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由观念的三个维度

2019-07-26方捷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观马克思实践

摘 要 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即自由观。自由观则处于马克思哲学的“拱顶石”地位。以往的西方哲学家对自由的理解往往驻足于个人的理性自由。而马克思将自由推到了实践本体论的高度,在历史维度中去构建自由观的基本框架,得出共产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由时间思想。本论文将基于马克思自由观的这三个基本点去解析马克思的自由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观 实践 历史观 自由时间

作者简介:方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1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维度

(一)认识论自由观的蒙蔽

众所周知,受近代实证主义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往往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语境去解释自由,遗忘了去追问人们追寻自由的起源。例如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曾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做了如下的阐述:“自由并不在于想象中的脱离自然规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能够把它们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志和意识是第二性的。”由此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第一,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理性的自由观,从属于认识论,马克思自由观的实践本体论含义完全没有引起解释者的重视;第二,自由是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而非在想象中摆脱必然性。如此理解那么自由便成了人脑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假如这个推论成立,那么即可以理解为这个世界上谁掌握知识越多,谁就是最自由的人。然而即便是掌握知识最多的知识分子阶层在遇到生活中或是细枝末节的繁琐小事或是生死离别这样的人生大事的时候仍然会感到自由的受限与生命的渺小。再者,如果仅仅是从认识论语境去理解自由,那么人类只要学习自然科学就可以了,还何必通过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因此,人类追寻自由的初衷必然是因为自由受到了限制,也就是受到了生活实践中的阻碍。而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语境去阐述自由是片面并且抽象静止的,只能作为阐述自由的一个环节。

(二)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理解自由

讨论自由必须诉诸于人的现实生命中。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从不是空穴来风,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与人的现实生命是息息相关的,自由蕴含在人的生命本性之中。因此,即便非要谈论“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也要基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这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不过是其在人类实践生活基础上长出来的一种样式。因此只有从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出发,将自由植根于人的现实生命基础上才能触及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内涵,最终达到人性的复归。

基于此意义,马克思另辟蹊径,从实践本体论视域出发理解自由。也就是说对自由的追求不再是对于世界“最高知识”的追求与获得以及对“必然规律”的把握。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特殊存在方式。而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对生活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人一步步超越了外来力量的束缚,不断的推动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对此马克思归纳到:“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二、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维度

既然马克思对自由问题的追问是从人现实生命活动出发的,那么解释自由就要从一个连贯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去考究,即从史维度去阐述。

人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论述自由是馬克思哲学在自由观上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人的自由。自由与人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人类通过生存实践活动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着自由与人的内在生命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往往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变化着,是实践的历史的。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考量不同阶段自由之于人的意义。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率先提出了人类自由的发展历程,为人类分析自由的历史奠定了框架。

(一)第一阶段——从属于共同体的人

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膜拜之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为“人的依赖关系”。个人之间没有独立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从属关系。“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生产力范围的狭小与孤立意味着对人类生活劳动的限制。在这种个人属于共同体的社会环境下人类对于自然界也仅仅是“纯粹的动物式的意识”。因此这种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社会关系的原始社会,自由因为明显禁锢于狭小的生产力,因而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脱离共同体的个体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

(二)第二阶段——形式上的独立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个体开始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共同体中逐渐分离出来,获得了较之以往更广泛的自由。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个阶段的独立还远没有达到完全的独立,仅具有形式意义上的独立。这种形式上的独立在本质上还是一种依赖性的关系。不同的是这个阶段的依赖关系转向了以物为中介的间接性依赖关系,具体体现为对资本的依赖。因此,这个阶段的社会关系体现为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支配,即资本对劳动的支配。资本家占有资本的野逐渐扩大,不遗余力将每一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不断搜刮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对资本的占有。此时,个体的人表面上的独立便暴露出本质上的依附关系,劳动随之异化。对此马克思尖锐的指出“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

