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病的CT及MRI表现
2019-07-24王秀兰
王秀兰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甘肃 天水 741000)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又叫血红蛋白沉积症、含铁血黄色沉积症或血色素沉积症,以铁质在体内过量蓄积为特征,肝脏、胰腺、心脏、性腺、皮肤及关节为常见受累器官,可引起肝脏肿大并肝硬化、糖尿病、心脏扩大并心律失常、性功能减退、皮肤色素沉着和关节疼痛等。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血色病的患者5例,其临床资料如下:
男4例,女1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瘦弱、精神差、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虚弱、乏力、纳差、关节疼痛、肝脏肿大、肝硬化、糖尿病、性功能异常、心律失常、活动后气促等。其中2例因外伤曾行脾切除术。
1.2 方法
1.2.1 影像检查: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或MRI扫描。其中CT扫描仪为PhilipsBrilliance256层高端CT(iCT)。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厚为5mm。扫描前4小时禁食,检查前20分钟口服白开水500~1000ml至患者有饱胀感。CT诊断标准:CT表现肝脏密度增高,CT值达大于72Hu为阳性。MRI仪为德国SIEMENS公司的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正反相位、DWI、MRCP。T2WI采用HASTER、GRE序列,TR1000ms、155ms,TE60ms、11ms,T1WI采用FL2D序列,TR138ms,TE6.2ms。层厚6~8mm,扫描前4小时禁食。MRI诊断标准:T1WI及/或T2WI表现肝脏或脾脏信号明显减低,正常肝实质信号高于骨骼肌,以骨骼肌作为参照,T2WI信号低于骨骼肌为阳性。
1.2.2 实验室检查:5例患者均进行肝功、血糖、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诊断标准: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60%(TS正常20~55%),血清铁大于30umol/L(SI正常值9~30umol/L),血清铁蛋白大于400ng/ml(SF正常值30~400ng/ml)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2.1.1 CT:2例CT扫描肝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增高,呈“白肝症”表现,肝内血管呈相对低密度,CT值最高达96Hu(图1~2),其中1例脾脏切除术后,脾窝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CT值达174Hu(图2)。另3例肝脏未见明显异常,2例脾脏增大。
2.1.2 MRI:5例肝脏T1WI、T2WI信号均匀减低,呈“黑肝症”(图3~4),2例脾切除术后,其中1例可见再生脾,T1WI、T2WI均呈不均匀低信号,余胰腺、脾脏信号正常。
图1、图2 均示肝实质密度增高,呈“白肝症”,图2脾切除术后,再生脾结节呈高密度
图3、图4 为同一病人,脾脏切除术后,肝实质T1WI、T2WI信号均减低,呈“黑肝症”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5例患者血清铁蛋白(SF)在1476~2075ng/ml之间,血清铁在33~47umol/L之间,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57.3%~65.7%。1例白细胞增多,4例不同程度贫血。4例血糖升高,最高达21.69mmol/L。3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房颤动,T波改变,左室高电压。
3 讨论
3.1 病理
血色病是一种铁代谢异常疾病,由于基因异常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体内铁过量沉积,致使器官组织纤维组织增生及功能损害,肝脏、胰腺、心脏、性腺、皮肤及关节是常见受累组织,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肝脏的肿大并肝硬化、糖尿病、心脏扩大并心律失常、性功能减退、皮肤色素沉着、关节疼痛等症状[3]。临床根据病因将血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血色病属于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病,等位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临近组织相容性抗原HLA-A位点,欧洲白人发病率较高[4]。正常人体内含铁量为3~4g,而血色病患者因每日吸收铁量是正常人的3~4倍,体内含铁量可达20~40g。过量的铁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也蓄积于肝脏、胰腺、心肌的实质细胞中[7]。继发性血色病常因其他疾病或治疗措施导致体内铁过量沉积,如①铁负荷过多性贫血(如铁幼粒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②因其他疾病长期大量输血、口服铁剂药物治疗或长期食用含铁量过多的食物;③过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酒精能促进铁的吸收);④肝硬化患者行脾肾或门静脉吻合术后(胃肠道吸收铁可直接进入实质细胞中)[5-6]。
3.2 影像学表现
3.2.1 CT表现: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当体内铁沉积到一定程度时,肝实质密度增高,呈弥漫性改变,类似增强后的肝脏,表现为“白肝症”,CT值可达75~130Hu,由于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密度相对减低,使其更容易显示,肝内其他病灶如囊肿、肿瘤等病灶显示亦更加清楚。当肝实质铁含量小于150umol/g时,肝实质的密度变化不明显,另外,当血色病合并脂肪肝时,高密度的铁与低密度的脂肪部分抵消,会导致肝实质密度减低,CT致降低,出现假阴性[3]。本组病例2例CT扫描肝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增高,呈“白肝症”,肝内血管呈相对低密度,CT值最高达96Hu,其中1例脾切除术后,再生脾密度增高。
3.2.2 MRI表现:当组织内含铁量大于1mg/g时,MRI即可出现信号变化[3]。由于铁的超顺磁性效应使肝组织的T1弛豫时间延长,T2弛豫时间缩短,导致T1WI、T2WI肝脏实质信号明显下降,形成低信号的肝脏,表现为“黑肝症”,并且T2弛豫时间缩短更明显,故T2WI对病灶的显示较T1WI敏感。因脂肪组织T1WI、T2WI均显示高信号,故MRI信号不受脂肪肝的影响,对血色病的评价较CT更敏感。本组病例4例肝脏T1WI、T2WI信号均匀减低,呈“黑肝症”,1例肝脏T1WI信号正常,T2WI信号减低,1例脾切除术后。
3.3 实验室检查
血色病患者的血清铁浓度升高,常大于30umol/L,正常人血清铁浓度在9~30umol/L之间;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常大于60%,正常人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在20%~55%之间;血清铁蛋白升高,常大于400ng/ml,正常人血清铁蛋白在30~400ng/ml之间。在无外在因素(如慢性肝病、酗酒、肿瘤等)影响的情况下,血清铁蛋白浓度能够准确地反映体内铁的贮存量,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血色病的诊断的定性指标,亦可作为观察治疗效果的考核指标。
总之,相对于CT来说,MRI作为一种无创且简便的检查手段,对血色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甚至可取代组织活检的金标准地位。故MRI对血色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