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金属条件下三组分高效串联合成吖啶衍生物
2019-07-24范威陆昆
范威,陆昆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吖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1-2],被广泛地应用于染料领域,如吖啶黄是一种很常见的染料.当发现吖啶类衍生物具有荧光性质及化学发光性质[3]以后,吖啶类衍生物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也更加受到了有机合成界的重视.此外,吖啶衍生物Cyclodercitin,Plakinidines(图1)等天然产物中,具有良好的抗菌[4]、抗癌[6]等活性.因此,吖啶类衍生物不仅是染料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荧光材料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众多生物学活性,这些都证明了合成吖啶类衍生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7].
图1 含有吖啶骨架的天然产物Fig.1 Several natural products contain acridine skeleton
本文以简单易得的烯胺酮,达米酮和邻苯二甲醛为起始原料,在醋酸作溶剂,100 ℃微波辐射条件下反应,高效合成了一系列三环稠合的吖啶衍生物(图2).
图2 吖啶衍生物4的高效合成Fig.2 Efficient synthesis of acridine derivatives 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microTOF-QⅡ型质谱仪(Bruker公司);XT-5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梅特勒公司);FTIR-Tensor 27型红外光谱仪(Bruker公司);Siemens P4型四圆衍射仪(西门子公司);DPX 400 MHz型核磁共振仪(Bruker公司),DMSO-d6为溶剂,内标TMS;有机反应用薄层硅胶板(TLC)跟踪,紫外灯检测,TLC板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自制,使用前活化.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北京伊诺凯公司).
1.2 合成通法
将烯胺酮1(1.0 mmol)、邻苯二甲醛2(1.0 mmol)、达米酮3(1.0 mmol)三组分依次加入到10 mL反应容器中,然后加入2.0 mL醋酸,充分混合后盖上瓶盖.在100 ℃条件下反应,TLC监测反应完全后取出冷却.将反应物倒入水中充分搅拌,析出固体减压抽滤,然后用乙醇重结晶得到吖啶衍生物4.
2 结果与分析
为了筛选出该反应的最优条件,选用1.0 mmol的N-苯基-5,5-二甲基环己-2-烯酮1a,1.0 mmol的邻苯二甲醛2和1.0 mmol的达米酮3a为模板反应,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测试(表1).首先考查溶剂酸性对反应的影响.依次选用三氟乙酸(CF3COOH),甲酸(HCOOH),醋酸(HOAc),异丙酸(i-PrCOOH)为反应溶剂,在80 ℃微波辐射条件下反应20 min.当溶剂为三氟乙酸(CF3COOH)时,仅以痕量产率得到目标产物.当我们把溶剂换成甲酸(HCOOH)时,以32 %的产率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4a.我们继续降低溶剂的酸性,当选用醋酸(HOAc)作溶剂时,以72 %的产率得到吖啶衍生物4a.异丙酸(i-PrCOOH)作溶剂时,分离产率为30 %.在醋酸(HOAc)作溶剂条件下,升高温度到100 ℃时,得到目标产物的分离产率为81 %.继续提升温度到110 ℃时,因副反应的增多导致产率下降.
表1 微波条件下合成4a的条件优化
entrysolventtemp/(℃)time/(min)yield/(%)b1CF3COOH8020trace2HCOOH8020323HOAc8020724i-PrCOOH8020305HOAc10020816HOAc1102075
我们在此最优条件下,通过继续拓展底物的多样性来检验该反应的适用范围.如图2所示,我们首先调查底物1的多样性,发现R1无论是甲基还是H都不影响反应的进行,Ar上无论是给电子的取代基还是吸电子的取代基,都能高效合成相应的吖啶衍生物4.底物3的R2无论是甲基还是H同样也不影响反应的进行.
图2 吖啶衍生物4的合成Fig.2 Synthesis of acridine derivatives 4
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证实.
为了进一步确证产物的结构,培养了4g的单晶,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表2 化合物4g的晶体学参数
续表2
基于以上结果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图3).烯胺酮1和邻苯二甲醛2通过加成生成中间体A,再和达米酮3经环化,脱水等步骤,最终生成吖啶衍生物4.
图3 合成3的可能反应机理Fig.3 Proposed Mechanism for Forming 3
3 结 论
该反应从烯胺酮,达米酮和邻苯二甲醛出发,在乙酸酐为溶剂,100 ℃微波辐射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系列吖啶衍生物.具有产率优良,操作简单,后处理方便等优点,为合成该类化合物提供了更有效的补充.吖啶衍生物所具有的潜在生物活性,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