(三)第三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所构筑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即标志着“全面自由个性阶段”的到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主体将是“自由的个人”。“在其中,每一个人都承认另一个人的自由并且都是为了提高另一个人的自由而行动。因此,不存在一个个人或一群个人对另一个个人或另一群个人的支配。”与被动的消极自由不同,这个阶段的自由属于积极自由。前两个阶段社会进步的动力一是源于对共同体生存的愿望,二是源于市场的自由竞争。而第三阶段社会进步的动力则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完全抛开了共同体利益,来源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按马克思所构想,在这种社会关系下每个人的发展同时成就了其他人的发展。个人追求自己个性的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使自己成长为一个丰富的人、完整的人。此时人的本质完成了复归,人的自由得以实现。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关系概括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综上,马克思根据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归类出了人类发展不同的三个阶段,从而构建了理解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框架。这是一种从人类的实践发展水平出发去讨论自由的方式,因而将自由观念推进到了历史的维度之中,让自由从抽象理性的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感性直观的表达。便于人类全面系统的理解自由、分析自由、评价自由。

三、马克思自由观的时间维度

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实践维度与历史维度连接在一起的血脉即时间维度。在每一历史维度的阶段中作为个体的人类有着相对的自由度,衡量某一阶段某人的自由就需要运用到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细想在笔者看来即针对个人自由度的一种评价方式。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是继揭露资本主义异化本质后,针对劳动异化现象凝练出的。它是人类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向自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激励着人们合理的利用自由时间。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初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中虽没有直接描述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但字里行间透露着马克思对“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思想因子。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时间的多少有关。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可以用这个人对自由时间的占有和利用去衡量。同时,自由时间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对自由时间思想进行了深化。马克思指出“剩余产品把自由时间游离出来,给不劳动阶级提供了发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由时间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冲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无情的将本该属于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以及低的价格据为己有。”资本家除了支付工人吃喝的日常生存消费外,将大量的由工人创造的价值据为己有,也就是占有了红人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解救人的自由时间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重要前提。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自由王国”是把自由时间从资本逻辑中解放出来的唯一途径。因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对立的。此时劳动原先的强制性消除了,人的劳动成了自由的劳动,变成了人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展现自我的手段。马克思曾概括过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享受这种自由劳动的情形:“在共产主义社会那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由此可见,此时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对立消除了,劳动时间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成了人类发展自身的自由时间。这样一来,自由时间就等价于劳动时间,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个人占有的自由时间越多那么这个社会就越富有,就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绝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将自由具体到单个的人身上,共产主义社会的理念也是基于单个的人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时间基础上建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那里,人不在是生产的手段,人成了生产的目的。人们所生产的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即在共产主义社会那里人类逐渐摆脱自然必然性进入社会关系成为真正的人。而自由时间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

四、总结

在整个哲学史上关于自由的讨论越辩越明。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关于自由的探讨都独具视角。伟大的马克思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自由观念推到了实践本体论的高度,在历史维度中去构建自由观的基本框架,得出共产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由时间思想。不得不说当哲学每向前跃进一步,人类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马克思关于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即以实践为本源的出发点、历史维度、时间维度。人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我们可以有各自抽象理性的自由观念,但追本溯源我们对自由的定义还是来源于生活实践。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到了自由观念的奥秘,将自由打上了实践的烙印,这就使自由从认识论的迷雾中脱离出来,让人看到了自由本来的面目。

由于自由存在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那么以生产力水平为划分,时代与时代之间的自由也就呈现出了时代差异。笔者认为,马克思根据生产力上的这种差异构建了分析自由的历史框架,将自由观念拉进了历史的时间轴。

最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预言人类最终的社会形势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劳动时间约同于自由时间。每个人都充分享有自己的自由时间。现代的人感觉不自由正是由于我们并未脱离自由时间被占用的劳动异化阶段。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单个人的自由度。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理解,自由这个原本宽泛、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具体、直观的表达。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处于现代生活中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的一步步从突破局限,最大限度的寻求个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森塔尔,尤金编.简明哲学辞典[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卡罗尔·C·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虎学,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历史观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