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性诱技术在凌海地区的应用

2019-07-27李红梅

新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诱剂二化螟交配

李红梅

为更好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性诱剂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2009~2018年期间,凌海地区开展了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害虫进行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农民正确使用该项技术提供了指导。

近年来,凌海将性诱剂防控农作物害虫技术应用到监测玉米螟、二化螟、黏虫、棉铃虫、苹果蠹蛾、番茄潜麦蛾、葡萄花翅小卷蛾等领域。针对凌海的主导产业,示范推广性诱剂防控玉米螟58.04万亩、水稻二化螟1600亩,梨小食心虫100亩。试验示范表明,性诱剂防控农作物害虫效果显著,安全环保,可适当取代化学农药。性诱剂防虫,实现了由幼虫防治向成虫防治的飞跃,是一项防治技术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药零增长的重要途径。

1 昆虫性诱技术原理

昆虫性诱技术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简称性诱剂)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可以解决无趋光性害虫预测预报和减少在生产上使用化学农药次数过多的问题。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降低后代种群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2 性诱技术监测应用

2.1 第一阶段应用水盆式诱捕器监测水稻二化螟

2009年,凌海市引进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水盆式诱捕器防治二化螟技术,监测凌海市二化螟发生趋势。

诱捕器组成:诱芯、水盆诱捕器。

诱捕器设置方法:平均每亩1个诱捕器(按平均2个诱捕器间隔15米)。每个诱捕器放1枚诱芯,每隔30天左右更换诱芯。

诱芯和田间诱捕器的放置:诱芯挂在离水面1厘米左右的高度,诱捕器中加入清水,并在水中加入少量洗衣粉,以提高杀蛾效果。诱捕器应放置在离地面1~1.5米或作物表面10厘米左右的高度。诱捕器所放的位置、高度、气流情况会影响诱捕效果,诱捕器四周保持空旷,不能有遮挡物。

诱捕器设置时间:6月1日~7月30日。

2.2 第二阶段应用干式性诱剂诱捕器进行监测

2013~2015年应用干式性诱剂诱捕器防治二化螟技术,监测凌海市二化螟发生趋势。

每亩1套, 每个诱捕器一枚诱芯,每4~6周需要更换诱芯。

诱捕器放置高度:离地面1~1.5米。诱捕虫数超过一定量时要及时将诱捕器中的虫倒出。诱捕器所放的位置、高度、气流情况会影响诱捕效果。放置时,一般是外围密度高,内圈尤其是中心位置可以减少诱捕器的放置数量。

2015年应用干式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玉米螟技术,监测凌海市玉米螟发生趋势。

在越冬代或一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装性诱捕器。选择玉米螟专用诱芯和干式诱捕器。选择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玉米秸秆垛和玉米田周边玉米螟栖息地放置诱捕器。每隔20米放置1个诱捕器。安装诱捕器时应先取一根长1.5~1.8米的竿,将诱捕器固定在竿的一端,另一端插入地下,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1.2米。诱芯6周更换1次。定期清理。

2016~2018年,应用干式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凌海市棉铃虫、黏虫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测预报。

2.3 第三阶段应用智能测报系统监测

应用智能测报系统监测玉米螟、二化螟、黏虫,与性诱剂诱捕器监测玉米螟、二化螟同步应用。

2016~2018年,应用赛扑星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监测玉米螟、二化螟、黏虫发生趋势。

特点:结合红外线感应和微电子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实现了靶标有害昆虫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智能化管理和使用。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测报系统的优点:性诱的专一性强,对害虫成虫能达到精确诱捕,方便了植保人员调查。捕虫数实时显示,监测人员可通过手机、电脑足不出户查看当天捕虫数。自动化分析数据,系统可选择指定时间导出数据和诱捕记录曲线,便于统计分析。

我们通过多年应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监测玉米螟、二化螟等,经过几代产品更新换代,认为其性诱剂诱捕靶标害虫精准,专一,技术稳定。由此,掌握了凌海玉米螟、二化螟的发生规律。

