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增强体验在比较中丰富理解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07-25王春燕
王春燕
【课前思考】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新思维数学》(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11页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建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复合单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现实意义,就需要有直观形象作支撑理解其内涵,需要构建现实场景让学生体验,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延长体验时间,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速度的正确理解,在不断积累对速度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比较中引出速度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情境图(图中信息如下):
笑笑家离学校360米,她走了6分钟到学校。
聪聪家离学校360米,他走了8分钟到学校。
淘气家离学校560米,他走了8分钟到学校。
师:请你比一比聪聪和淘气谁走得快?
小结:时间相同,比路程,谁路程多谁就快。
师:笑笑和聪聪呢?
小结:路程相同,比时间,谁时间少谁就快。
师:那要是比较笑笑和淘气呢?时间也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
【设计意图:更改了主题情境,增强学生对“速度不仅与时间有关,还与路程有关”的体验。教材安排了“哪辆车开得快些”这一学习情境,要比较哪辆车跑得快些,就要比较它们1小时行驶的路程。教材意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到比快慢就是比速度,速度与所行的路程和时间有关。为了让学习情境更加有利于学生体会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与路程有关,把原来的单一导入改为直接以情境导入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比较时间相同和路程相同的两个例子,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比较观念——必须有一个量是相同的才能比较。】
二、多重体验,在比较中理解速度
1.认识速度。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反馈。
师:谁走得快些?你是怎么想的?请把想法或是算法写下来。
师:是在比什么?怎么求笑笑、淘气每分钟分别走多少米?
生:笑笑360÷6=60,淘气560÷8=70。
师:60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每分走60米)
(3)教学速度的单位。
师:(盖住算式,指着黑板上的60)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只看答案“60”就知道是表示“每分走60米”?(板书:60米/分)
师:会读吗?
(教师再将70改为70米/分)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钟行的路程就称为速度。(板书:速度)
师:笑笑每分行了60米,我们说笑笑的速度是60米/分。淘气每分钟行了70米,也就是淘气的速度是70米/分。
(4)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课件呈现路程)这表示什么?
师:走了6分钟怎么表示?
师:每分走了70米又怎么表示呢?
师:笑笑每分走的路程在线段图上又怎么表示呢?
师:刚才我们比较“聪聪和淘气”、“笑笑和聪聪”谁走得快,能直接进行比较,为什么笑笑和淘气不能直接比呢?路程时间都不同,就得比速度。
(观察线段图,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
【设计意图:时间和路程都不同的情况下怎么比快慢?在情境的对比中引出速度,接着通过线段图变抽象为直观,为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内涵提供了充分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2.体验速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笑笑和淘气走路的速度,跑步有没有速度呢?
(课件展示:刘翔110米栏的速度是8.5米/秒)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人跑步有速度,动物跑步也有速度,世界上什么动物跑起来最快?
师:(课件展示:猎豹奔跑的速度是1800米/分)看了猎豹的速度你有什么感想?
师:和刘翔比,谁快?你怎么知道?
师:不过不是所有动物跑起来都会很快的,也有跑起来很慢的,比如——
(课件呈现: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8米/时)
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速度之后,没有直接总结速度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最感兴趣、最有生活经验的速度例子,让学生对速度的快慢有了具体的感受。如用人步行的速度与刘翔的速度比、用刘翔的速度与猎豹的速度比、用蜗牛的速度与刘翔的速度比等等,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速度的现实意义,建立关于速度的正确认识,将学生对速度粗浅的、朴素的理解上升到数学高度。】
3.完善概念。
(教师课件出示汽车的速度、轮船的速度,学生说一说速度分别是多少)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
小结:速度就是表示每秒、每分、每时等一个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请你试试算出下面三种昆虫的速度,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速度和什么有关?怎么求速度?(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汽车、轮船以及雷电的速度等生活场景,在又一轮具有丰富感性经验的情境体验中,完善速度概念。知道速度不仅表示每分钟行的路程,还表示每秒、每分、每时等等一个单位时间内的路程,这大大丰富了学生对速度内涵的感知。接着又通过计算三种昆虫的速度,水到渠成地发现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提升,在建构中深化速度
1.建构关系。
(出示限速标志80)
(1)张叔叔在这段路上开车,准备花2小时开完200千米。你想对他说什么?
(2)张叔叔保持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6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行完?张叔叔4小时能行完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分别根据哪两个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
得出另外两种数量关系: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2.拓展提升。
从龙游到杭州大约220千米,张叔叔保持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他3小时能到达吗?
生:220÷80大约等于2小时多,3小时能到达。
生:80×3等于 240千米,大于220千米,3小时能到达。
生:220÷3大约等于七十几,每小时行的路程比80千米少,3小时能到达。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速度意义的基础上,巧妙地整合教材中的练习,用一个限速材料,把学习材料的呈现过程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建构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解决求时间与路程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深化对速度含义理解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