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7-24朱合伟
朱合伟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放射影像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临床认为,膝关节损伤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外力冲击所致,尤其是伴随交通事业以及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X线检查作为骨科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普通骨折、骨折范围以及骨折程度的检查效果相对理想,但是对于特殊类型骨折患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寻求更加理想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1]。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CT和MRI等检查方法,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96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主体,将其按照双盲法分为CT组和MRI组,各组患者为48例。其中,CT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在29到48岁之间,平均年龄(38.32±6.27)岁;MRI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在29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38.84±6.46)岁。两组患者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CT组行常规的CT检查。利用128层多排螺旋CT扫描仪,伸直患者膝盖,以患者膝关节中心进行扫描,左右范围1mm,上下范围250~300mm,参数为120kV、250mAS,螺距为0.8。扫描完成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以及轴位进行全方位的重建。
MRI行核磁共振检查。利用3.0T飞利浦核磁共振进行检查,患者呈现仰卧体位,并且以患者膝关节中心开展扫描,并且指导患者膝关节外旋15°,在检查过程中,确保患者肢体平稳,切勿乱动,适当给予海绵垫进行固定,确保交叉韧带能够清晰可见,采取自旋回波、快速自旋回波以及短时反转回复序列等,进行矢状位、冠状位以及轴位进行全方位的重建。
1.3 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有关信息,并且进行CT组和MRI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以及总体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算,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
MRI组的诊断准确率46例(95.83%)显著高于CT组39例(81.25%),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对[n(%)]
2.2 比较两组总体满意度
MRI组的总体满意度45例(93.75%)显著高于CT组37例(77.08%),卡方值=5.352,P值=0.021,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膝关节结构相对复杂,一旦损伤将会撕裂患者膝关节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提高治疗难度。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检查,如:X线、CT等,虽然能够探查患者的骨折情况,如:局部软组织以及骨折线等,但是对于骨折的具体程度等信息难以获得有关的图像资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存在骨碎片,将会增加诊断难度[2]。根据目前的诊断类型以及注意事项,对于病症的判断和诊断过程中,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医疗仪器,并且结合脉冲顺序以及图像对比度,获取更加准确的诊断信息。目前,临床上通过采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通过了解信号的类型,并且做好诊断的后续工作,进而可以直接探查膝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3]。研究结论表明:MRI组的诊断准确率46例(95.83%)显著高于CT组39例(81.25%),MRI组的总体满意度45例(93.75%)显著高于CT组37例(77.08%),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可见,通过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行核磁共振检查,无需患者更改体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调节磁场,并且结合患者的病灶部位,能够及时而又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损伤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行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能够提高膝关节损伤的检出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