监测表明,凌海二化螟成虫,5月21日安装二化螟性诱捕器至9月30日,成虫一直没有间断,一代高峰期为6月10~25日,二代高峰期7月25日至8月20日左右。

监测表明,凌海玉米螟成虫,5月10日安装玉米螟性诱捕器至9月30日,玉米螟成虫一直没有间断,一代高峰期为6月4~15日,二代高峰期7月23日至8月13日。

监测结果表明,凌海二化螟、玉米螟成虫羽化期长,世代重叠。性诱技术监测具有预测的超前性,有助于选择最佳防治适期,确保制订科学的防治策略。

3 性诱剂防控应用

3.1 防控玉米螟

近年来,凌海试验示范推广性诱剂诱捕器防控玉米螟58.04万亩,分布新庄子、大业、金城、白臺子、石山、翠岩、沈家台、双羊8个玉米主产乡镇,50余个村,1万余台,于5月20日~8月1日,以围绕村屯安装诱捕器诱杀一代玉米螟成虫为主,兼以田间诱捕器诱杀一代和二代玉米螟成虫为辅,每个乡镇设专人管理,每个乡镇调查3个村,每个村调查3个诱捕器,3天调查一次诱捕器内诱到的成虫数量,5月20日~6月21日,平均每台性诱剂诱捕器诱杀玉米螟雄性成虫103.1头,平均每台每天诱杀玉米螟雄性成虫3.44头,最多者一天单台诱杀玉米螟86头。性诱剂诱捕器诱杀玉米螟成虫靶标准确、效果突出,有效降低了虫口密度,农民非常认可。

3.2 防控水稻二化螟

凌海示范推广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水稻二化螟1600亩,分布建业、闫家、大有、安屯4个水稻主产乡镇,5个村,平均每台每天诱杀二化螟雄性成虫3.08头,最多一天诱杀二化螟雄性成虫26头,诱控防效达80%,与一般药剂的防效相当。

3.3 防控果园梨小食心虫

凌海示范推广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梨小食心虫100亩,地点在大凌河街道野村园艺有限公司果园,诱控防效达80%,与一般药剂的防效相当。

性诱剂(性信息素)防控诱杀靶标害虫,导致田间雌雄比例失调,破坏了害虫的生活史,降低了成虫自然交配率,抑制害虫的种群数量,诱杀成虫,有效降低了幼虫密度和危害程度。

4 二化螟田间交配干扰试验

2018年,凌海在辽宁省植保站的指导下,完成了二化螟田间交配干扰试验。试验目的是评价新型二化螟交配干扰释放器及其配方的田间交配干扰效果和使用方法。试验时间5月21日至9月30日,共133天。

试验设置交配干扰处理区2个各100亩、对照区100亩,共计300亩,各处理区之间相隔400~500米。

释放器设置密度:一个处理区(简称交配干扰3)33个,即每3亩1个,另一个处理区(简称交配干扰5)20个,即每5亩1个。

监测诱捕器:分别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内分别设置二化螟诱芯及配套诱捕器各6套。其中交配干扰区的监测诱捕器主要放在交配干扰区的核心位置,对照区的监测诱捕器放于对照区中心地带。各诱捕器之间相距25米,诱芯每30天更换1次。

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区与对照区见蛾和消退时间相同。交配干扰3与交配干扰5平均单台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分别比照多39头/119头,平均枯鞘率比对照降低0.085%/0.045%,平均枯心率比对照降低0.02%/0.04%。

综上所述,应用性诱技术监测防控靶标害虫,敏感、专化性强,作用距离较远,诱杀效果好,同时解决了昆虫的抗药性的困扰,达到安全控害目的,农产品提质增效。技术方便易行、省工省力、安全环保,前景广阔,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5 应用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使用成本相对较高

目前一个诱捕器的价格在40元左右,正常管理使用2年以上;一个诱芯的价格在10元左右,按每茬作物更换2次诱芯计算,其诱芯成本为20元左右,与同期化學防治的成本相比还是比较高的。过高的成本投入影响了生产者采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

6.2 加强配套技术的应用

性诱防治技术作为一项单一的病虫防治技术,其单独使用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提倡一定要与杀虫灯、防虫网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综合应用和相互配合,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诱剂二化螟交配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4种引诱剂林间诱捕松墨天牛效果比较
当自由交配遇上自由组合的几种解法浅析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不同性诱剂对果树害虫防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