。
在课文结构图的运用设计中,教师也巧妙地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课始,通过“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内容的概括,呈现思维导图的主概念,绘制出第一层次的三条主脉,接着借助关键词语的整理排列,师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第二层次的支脉。在聚焦“吃相”时,先让学生想想作者围绕“吃相”,三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小结出“饭菜、吃法、侍候”三个关键词,然后模仿前面的样式完成结构导图,再呈现关键词语“三眼一板”“架子十足”等,请学生自主完善第三层次的支脉,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思维导图,学画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语言建构。
整节课,教师紧扣文本语言特色,以绘制思维导图、诵读想象、情境体验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字,体味情感。学生既品味了语言的情趣,又习得了表达的技巧,获得了思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