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7-26马欣欣魏智慧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农村

马欣欣 魏智慧

摘 要 自中国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是一个国家要经历经济的增长和现代化发展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过程。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农村流动人口这一个不容忽视的相对庞大群体,女性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更有身份上的特殊性。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天津市的两名女性农村流动人口进行了访谈调查,深入的发掘了影响两名天津市内女性农民工对于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家乡和工作地的距离、个人的性格特征、经济收入、劳动合同、未来发展前景、对城市的印象、本地人的接纳、住房条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受访者的留城意愿。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生活以及女性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研究不仅仅是流动人口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 女性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留城意愿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项目号:TJSR18-003)。

作者简介:马欣欣,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魏智慧,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61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就是指那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女性。但是,这个说法太过笼统,应该从流动人口标准和时间上来界定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本文采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未改变户籍地的女性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开始向经济发达的地区移动,用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目前,流动人口的规模逐渐扩大,其中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变动的越来越多,并有超过男性的趋势,而且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较男性更为复杂。本文聚焦于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探析影响她们留城意愿的因素,从而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弱势中的弱势”适应城市生活。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对天津市的两名女性流动人口进行了访谈调查,深入的发掘了影响两名女性农村流动人口对于定居城市的意愿因素。为了保证匿名性和保密性,在资料处理和汇报研究发现的时候,对两名女性的姓名做了特殊处理,并且本文皆用W和L来指代两名受访女性。

四、研究发现

(一)被研究者的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的是天津市的两名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分别为W女士和L女士。W女士24岁,农业户口,初中毕业,浙江人,跟丈夫来天津半年,现是一家理发店的行政人员,月收入维持在5000左右。L女士22岁,农业户口,大专毕业,新疆人,跟男朋友一起在天津工作一年,现在在社区食堂男朋友开的新疆饭铺做收银工作,月收入在3000左右。

当被问到是否想留在天津的时候,两名女士表达了不同的意愿。W女士希望能夠留在天津发展,而L女士说道:“来还是要回家乡发展的”。

很显然,年龄几乎相同的两个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表明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有留城意愿的,另一种是没有留城意愿的,显然还没有融入城市,有回乡意愿的。

(二)女性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

1.个人特征与留城意愿

从家乡所在地来看,女性农民工倾向于短距离迁移,这一结论同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W女士来自于浙江,距离天津比L女士距离天津近,她表示她认为天津和自己的家乡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在这里没有什么不适应,会考虑在这里长期发展。而L女士来自于新疆,距离天津很远,她表示这里与家乡有很大的差别,“这里的饮食,还有作息时间,还有与人相处的方式都会比较不同吧,因为我们新疆是属于比较北的地区,这里相对地理位置与新疆不太相同,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嘛,还是觉得在新疆呆着会比较舒服。”

个人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留城意愿。女性群体本身就有其特殊性,比男性群体更加有依赖性和不安全感,尤其对于年轻的女性更是如此,但是其他学者并没有提出类似的观点。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W女士本身是一个看起来很干练的人,在问道有困难找谁帮忙时,她表示一般自己解决:“我觉得人嘛,有些事自己的能做就要自己去承受。”而L女士会时不时想家,有什么困难会先找家人和老家的朋友帮忙,生活上比较有依赖,她说道:“就是觉得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在家乡那边,女孩子还是要有归属感。”

因此可以看出,个人的性格特征对留城意愿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性格开朗的人更容易融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因此能够更好地结交新的朋友。而性格相对于比较安静的人,则会时常想念家乡,因此没有那么强的意愿留在城里。

2.工作情况与留城意愿

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关系密切,呈现正相关模式,财富积累水平也在一定行程度上成为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性别差异,女性群体更倾向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如果现有的工资收入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她们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问及工资收入时,W女士表示“工资还好”;而L女士说道:“ 3000左右,收入都不够自己的日常开销,之后还是要回老家发展的。”两者的工资差异使得留城意愿产生差异。工资高的女性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会比工资低的女性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更强烈。工资高意味着相对好的生活质量,相对于之前的生活,高工资更能满足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活需要。

