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

2019-07-24许越婷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许越婷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成为了现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而要想发展农村,民族地区是重心,民族地区的贫困区域与人口又是重中之重。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与地理环境在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成为了阻碍精准扶贫的关键瓶颈。因此,本文将从两个不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扶贫模式潜在缺陷和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优势两方面的探析,以期能为社会工作在民族精准扶贫方向上找寻一些具有時代意义的路径与措施,为民族地区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优势策略

精准扶贫作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政策方针,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职责与作用,构建政府部门、市场以及社会为一体的共助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整体格局在当下社会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必要。但是,现阶段我国有关贫困的学术研究方向大多是针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地区的一系列问题,而对于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我国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缺乏坚实理论依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甚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峨边县觉莫乡茨竹村、汶川县水磨镇寨子坪村的实例考察,探索传统扶贫模式中的潜在弊端,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优势作用。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找寻新的出路。

一、民族地区传统扶贫模式的潜在弊端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处于落后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贫困地区及人口的集中地。例如觉莫乡与水磨镇,尽管近年来随着十八大的开展,扶贫进度不断推进,但仍处于传统扶贫模式的瓶颈之中,体现出以下弊端。

1.精准识别难度大

传统扶贫模式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仅借助短期的实地考察,没有客观化的识别准则,从而导致实际扶贫作业开展时无法与贫困居民需求相衔接。在进行精准扶贫识别时,传统的扶贫模式更倾向于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评定标准,而不去关注扶贫主体能力的发挥空间。而在进行贫困人口精准管理时,传统扶贫模式通常会以基层扶贫单位为主要负责人,进行档案建立的工作,从而实现管理上的统一,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统计标准的不统一、违规记录操作,加之村内组织团队在数据梳理对比方面工作能力弱,大多以民主评议的形式开展识别工作,从而造成识别结果与档案的歧义,引发民众对入选主体合理性的争议以及对自身需要与政策契合程度的质疑。

2.扶贫难度系数高

相对于其他地区扶贫,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其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民族地区交通、地理环境阻塞及经济条件落后。例如茨竹村,该村村民大多身居山野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水平落后,信息流通阻塞,导致外部投资难以入内,内部生存环境无法改善。而后,村内居民教育水平薄弱,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缺乏奋斗进取精神。其次,缺乏内部资金及技术支持,脱贫无路。最后,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层过分追求脱贫指标,缺乏真实的实地情况考察。例如茨竹村曾提出茶树扶贫的政策,该地区地理条件虽然适宜茶叶生长,但有效的土地种植资源,无法满足经济作物与日常作物相兼容的形式,反而适得其反,加深了该地区贫困程度。

二、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探讨

传统扶贫模式相对来说其属于增能型与粗放型的扶贫模式,而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的扶贫模式,其在角色上、方法上、理论上以及效益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优势。

1.扶贫效益高,扶贫主体脱贫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工作所秉承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坚信任何人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潜能,社会工作往往更侧重于对贫困人群自身潜能的激发,促进其自我脱贫能力的提升,实现外界的资助向内部独立自主发展的形式,通过社区工作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种工作形式,排除扶贫主体的外部影响,抚平自身情绪,从而实现服务对象自身的自我调整,同时为其提供对应社会对接渠道,来协助其实现自我脱贫目标。

2.介入形式变化多,树立扶贫主体脱贫观念

社会工作具在价值观念、工作形式、角色扮演上有鲜明的优势。其在价值观念方面,会主张助人自助、个性化等助人观念,在树立扶贫主体脱贫观念的同时,还能扶贫其精神世界。在助人方法层面,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皆是最有效的工作形式,强化服务主体的社会支持力度。同时,社会工作十分重视个性化特征,公平对待每个服务个体背景、环境,按照服务主体风土人情、贫困原因、贫困类型等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施策,广渠道多形式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另一方面,在介入形式上,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往往会结合服务主体的背景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交范围等,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完善科学化的助人方案,多形式辅助,方便及时调整,适应多变的扶贫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

当下,部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尚未成熟,因此怎样促进民资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观念由“要我脱贫”想“我要脱贫”的转变,成为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

1.顺应民族地区风俗民情,掌握群众背景,实施个案工作

根据文中所列举的峨边、汶川案例,这些民族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由于其教育水准、劳动力、医疗条件、家庭环境差所造成的。所以在对该类地区进行扶贫时,需要将工作重心放于贫困个体与家庭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为贫困人群制定个性化服务措施。其实当下,交通问题、教育问题等不仅是文中案例的个性问题,而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共性现象。因此社会工作进行实际的个案工作时,务必要及时与当地相关政府单位积极配合,为贫困群众争取必要的资金支持,协助他们依靠自身优势自主脱困。当下,多数民族地区对于传统工艺的保留仍十分完整,例如彝族银器制作工艺、服饰缝制工艺等,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借助这一点,鼓励扶贫群众继承并发扬自身优势,在取得经济来源的基础上,实现其脱贫观念的转变。

2.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

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工作的形式,实现个体、家庭之间关系的重连,激发其社会功能,以实现脱贫。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将部分由于疾病、教育水平、劳动力等问题的贫困团体组成区别化的小组,通过组员间的脱贫致富方面的沟通交流,经验借鉴,以实现服务群体社会功能的复苏,完成脱贫目标。由于地区文化、地理的相同性,各组员沟通障碍相对较少,更有利于彼此情感上的链接。不同类型的小组却有着其各自的共性特征,更为扶贫群众给予了交流背景上的畅通性。借助小组工作形式的开展,组员能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家政府在民族地区扶贫政策上的法律法规,激发贫困群体脱贫斗志与劲头。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民俗相对淳朴热情,村民之间更是热心互助,共同搀扶。因此,在扶贫工作时,社会工作人员应积极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通过小组间成员的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以达成全面脱贫的共同目标。

3.推进民族社区发展进程

一定程度上,社区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贫困范围的广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想实现脱贫目标,就必须要推进民族社区发展进程。从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上来看,社区工作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展开: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社会文化。

(1)经济发展

以实例说明,目前觉莫乡农业占据总产值的95%。然而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变化,作物种类也局限于传统的玉米、大豆等,产量仅支撑日常生活必需,无法借此获得经济收入。基于此,社区工作在开展时,首先要为该地区争取到更多的经济资助与优惠政策。除此之外,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自身职业权利,结合扶贫群众去向社会政策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便利,为群众脱贫拓宽渠道。

(2)丰富社会文化

在开展社区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积极与教育机构合作,为民族社区争取到更多的职业教育机会,尤其是能促进当地农林牧也发展的专业技术学习与培训,解决当地技术匮乏的难题。而针对部分具有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扶贫人群,可以资助其外出学习,或聘请专业人才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知识认知上的拓展程度。同时,社会工作者应改善当地教育环境,为学生争取到更多学习机会,“扶贫先扶智”,提高扶贫群众文化内涵及修养。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