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小儿大肠息肉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7-25李春华刘祖明赵年李明晋杨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5期
关键词:肠穿孔结肠镜大肠

李春华,刘祖明,赵年,李明晋,杨涵

大肠息肉是所有来源于上皮、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1]。研究发现,该病发病多因家族性因素、饮食环境因素及炎性增生性因素等共同作用所引起[2-3]。而小儿大肠息肉可能由遗传性因素、饮食结构等所引起。近年来,随着儿童大肠息肉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及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已成为儿科临床当务之急[4]。现如今,随着电子结肠镜技术的日渐成熟,用于大肠息肉的临床诊治中,诊断准确率及切除成功率均较高,适用于大肠息肉治疗,尤其是针对要求较高的Ⅲ级、Ⅳ级手术中,操作简单,具有提高切除成功率、患儿病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治大肠息肉的重要手段[5]。故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4例大肠息肉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对小儿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74例大肠息肉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①患儿年龄<14岁;②临床伴有不同程度腹痛、便秘、便血、腹泻及黏液血便等症状;③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息肉直径<0.5 cm,无需进行活检者;②合并其它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者;③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提示大肠息肉恶变者;④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者。

1.2 术前准备

①术前给予患儿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以了解患儿身体情况;②术前给予患儿口服50%硫酸镁溶液+番泻叶,同时服用适量电解质溶液[6];③术前1~2 d内指导患儿进食易消化流质食物;④对于口服药物困难患儿,可采用乳果糖和开塞露联合应用进行清洁灌肠,并于术前一晚和术前2 h均给予38℃左右的生理盐水灌肠[7];⑤对于年龄偏小、依从性较差患儿,术前30 min可适当给予胃肠道解痉剂、镇静剂及麻醉剂。

1.3 手术器械

采用CF-H260AI型日本OLYMPUS电子结肠镜(生产企业: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Force EZ-8C型美国威力高频电刀(招商单位:北京索吉瑞科技有限公司)、HBS系列微波治疗仪(招商单位:南京华贝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及三抓把持钳、止血钛夹、黏膜注射针等器械[8]。

1.4 手术方法

患儿入手术室后,行常规消毒和麻醉,随后取患儿左侧卧位,控制注气量,采用短缩法双人操作进镜,注意动作轻柔,必要时变换体位。根据患儿耐受性注意进镜至息肉消失处或回盲部即可退镜。以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术和黏膜剥离切除术联合应用为主,应用原理则是利用电热效应,使息肉组织细胞水分汽化,蛋白凝固,从而实现息肉成功切除[9]。术中调整视野角度或变换患儿体位,固定息肉部位于视野内,换气数次,吸尽息肉周围液体后行手术操作。针对无蒂型息肉或息肉直径<0.5 cm患儿,使用高频电凝灼除法,将息肉调整至镜前2 cm处,将微波天线经组织检查孔插入,并根据息肉类型、大小接触至息肉蒂根或表面2.5 cm处,将高频电发生器功率调至40~50W,脉冲320 s,直至息肉局部凝固变白或气化及脱落[10];针对无蒂型息肉且息肉直径为0.5~1.0 cm患儿,可采取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联合黏膜剥离切除术,可选择在息肉基部及背部使用黏膜注射针注入生理盐水(图1),使息肉隆起突出(图2),选用圈套器套住隆起突出息肉直至基底并切除(图3);针对无蒂型息肉且息肉直径>1.0 cm患儿,联合使用高频电凝电切全套切除术,可选用黏膜注射针分次注射,使用圈套器分次全套切除,若切除后仍有残留可将电凝功率调至25 W,使用blend电流档,将电切功率调至25 W,使用pure电流档[11];针对有蒂型息肉患儿,可根据具体蒂型情况,使用圈套器,进行分块切除法、密切接触切除法及反复电凝电切等;针对多枚息肉患儿则可根据息肉形状及大小进行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联合治疗[12]。

图1 黏膜下注入生理盐水

图2 黏膜下注射后息肉隆起突出

图3 圈套器切除息肉

1.5 术后处理

叮嘱患儿及家属术后48 h内绝对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当天禁饮禁食,次日可进食半流质食物,5 d后可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适当给予氨甲环酸、凝血酶等止血药物及胃肠黏膜保护剂,同时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出现肠道感染;术后1个月内禁止激烈活动。

2 结果

2.1 74例患儿一般资料情况

74例大肠息肉患儿中,男孩48例,女孩26例,年龄2~13岁,平均(7.4±1.2)岁;息肉直径:0.5~1.2 cm,平均(0.9±0.2)cm;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8例,占10.81%,便秘19例,占25.68%,便血23例,占31.08%,腹痛31例,占41.89%,腹泻20例,占27.02%,黏液便14例,占18.92%。

2.2 病理检查结果

74例大肠息肉患儿经病理检查,发现小儿息肉患儿以管状腺瘤较多见,占51.35%,其他可见炎性息肉、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最少,占5.41%,见表1。

