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排球运动在安徽省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与驱动力研究

2019-07-24张德利尹维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排球运动

张德利,尹维增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气排球运动起源于我国,作为室内排球的衍生项目之一,其趣味性强、娱乐性高,具有竞争性与对抗性,能够极大降低参与者的恐惧心理,使参与者在参与锻炼的同时,也能体会团结协作的意义,在高校开设气排球运动,对拓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有力途径[1],对体育强国建设以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气排球运动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驱动力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普通高校气排球运动的相关文献58 篇,对当前普通高校气排球运动开展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安徽省普通高校23位体育学专家进行访谈,了解同行专家对普通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的看法,整理并归纳所提出的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并结合文献及专家访谈的结果,设计了3份问卷,其中一份为高校体育部门的管理者(发放问卷23份,回收问卷23份,回收有效率100%),一份为高校在校大学生(其中女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1份,回收有效率97.8%,男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7份,回收有效率99.4%),一份为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78份,回收问卷78份,回收有效率100%),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为样本抽取方法.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及任务把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Excel软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普通高校开设气排球运动的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气排球运动被引入大学校园,不仅能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而且也可以使普通高校大学生在体育项目上能增加一种选择,特别是对于排球初学者来说,也可算是一个入门,客观地说气排球运动与普通高校体育发展以及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有机结合是一种三赢的选择.然而通过调查显示,气排球运动项目在安徽省高校中开展的并不普及,尚未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在所调查的23所高校中仅有5所高校开展了气排球项目,仅占调查高校的21.74%,见表1:

表1 安徽省部分高校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基本情况(N=23)

由表1可知,在我省23所普通高校中只有5所高校开设了气排球课程,通过调查,在所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学校里主要是以体育休闲专业开设为主,参与人数还较少.而作为广大学生所安排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或者体育选项课还远没有普及和推广,而在所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比较好的院校中,以池州学院的公共体育俱乐部为典范,在调查的几所高校中只有安徽农业大学和蚌埠学院将气排球项目设为面向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可见气排球运动在我省普通高校中尚未广泛推广和普及.

通过对没有开设气排球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见表2):分管体育领导与体育教师中分别有38.9%和27.1%表示没有接触过气排球运动,对气排球项目还不了解,其中学生中,有69.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气排球运动的,可见,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宣传与推广度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与开展,今后应加大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宣传力度.

表2 对未开设气排球运动的高校的基本情况调查

就影响气排球运动在安徽省高校开展的因素显示:大部分学校体育管理者、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对气排球的认可度均不高,且大家普遍认为气排球运动是一项适合老年人参与的运动,运动强度不大,与传统的竞技排球相比,竞赛缺少挑战性,感觉不过瘾.这种对气排球认识的误区限制和制约了气排球在安徽省高校的推广与普及.

2.2 气排球运动在安徽省已开设高校中的基本情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模仿与接受能力强,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在逐渐厌倦有限的传统体育锻炼项目的同时,非常渴望有新兴的体育项目能够进入体育课堂,而这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特点,更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通过对气排球运动在安徽省仅有的5所高校中开课情况来看,其形式也各有不同(见表3).

表3 气排球在安徽省已开设高校中的基本情况

由表4可知:在所调查的5所开设气排球项目的普通高校中,气排球教学的模式大致以以下两种为主:第一种是把气排球项目列入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每周1次课,每次2个学时(池州学院为开课二个学期,每周2学时),气排球作为众多选项(修)课程之一,与其他体育选项课一样,都具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以及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这种模式的气排球教学主要以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主;第二种是把气排球运动作为一门公共选项(修)课.学习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15-16周教学),每周2 学时,共计30-32学时,这种形式的体育课主要是把气排球运动作为一种介绍性的课程,主要是让大学生初步地了解气排球这项运动,所教授的技术内容比较简单,战术比较容易,相对考核标准也比较低.

表4 学生认为学习气排球的难易程度(N=326)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气排球的过程中的难易度进行调查显示(见表4):有72.7%的学生觉得气排球学习起来难度一般和简单,比较容易掌握;只有6.1%的学生认为气排球学习起来非常难,特别感觉是气排球的力度和速度不好控制,容易打飞.

2.3 影响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因素分析

2.3.1 缺少宣传,气排球的认知程度不高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气排球的了解与认可度不高,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传统的三大球项目以及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课程,比如体育舞蹈、瑜伽、跆拳道、空手道、轮滑等,都深受大学生喜爱,对气排球运动来说具有一定的的冲击和影响,而且气排球运动在高校推广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较而言在高校参与人数也较少,通过对所教授的排球课学生随机调查访谈得知,90%以上排球选项课学生均表示之前没有见过气排球,对气排球项目一点不了解,更别说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了.

