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019-07-25◎原

团结 2019年2期
关键词:营利性市场机制教育领域

◎原 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向好,教育改革成效显著,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为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伴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特别是2016年底 《民办教育促进法 (修订案)》的出台以及随后相关配套文件的相继颁布,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政策使教育领域在市场化进程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自此迈入了 “提质量、优结构、促公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要素配置教育资源,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运用的必要性

1.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放眼全球,教育正在向开放市场的方向发展,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市场都在不同程度地介入并持续产生影响,一个世界性的开放教育大市场正在形成。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发深化,市场活力相继迸发,社会力量办学热情持续高涨,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教育势在必行,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教育PPP、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等都是意义重大的探索。

2.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公益性已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教育投入是一项全社会、全方位且具有公益性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之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多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市场主体介入教育领域既可以实现部分企业或组织的营利需求,激发社会活力,同时又能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多元化、个性化之需求,实现社会公益。这种不同于传统政府供给教育的新方式,是以办学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运作来向社会提供教育资源的新形式,且这种教育市场化的公益性行为目前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民办教育等领域已广泛应用。

3.教育市场分割持续弱化,良性发展态势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市场一直呈现出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教育市场分割态势,限制了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教育活动的自由流通。但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设备市场等的地域突破,教育市场分割现象正在持续弱化,市场的主客体因素日益融通,打破过往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教育市场分割,建立统一教育市场的可能性日趋成形(如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均已签署教育合作的相关市场化协议),有力提升了教育活动效率与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市场良性发展。

二、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运用的可行性

第一,政府包办的办学体制已被突破,社会资本已多方位进入教育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 《教育法》出台以来,社会力量就开始积极介入教育领域,政府包办的办学体制已被突破。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实体办学形式多样:投资办学 (全资投资办学和部分投资办学)、教育服务外包、教育PPP、后勤市场化等,并已逐步实现由重资产向轻资产的扩张,如托管模式 (即公立学校由知名民办学校托管)、合作办学 (政府/开发商提供校舍、教学设备等,教育机构提供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租赁模式(政府或开发商向教育机构出租校舍、办学设备等固定资产,教育机构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租金支付)等教育PPP模式,以通过选择、竞争等市场机制来改革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扩展教育的选择权。实践中,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已使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改观,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例如,教育PPP已实现多方共赢,推动教育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教育PPP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 (如开发商、教育机构等)在学校建设、投融资、办学机制、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教育产业运用市场化机制快速发展,实现教育市场化改革和增加教育有效供给。

第二,教育市场形成的两大现实基础已初步具备。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教育财政的紧张,使教育领域亟需引入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在全球化和普惠基础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时代,教育是一项成本昂贵的事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市场力量的有效介入,将市场的竞争机制、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及风险机制等运用于教育领域,将市场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分类管理稳步推进,营利性教育蓄势待发。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当前我国在教育立法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对教育领域的市场机制运用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规范和制度保障。2016年底至2017年出台的 《民办教育促进法》 (修订案)和 《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文件 《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 《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中都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教育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这都为推进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营利性教育蓄势待发。

我国当前已有类型丰富的市场化教育机构,图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主要教育机构类型。

第四,新时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社会各界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愈发成为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紧缺人才。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国家重大战略,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找准人力资本升级定位的着力点、突破口,以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运用的可控性

一是理顺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关系,合理定位政府职责。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运用 (即教育资源配置引进市场机制),关键是理顺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界定各自职责,尤其是要恰当定位政府角色与职能配置,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生成和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方面要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弥补市场的盲目性缺陷,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减少政府缺陷,并寻求二者间的最佳平衡。为此,既要通过法治化、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等措施,约束政府行为,避免不当干预切实保证推进市场化机制。同时,也要探索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市场新格局。

二是严格市场准入标准设置,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设置办学准入条件,制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的办学行为。特别是对营利性学校市场准入的设置更应如此。同时,各地要严格根据实际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合法有序进入教育领域。

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调控与监管。首先,充分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加强对营利性教育需求空间、准入门槛、获利空间的调控。特别是对基于需求的资金市场竞争、基于价格的生源市场竞争、基于学术的人才市场竞争等的合理引导与调控。其次,推行教育行业准入标准,强化监测监管。如对营利性民办教育的股权激励机制的监管、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教育的动态分类监测等,以期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风险可控”的动态监控体系。此外,还应完善政策发布等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社会监督与评价。

四是探索建立营利性学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在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动态监测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要进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测机制,强化监管结果运用,建立公开承诺、权责一体、违者退出的机制。

猜你喜欢

营利性市场机制教育领域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监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