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2019-07-24王路虎通讯作者
刘 松,王路虎(通讯作者)
(1泗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宿迁 223700)
(2泗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 宿迁 223700)
胆道梗阻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损害。该病多因胆道结石、胆道炎性病变、胆管癌、胰腺癌等所致,唯有准确掌握胆管周边具体情况及梗阻病因、程度才可以保证治疗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1]。因而,找寻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本文以2013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3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为例,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2013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1例,女性19例,患者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年龄(51.4±1.5)岁,病程时间短则6h,长则1年,平均病程(6.3±0.3)个月。患者症状表现为:4例患者主诉腹痛、8例患者腹痛伴发热,11例患者出现皮肤黄染情况,7例患者腹胀且食欲不振。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晓具体过程,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全体患者经诊断均判定患胆道梗阻性疾病,符合相关诊断要求[2];(2)全体患者年龄范围在23岁~85岁之间。
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患者;(2)排除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具体过程为:选用飞利浦 Intera 1.5TMR作为本次检查设备,叮嘱患者于检查前8小时内禁食禁水。进行检查前,调整患者体位至平卧仰卧位,指导患者掌握呼吸的方法,从而降低伪影的影响。先对患者实施常规腹部扫描,设定设备参数为:层间距参数:0mm,层厚参数:4mm,连续层面参数:30层~50层。扫描时间一般为4分钟。得到初始影像后,利用投影技术对图像进行旋转等处理,由2~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分析结果判定患者病症,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计算不同疾病患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同时分析疾病不同性质的成像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专业统计软件对本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值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通过t值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通过P值对组间差异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病理诊断比较
3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发现,良性病变患者16例,占比53.33%,恶性病变患者14例,占比46.67%。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良性病变患者15例,占比50.00%,恶性病变患者13例,占比43.33%,漏诊2例,占比6.67%,总诊断准确率93.33%与病理诊断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病理诊断比较
2.2 不同疾病成像结果分析
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成像表现为:胆管腔及胆囊内存在信号,强弱不一,且依据结石数量可分成单发结石与多发结石两类,梗阻位置多见充盈缺损影。6例胆管炎患者成像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出现断续不规则扩张或者狭窄情况。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成像表现为:局部可见较长的T1信号肿块影或者略长的T2信号肿块影,断段朝向肿瘤,远端朝向肝内管扩张,肿瘤边缘清晰、类生姜状;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成像表现为:肝门区存在高信号肿块影,少数患者可见胆管壁增厚情况,肝管走行存在异常,胆管扩张表现为“枯枝状”;5例胆总管中段癌患者成像表现为:管壁呈不规则增厚情况,管腔出现狭窄,少数患者可见乳头状、结节状,胆总管梗阻位置表现出杯口状或者鸟嘴状,梗阻上方出现严重扩张,胆囊体积增大。2例胰头癌患者成像表现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处发生梗阻问题且胆管、胰管呈鼠尾状狭窄情况,病变处发生扩张,存在具典型性的“双管征”或者“四管征”。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正在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胆囊作为辅助消化器官之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产生胆道梗阻,即胆汁排出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淤积在胆囊之中,属于机械性梗阻类病变,患者疼痛感明显,且对饮食影响较大[3]。目前诊断该疾病的技术较多,其中核磁共振技术依托下的胰胆管成像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其不仅不需要在检查前为患者注射造影剂,属于完全无创型诊断技术,而且还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得病变位置的图像数据,操作更加简便,提升了胆道类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核磁共振下的胰胆管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重T2WI促进了处于静止状态、慢速流动状态的胆管内胆汁信号的增强,而对于快速流动的血液信号则相对减弱,加上现代核磁共振中的脂肪信号抑制技术,进一步控制了实体组织的信号反馈,从而重点突出了胆管内信号,能够在不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获得穿刺造影的立体图像[4]。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梗阻病灶部位的薄层扫描、增强扫描等多种操作,进一步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另外,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除了体内被置入磁性物体的患者,该诊断技术没有明显的禁忌证,使得其应用范围更广,患者的适应性更高。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胆道梗阻病灶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椎型、截断型以及鼠尾型,不同形态和病变方式使得梗阻病灶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会造成胰胆管成像下结果的不同[5]。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主要是对胆管中淤积的胆汁充盈度进行体现,且在梗阻病灶处成像分辨率较低,在其它位置的分辨率相对较高,就能够突出病灶影像。
总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