2.3.2 气排球项目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气排球项目在竞赛规则上尚存在不足,因为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现阶段主要还是老年人,在企业职工中推广的较多,所以其规则的制定原则是:“限制竞技性、突出娱乐性和安全性”,还要求所有下压弧度的球必须在进攻限制线后起跳,这样就导致比赛的对抗性减弱,精彩性受到一定影响.这些与年轻人性格不相符的特殊规定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年轻人参与人数较少.其次气排球的球体材质较轻,容易受到天气气候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刮风时,球体运行轨迹与路线不受控制,特别是在我省普通高校室内场馆数量普遍受限的情况下,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气排球运动在安徽省普通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受到限制.

2.3.3 专业教师少、沿袭传统排球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高校排球体育教师目前是气排球课程教授的主体人群,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安徽省大学体育教师中基本没有气排球活动的经历,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除了3位排球教师参与过气排球教练员培训班教育,其余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此项运动,所以大部分竞技排球教师担任气排球的教学,在教授气排球过程中体现不出专业性,自然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与错误,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2.4 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2.4.1 运动安全程度高,场地要求较低

气排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是空旷并比较平整的场所、草坪、水泥地等,都可以成为气排球运动的场地,而且对周围的设施和环境不会造成破坏和影响,且运动安全程度高,是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良好选择.如今各高校学生人数增多但场地器材并未随之增长,这样就导致高校运动场地与方式受到限制,而气排球运动的教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很好地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气排球运动的技术一般由发球、传球、单手传垫球、捧球和捞球组成,气排球的技术和战术要求都比较简单,即使是气排球初学者或是零基础的学生通过学习亦能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战术要点,所花时间也较少[2].与此同时,气排球的运动量相对小,气排球球体材质较轻软,使得气排球运动安全程度相对高,所以比较有益于在高校进行推广和普及,特别是在女生中进行推广.

2.4.2 气排球运动符合学生身心要求与高校体育课程要求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最新《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学生的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3%[3].另外,大学生除了身体体能素质存在问题,其心理素质也容易受到学业压力、交际问题、情感问题等的影响出现较大波动,所以高校在开设体育项目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特征(女生尤其明显),高校的体育项目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气排球运动是一项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同时具有娱乐性强、技术要求低、少伤害等特点,非常适合进行学校体育教学.

2.4.3 气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气排球起源于娱乐活动,随着气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技战术训练趋于严格和精密,气排球运动逐渐由娱乐性向对抗性进行发展和转变并不断完善,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气排球运动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大学生们可以进行隔网对抗,也可以一起围圈嬉戏[2],特别是气排球运动的组织者还可自行规定和依据比赛要求、人群、场地等设置比赛规则,使比赛过程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所以说气排球运动的灵活机动性必将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 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驱动力研究

所谓驱动力,简单的说就是影响人们去做某事的力量,是指在不同时期人和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驱动人们前行的最终动力[4].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人们的需求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第一层驱动力来自生存冲动,即生物性驱动力,长久以来,人类为了生存解决温饱问题以及繁殖后代等都属于人的本能以及基本需求,即马洛斯需求理论中最基础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层驱动力来自外在驱动,即马洛斯需求理论中的社交和尊重需求.而第三层驱动为是"以乐为本"的内在动机,是去学习、去创造的最常见动力[5].

3.1 气排球在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表示:体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气排球发展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多元化需求——内在驱动力.(2)“以乐为本”的内在动机.(3)外部课程设置条件看:不断开设课程新内容是气排球这一新兴项目在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4)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让气排球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1.1 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内容多元化需求——内在驱动力.

随着学生个性化发展,单一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必须开设更多符合学生年龄层次,且能够锻炼学生身心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的长远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效果.而气排球作为一种新项目,既满足了大学生的新鲜感,培养运动兴趣.又能让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从而喜欢上这项运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3.1.2 “以乐为本”的内在动机

气排球运动是一个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是一项适宜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运动项目,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气排球运动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在集体中教会学生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尊重他人、宽容体谅等基本的人际交往的原则,最重要的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终生体育意识,为他们以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6].

3.2 气排球在高校发展的外驱力分析

3.2.1 课程设置的需要

新时代下高校体育发展正处于极大的改革与发展机遇期.目前,众多地方高等院校正在转型建设成为合格应用型大学,特别是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以来,其二级教学院部开展了转型实践工作,公共体育教学部门可以此为契机,从课程改革与建设入手,在不断完善现有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不断寻求增设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拓宽体育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地方性、应用性以及服务性等特点,以满足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求,气排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适合高校发展的“接地气”的一项运动项目[7].

3.2.2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是当代大学生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活跃、促进、传播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气排球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学校体育社团种类的增加,有利于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大力推广气排球运动,充分发挥气排球运动的社会价值,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让气排球运动为营造“和谐校园”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1)气排球在安徽省高校普及程度不高,大部分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对气排球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排球课程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

(2)气排球运动适宜在我省高校推广与普及,其有利因素较多,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内容多元化需求是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课程改革的需要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是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3)高校有关部门应通过建立的各种气排球运动宣传路径,如国家体育总局排球协会定期举行的气排球培训以及气排球比赛,以此来加强宣传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可通过学校体育社团以及借助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推广气排球运动进高校校园,以保证气排球运动能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时尚健身运动.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排球运动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不正经运动范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