表1 74例大肠息肉患儿病理检查结果

2.3 电子结肠镜表现

74例大肠息肉患儿经电子结肠镜下检查发现,小儿息肉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处,各占39.19%、24.32%,其他部位可见于降结肠、横结肠、肝柱,其中肝柱较少见,仅占1.22%;小儿息肉形态多以卵圆形及球形为主,少数呈分叶状,其中蒂型息肉占48.65%,亚蒂型占31.08%,无蒂型占20.27%;而息肉在0.5~1.0 cm患儿较为多见,占60.81%,直径>1.0 cm患儿较少,占39.19%,见表2。

表2 电子结肠镜表现

2.4 息肉切除情况

74例患儿经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治疗,所有患儿均成功切除息肉,切除率为100.00%。

2.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74例患儿术后出现肠出血3例(4.05%),给予钛夹夹闭及甲肾上腺素喷洒后,停止出血。术后出现肠穿孔1例(1.35%),及时实施修补术后病情好转。

2.6 息肉复发情况

74例患儿出院后6个月返院复查均未发现原部位再生息肉,而出现其他部位再生小体积息肉患儿5例(6.76%)。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儿童消化系统中的一种良性种瘤,在临床中常见病,是引起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因该病发病隐匿,早期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极易被忽视,只有当息肉较大时,患儿会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及便血等症状[13]。儿童型息肉主要以14岁以下小孩较为常见,且以男孩居多。本研究74例大肠息肉患儿中,男孩48例,女孩26例,平均年龄(7.4±1.2)岁;平均息肉直径(0.9±0.2)cm;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占41.89%,其次还可能表现为便血(31.08%)、腹泻(27.02%)、便秘(25.68%)、黏液便(18.92%),少数患儿无明显症状,占10.81%。大多数患儿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下段[14]。虽儿童性息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自行脱落,但当患儿出现便血及黏液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入院检查治疗。因多数患儿极易被误诊为肠炎、痔疮及菌痢等,从而导致患儿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大肠息肉引发大肠癌的可能性约为1.5%~9.5%[15-16]。因此为防止癌变可能性,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被广泛用于肠肉切除治疗中,且有研究表明,临床应用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较传统治疗方式更加安全有效[17]。目前,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已成为我国临床诊治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

研究发现,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多与大肠癌密切相关[18]。随着我国对疾病认识的提升,及时给予原因不明的消化道症状患儿电子结肠镜检查,可有效提高大肠息肉检出效率,并准确判断其病理类型等,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4例大肠息肉患儿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占51.35%,绒毛状腺瘤最为少见,占5.41%;电子结肠镜下见大肠息肉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处,各占39.19%、24.32%,而肝柱较少见,占1.22%;且可见息肉在0.5 cm~1.0 cm的患儿较为多见,而直径>1.0 cm的患儿较少。结果表明,为大肠息肉患儿提供电子结肠镜检查,可明显确定其病理类型,准确把握患儿大肠息肉组织部位、大小、形态及范围,可有效提高诊治的准确率。

本次研究中74例入选患儿年龄均为14岁以下,其依从性和耐受性均明显低于成人,因此要求术前给予常规检查、肠道准备、饮食叮嘱及针对性服务等充分准备。术中根据患儿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分别采用高频电凝灼除法、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和黏膜剥离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息肉切除。研究结果显示,74例患儿大肠息肉均被成功切除,切除成功率为100.0%。结果表明,针对治疗小儿大肠息肉使用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疗效确切。

国内外研究发现,肠出血和肠穿孔均为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大肠息肉术后并发症,其中肠出血主要是由于术中操作不当出现机械切割、电凝充分或过度、息肉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偏少及患儿饮食活动量控制力度不足等原因所致,多表现为原发性或迟发型出血[21-22]。而肠穿孔主要是由于术中电凝过度或过深导致残端出现炎性反应从而引发肠穿孔,临床多具有发热、持续性腹痛腹胀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23]。部分研究证实,术后肠穿孔发生率为0.07%~2.14%左右[24]。本次研究选用电子结肠镜介入治疗,有效减少术中牵拉反应,避免术后肛门疼痛坠胀的同时,减少了麻醉使用,避免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术后74例大肠息肉患儿中术后肠出血仅3例,占4.05%,肠穿孔1例,占1.35%,与临床报道相符。结果表明,电子结肠镜治疗小儿大肠息肉可有效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有研究指出,由于大肠息肉发病机制的特殊性,腺瘤性息肉经切除后二次复发发生率可高达39.4%[25]。而本次研究中患儿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复查,以尽早发现再生息肉及局部复发病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查中有5例(6.76%)患儿出现其他部位再生小体积息肉,复发发生率明显低于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电子结肠镜切除大肠息肉可有效减少息肉复发情况。

综上所述,电子结肠镜治疗小儿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诊治效果佳、切除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肠穿孔结肠镜大肠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老年人结直肠穿孔临床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结肠镜检查致结肠穿孔的诊治进展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大口喝水促排便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内镜下钛夹封闭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6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