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
2019-07-25侯世旺向儒先李思寰刘利猛胡丽辉
侯世旺,向儒先,李思寰,刘利猛,胡丽辉,张 晶
(怀化学院 商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1 研究背景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围绕卓越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重在应用、强在卓越的人才培养思路。需求导向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保障,而专业人才核心素质体系的建立又是制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与基础。
系统论强调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素质体系,把素质体系本身视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着重分析该系统的要素及结构,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体系,并充分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对素质体系的影响。在分析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并提取现有培养模式的侧重的业务能力点基础上,扩展并细化现有培养模式的素质体系,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体系。
本科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面向卓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核心素质体系的建立,对于其它应用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整个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2 文献综述
根据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莫山农(2014),朱永江(2011),腾凯(2012)等对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作了详细诠释,强调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业务技能/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培养过程的互动融合。林双娇(2015),杨婷松(2015)等对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认可,并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作了探讨。吴瑾等(2013)指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校和相关企业都是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要根据企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及模式、实验实训、工程实践等方面一一规划,并确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都放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上,田燕等(2015)提出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模拟性实践教学、实训实践教学、职业性实践教学、创新性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形成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李烨阳等(2013)提出地方高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岗位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巩固,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和岗前培训的重要目标,从而促进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曾玲晖等(2016)认为卓越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标准就是专业人才满足企业所需求能力的程度,可见建立专业学生的能力体系对于高校应用型专业至关重要。赵印泉等(2016)指出地方高校围绕卓越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打造学科方向明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培养体系,要通过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规划和建设,将企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方式和标准;不少高校针对特定就业领域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量身定制专业培养方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牛玉君等(2016)等针对汽车物流行业,将培养汽车物流卓越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所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姜海燕(2014)通过对毕业学生和用人企业的调查访问,设置出面向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指标,并提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翟荣兵(2013)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了初步分析;赵艳(2015)指出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中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燕珍(2011)等将实践教学的安排分为四个阶段,从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基本状况,到课程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分析企业物流各子系统运营状况,再到综合运用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以系统方法初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课程设计,最后到毕业实习(到企业顶岗实际操作)与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训,形成由浅入深、由部分到综合的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杨永清(2011)通过对胶东地区100多家物流企业、企业的物流部门等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进行了调查,汇总了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提出了学生核心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学校也十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训,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为1:1.24,甚至高于卓越计划要求的本科阶段至少一年企业实践的时间要求,但实践条件不足、实验内容空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既减少了理论教学时长又未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双重困境;
(2)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为手段,但学校又难以完全满足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导致实验内容及课程设计题目与企业实际相差较大,难以保证培养学生解决企业某类专门问题的能力;
(3)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相对较少,学生难以深入到企业的实际问题,分析、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机会更少;
(4)毕业论文“务虚”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真题真做的锻炼机会,难以达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5)培养方案中教学各环节的设置与企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脱节,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就业难”,另一方面又导致企业的“招工难”。
3 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体系构建方案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思路
过程概念是现代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 9000 中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如果将这一方法应用到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过程的任务在于将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利用学校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资源,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服务部门、生活服务部门等,实现人的“增值”,即完成学生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各种技能/素质上的全面提升。为了获取稳定和最大化的增值效果,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组织应当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的科学指标体系和过程控制方法,并能根据社会、经济等外界环境以及行业、专业发展变化等因素实施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具体表现为在既定培养目标下培养方案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的稳定,以及在少量培养环节上的局部微调,保证培养过程的整体稳定性与外部变化适应性(如图1所示)。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质量管理采用的过程方法不同的是,企业的过程方法的输出有着严格的量化规定,比如过程的总输出—最终产品的规格、性能、特性值等,子过程的输出—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公差等,可以借助合适的测量手段对过程输出进行测量进而评价过程的绩效,为实施过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对于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利用过程方法实现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全程监控,首要的前提任务就是正确识别市场需求,并将该需求转换为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指标,通过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其分解到一系列子过程(或环节),并规定各子过程的顺序关系、应该达成的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考核方法与手段,对各子过程的绩效做出评价,最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