签订合同的受访者留城意愿更强烈,这与前人的实证研究具有一致性。W女士现在是理发店的行政人员,签订了正式的合同,大概三年,工作比较稳定。当问及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时,她说:“工作其实还好,也比较稳定,工资也还好。”她认为现在的工作很稳定,在这里发展还是挺好的,表示不会回家发展。L女士没有正式的合同,工作也不稳定,L说:“因为工作不太好,没有想着在这里呆太久,就想着锻炼一下自己。”当代工作环境下,签订合同代表着相对稳定和有保障的生活。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才会有更强的留城意愿。

未来的发展前景越好,受访者越倾向于留下来。女性农村流动人口更加关注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加看重工作机会和工作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她们的显著特点。W女士说:“既然来到这边,肯定向往更好的发展,发现这个平台其实还不错。”L女士也说:“后面发展的好的话,我可能会考虑留在这里。”两位女士都表示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留城居住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前景越好,留城的意愿就越强烈,这一点是肯定的。

3.城市社会生活网络对留城意愿的影响

婚姻状况对于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从偏效应来解释,“未婚”的女性农民工愿意留城定居的意愿比已婚且配偶在同一城市的农民工要低。W女士是一名已婚女士,丈夫与自己一起在理发店工作,她表示和自己丈夫一起在城市生活挺幸福的,她说:“我都从来没有想过回家”。L女士说道:“回老家结婚,因为结婚要请好多朋友,自己的父母也在老家,父母的朋友也在那边,我们的朋友也基本都在老家,所以选择在老家结婚。”在问道结婚后去哪里工作的时候,L说:“家人给安排工作,还是想工作会稳定一点。”结过婚的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因为城里有丈夫家人的陪伴,并不想念或者说是不总想念着家乡的事情,这样少的牵挂,增强了她们的留城意愿。而未婚的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会多多少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回到家乡找个人结婚,才可以拥有稳定的生活,在外漂泊并非长久之计,这样的思想减弱了她们留在城里的愿望。

4.城市认同感与留城意愿

对城市的印象好会增强受访者留居城市的意愿,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寻找自己喜欢的城市长期工作于生活。W女士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天津,“首先,这里的环境比较好。这边如果工作稳定的话,买套房子,其实也还好,”这也是W女士愿意留下来的主要的影因素。综合来说,就是认为天津比自己之前生活环境要好,有较高的城市认同感,所以W女士愿意留在天津,并且认为这样是最稳定的生活,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市民的态度对于受访者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现代女性从小接受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并且受这些思想的熏陶,她们更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W女士表示不怎么跟天津市民接触,但是她感觉不到天津市民的排外性。正因为如此,W女士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不存在不舒适的感觉,因此并没有强烈的回家乡的愿望。而L女士明显的感受到了天津市民的友好,她说:“天津市民挺友好的,我刚来天津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正是因为城市天然的包容性,农村流动女性感受到了城市的友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她们留城的意愿。

5.城市住房条件和留城意愿

住房条件对受访者是否留城的影响程度呈现较大的影响力,如果住房状况良好,女性农民工会加大其留城的可能性。新生代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享受,W女士表示自己与丈夫两个人租住在社区一个单元楼里,生活各方面都还是很满意的,她说:“因为是自己住,收拾的很干净的,住着也很舒服的。”这样良好的住房条件给予了W女士舒適安定的生活,也为了持续这种良好的生活,留城的意愿自然高涨。而L女士现在租住在一个公寓的四人间里,为了省钱,只租了一个床位而已,她说:“我就是想着暂时在这边呆着的,住的地方太破了,我以后肯定是要回家的。”两位女士对自己现在的居住条件的评价也能看出两者的留城意愿,居住条件确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

本文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本文只研究了来城打工的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没有涉及其他群体进行对比,这很难将研究发现推论到全体女性流动人口;其次,由于种种限制,样本量过于小,这会使得研究发现存在误差,也无法全面的反映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她们的城市生活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应该关心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劳动合同、未来发展前景、对城市的印象、本地人的接纳、住房条件。近年来,女性流动人口队伍逐渐壮大,因此关于女性人口流动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发展和趋于深入,这是一个认识随实践的发展从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此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城市社会融入的多维性,并且把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作为基本的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表明,一系列的政策和促使应该及时被制定,切实保障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明欢.20世纪西方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0.

[2]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李强.我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

[4]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5]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

[6]杨云彦.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女性主义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

[7]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

[8]李珍珍,陈琳.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0.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