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邓小平的民族担当精神

2019-07-26杨雪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担当邓小平

摘 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领导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几度沉浮。他在坎坷的政治生涯中自觉承担起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与维护人民利益的民族重任,“担当”两个字贯穿了他的一生。习近平总书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将他的一生总结为“光辉、战斗、伟大”的一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发扬邓小平的民族担当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关键词 邓小平 担当 民族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杨雪,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5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选拔优秀党干部愈加重视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对求党员干部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党内的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重任、敢于坚持基本原则;要求领导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上示下、以上率下。在研读邓小平同志的相关的著作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可以说无论是在抗战救国的年代,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都充分展示了他敢为天下先的民族担当意识与实践精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要忧国、忧民、忧党”,这是他民族担当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实践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的民族担当精神与他伟大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所谓毛派的头子”到调任中央,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地方升任中央,主要是憂虑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力。第二阶段:从“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到恢复副总理职务,这一时期是十年文革期间,主要是忧虑国家动荡、人民受难。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从“我是桃花源中人”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时期他作为国家领导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利益都是需要他担当的。

一、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担当之忧党

邓小平同志的忧党之心是其民族担当精神的重要保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是国家决策主体中的核心力量,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但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巨大变革,我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和“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我党的威信被大大削弱。执政党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重任,但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这让民众对党的执政本领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使得邓小平同志忧虑党的执政地位是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是忧党的作风。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看到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执政党后,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使得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的行为也脱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由于文革产生的十年动乱,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恶化;也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滋生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在不断侵蚀党的躯体;再加上党内组织上的松懈,党内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不及时,导致党的纯洁性受到冲击,部分党员贪污腐败严重,党内官僚主义滋生。因此,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惩治党内的腐朽分子。他强调在党的各个方面,即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都要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首先要从端正党风,惩治腐败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上从严治党,他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二、邓小平同志对国家的担当之忧国

邓小平同志对国家的担当是其民族担当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忧虑国家的稳定和国家的主权统一。十年文革大动荡结束之后,中国出现了难得可贵的政治安宁稳定的局面,但同时也有一些影响安定团结的迹象。1989年春,邓小平同志发出警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即使他退下来以后,他也表示,许多事情都可以不管,“但是动乱我要管”。关于主权统一问题,邓小平同志执政期间为实现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国家战略,完美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领土收回问题。但是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干涉下,使得台湾地区至今都尚未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也成为邓小平同志心中未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遗憾。

二是忧虑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近代以来,“三座大山”的压迫对中国发展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贫积弱的经济状况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耕用地少,经济发展根基还未打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又出现了种种错误运动,导致社会动荡、生产停滞,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仍是最贫穷的国家。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共辽宁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心情沉重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三是忧虑国家的科学教育远远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冲击都很大,而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有着极大的差距,要想弥补科学技术上的天堑,就必须大力培养新式人才,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新式教育的出现。由于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和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动荡,使得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科学院汇报时就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在那个动荡刚刚结束的年代,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察觉到我国的科学文化技术落后的现实状况,他强调要想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科技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就使加速培养年轻一代科技人才的任务更加迫切!对此,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和影响下,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等方法来推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三、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的担当之忧民

邓小平同志的忧民之心是其民族担当精神的重要内容,国是由民组成的,忧国必然忧民,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的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忧国民生活水平低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种程度显然是不够的。1982 年邓小平同志就鲜明的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 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十五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不满,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担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但是我国经济建设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凝滞的状态,部分区域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国民仍处于贫困状态。那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十九大召开之前,我们一直都是如此表述。邓小平同志果断的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为改变这一状况,他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重要标准,并明确提出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的落脚点。他还提出了“小康”一词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代名词,经过实践与探索制定了“三步走”国家战略目标,为我国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都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于人民的崇高热爱,在他的心中,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二是忧民众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国家建设的速度的快慢,愈加受到劳动者能力与水平的制约。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才数量和质量、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文盲半文盲接近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担忧。他认为中国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和教育机制都急需建立起来,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由此可见,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

四、邓小平民族担当精神的现实启示

揭开历史的面纱,展现时代的底蕴,探寻邓小平同志的人生履历,我们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担当,看到了他一生的功绩,学习到了他的“民族担当精神”的丰富内容,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认真地学习这笔财富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有坚定地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不丢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做终身职业革命家的远大志向,是邓小平的精神支柱,驱动着他不断前进。其次,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习总书记说过:“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善于倾听人民的呼声和建议,坚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他处处为人民着想,力求增进人民福祉,等等。邓小平同志自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最后,要学习邓小平同志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等高尚品格。邓小平同志丰富多彩的经历和曲折多姿的人生旅途,形成了他独具魅力的道德、品行和情操,在对他民族担当精神的学习中,我们将得到激情的感召、青草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J].新长征,2017(9):3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57-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5):3-9.

猜你喜欢

担当邓小平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你的名字叫担当
英语教师如何担当育人责任
新时期高校党务政工干部存在的困惑与对策思考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