图1 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思路
3.2 核心素质体系基本结构
本文旨在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保障的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的建立,包括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处理能力为框架的核心素质层,以及各核心素质的基本支撑能力层以及能力要求必须具备的知识层(如图2所示),将原有分散、独立、系统性不强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向以企业岗位业务或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的系统化、集成化的培养模式转换。
3.3 核心素质体系构建过程
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对象,本文在调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面对的岗位业务问题领域的基础上,探究现有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职业素质及核心素质识别与提取。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卓越应用型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明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岗位不同,处理的业务与问题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将物流专业岗位的核心素质要求分离提取出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并向一些行业具体能力的培养倾斜,形成特色与定向培养。
图2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素质体系结构图
对合作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业务问题域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与面对的业务或工程问题域,可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法(主要对象为物流管理从业人员、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归纳法(按照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范畴,将物流管理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归类),跟踪调查法(对专业相关的各种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的处理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观察,详细记录实施过程中需具备的核心素质),形成以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类为框架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集合。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定制型”专业人才,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过程监控,这一模式可以为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掌握专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高校识别、提炼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通用素质/能力体系提供可靠信息。
(2)核心素质支撑能力展开。素质要素为相关职业能力的综合表现,将专业岗位要求的核心素质按照其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可以得到核心素质层各要素的支撑能力集,而专业能力的获得必须基于对知识的学习、记忆与理解,并进行使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训练,这样展开的能力集可作为实践实训环节以及相关课程设置的依据。
(3)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针对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并提取现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内容能够培养与锻炼的能力侧面,并详细分析各能力点所需的知识点,以及提供相应知识点的课程或课程群,结合上述(1)、(2)得到的结果,通过查找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为下一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上述(1)-(3)的工作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实施方案展开。首先对现有培养方案的各教学环节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分析可能培养的能力集,可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法(主要对象为专职实验实训责任教师、实验老师、课程责任教师)、调查问卷法(向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对实践环节教育效果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培养方案可以满足的能力集进行聚合。
(4)培养方案调整及过程设计。根据(1)、(2)的结果,按照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类型设计培养过程,以具体的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为载体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建立岗位业务与素质、技能、知识的联系,形成以解决特定类别的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为基本框架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素质体系,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较为全面的核心业务能力,为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具体的做法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方法,集思广益,建立核心素质与第(1)步分析得出的支撑能力集之间的联系,为修订现有培养方案提供指导,当前培养方案未能顾及的能力点,需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进行补充。
按照过程的定义,过程可大可小,可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程,一门课程的教学,一个章节的教学,也可以为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体现为一个层次化结构体系,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导向,由上向下,逐层进行过程设计。针对每一个最小的过程环节,详细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如图4所示),教案的设计也可以过程的形式展开,这样由若干子过程构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对各子过程的监控,实现过程目标的达成。
图3 实施方案图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现有教学、实践环节培养的业务能力分析。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全部实践环节按照实践目标与可能培养的专业能力进行详细分析,作为卓越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扩展、优化的基础。
(2)面向就业单位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分解。需要建立就业单位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业务或工程问题类与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集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制定培养计划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卓越计划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支撑核心能力的详细能力点的构建。核心能力对应具体的岗位业务或工程问题类,核心能力的实现必须一系列能力点的支撑,这是制定详细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5 结论及展望
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实现方案,制订与修订培养方案的常规思路是以课程或相关实践环节为落脚点,体现在相应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增减上,增减的依据以经验或同类专业类比为主。本文首先构建面向企业实际问题域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集,为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模块的设置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分解核心能力集各要素的支撑能力子集,为专业培养方案各模块中的课程群以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的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将为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直接依据,市场需求决定能力体系,能力体系变化驱动培养方案的修订。
图4 教学过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