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鄢陵 强化民政专项行政管理 助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9-07-24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河南省鄢陵县民政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明确工作标准,严控工作质量,深化开发应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累计调查地名4200条,审核入库3538条,跨界自然地理实体5条,历史地名调查考证194条,不规范地名标准化处理276条。同步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地名故事编纂基本完成。2017年9月4日,鄢陵县代表河南省所辖县区接受国普办督查抽验,国普办督查组对鄢陵县地名普查成果质量给予充分肯定。评价鄢陵县地名普查工作顶层设计到位、高位推进、严把质量、保障有力,在地名管理、清理整治、文化保护、成果转化方面富有成效。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办通知,鄢陵县民政局被国务院普查办拟表彰为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全国先进集体”。
一、科学谋划夯实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自觉提高工作站位,积极汇报争取。成立了以政府副县长为组长,民政、编办、教育、财政、水务、农业等31个相关部门和12个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鄢陵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工作机制到位。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原则,制订了《鄢陵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明确了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三是普查保障到位。2015年以来,累计争取资金331.4万元用于地名普查(其中上级补助64万元,县级财政解决267.4万元)。配备4间办公用房,安排6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普查网络,成立了410人的普查队伍。购置6套办公桌椅、4台电脑、2台彩色打印机、1个高端GPS定位仪以及测距仪、录音笔、照相机、移动硬盘、优盘等普查专用设备,确保地名普查有人做事、有地办事、有钱干事。四是宣传培训到位。制作了宣传计划,通过网络、电视台、电台、微信平台、悬挂条幅等多种形式宣传。报纸开辟专栏,每周刊发县境内地名由来、地名故事,扩大地名普查社会关注度。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培训班、观摩会,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工作思路。成立了普查业务培训小组,集中1个月时间到各乡镇进行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12次,培训业务骨干780人次,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二、强化责任有序推进。一是广泛搜集资料。积极与县政协、史志办、党史办、文化旅游等部门联系,搜集鄢陵县志、年鉴、碑刻、交通、水文、古迹等书籍资料100余本,为高质量填写地名属性信息提供保障。二是严守保密纪律。做好普查工作人员纪律教育,签订保密协议,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建立专门办公场所、档案资料室,配备专用电脑,安装物理隔绝器,严防普查信息泄露,确保普查数据安全。三是细化目标责任。县地名普查办与县直成员单位、各乡镇签订地名普查质量管理责任书。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教育部门负责各类学校信息的采集,卫生部门负责各类医院信息的采集。各部门、单位指定信息采集联络员,任务落实到人。乡镇、村按照属地管理模式,负责本辖区内其他地名信息的采集,与部门采集的地名信息结合,实现全覆盖和无缝衔接,有效避免地名信息重复和漏采。四是认真查验整改。鄢陵县地名普查数据通过省地名普查办验收上报国普办,已经过五轮检查。针对出现的属性信息、成果图、接边、完整性及历史地名遗漏等问题,县普查办高度重视,安排专人配合外业单位,逐条逐项核对,分析问题原因,确保每条整改项目落实到位。做到反馈意见每整改一次,数据质量上升一个幅度。
三、精益求精控制质量。坚持把过程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从思想认识、工作标准、审核上报、验收整改等方面,对地名普查工作实施“全员额、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控制。一是确保信息准确。紧紧抓住数据信息采集这个重点和难点,采取集中采集、电话询问、资料核对、上门采集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确保普查信息数据采集全覆盖、无遗漏,与实情相符。二是确保录入准确。采取联机录入、交替录入以及双人操作、流水作业等方式,边录入、边核对、边确认,确保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数据的采集工作,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三是确保审查严格。严格按照“谁审核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和“严、准、快、细、实”的要求,严格责任,严格把关,保证每个单位、每个类别、每条信息都要审到。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长短,将审核原则贯穿信息采集、录入、会审全过程。做到采集一组、审核一组、填写一组、录入一组,以批次合格率保证准确率。坚持边审边改,对信息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刨根问底,以准求快,以细求准。2017年6月8日,国务院地名普查监理和质量评定工作组到鄢陵县对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进行监理和质量评定检查。监理工作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量、座谈交流等方式,从组织管理、地名调查、地名标准化、地名标志、数据库建设、成果表、检查验收和普查档案八个方面进行全面测评,专家组评价鄢陵县普查工作组织实施扎实有序,基础资料详实丰富,登记表填写准确规范、数据库建设科学完备。
四、全力整治不规范地名。一是管控制度化。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出台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31个县直单位领导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办公室。依法保护地名文化,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二是整治规范化。在全县范围内对住宅小区、大型建筑物等各类地名进行摸底排查,对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涉嫌“大、洋、怪、重”的地名进行统计,形成不规范地名一览表。邀请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社会、法律、史志、民俗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经反复调查甄别,筛选出不规范命名小区11个,有地无名的道路街巷256条。对确认为不规范命名的小区和道路街巷及时报请县政府下达清理整顿意见,发布命名更名通知。增设道路标志3800块。三是命名规范化。组织对地名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及时出台了地名命名导则。通过清理整治,使增量地名标准化得到有效保障,不规范地名存量得到有效遏制,法治地名建设扎实推进。
五、积极转化普查成果。一是率先完成档案建设。根据国普办《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8年6月底率先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立卷归档工作,建立案卷284盒3538卷。立卷标准统一,卷内内容真实准确,各类材料排列有序,工作图、成果图标注打印符合规程,受到省普查办充分肯定。二是着力丰富地名文脉。以地名普查管理应用为抓手,开展地名普查档案利用,丰富地名表现形式。依托地名普查数据,整理地名文化故事、鄢陵县历史变迁和政区沿革等相关资料,编纂鄢陵地名故事125篇17万字。三是着力丰富专业积累。以公开招标方式,将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项目打包。先后编制《鄢陵县地名图集》《鄢陵县地名录》(初稿),修订《鄢陵县政区图》《鄢陵县城区图》,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河南省标准地名词典》(鄢陵县部分词条)265条。对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对鄢陵县55条符合国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地名进行详细考证和编纂。为保证《鄢陵县地名志》编纂质量,通过技术合作单位邀请4名专家进行审稿,反复修改十几次,修正错误350处,保证了志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四是着力丰富信息应用。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地名普查数据库,并多次更新完善。依据数据库相关资料,对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利用高科技手段,量身定制应用于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