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南京随园复原研究

2019-07-24赵丹苹

中国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随园袁枚复原

赵丹苹

王 芳

薛晓飞*

1 研究背景

1.1 随园概况

随园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余脉——小仓山脚下,前身是已荒废的康熙年间江宁织造隋赫德的私园“隋园”,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袁枚(1714—1797年)以白银三百两买下,易“隋”为“随”,改称随园,次年袁枚开始了长达约50年的园居生活。其间,在袁枚的精心营建之下,随园历经“一造三改”4次大规模的建设和不断的修补完善,逐渐从之前的废园跻身成为当时江南名园之一。然而在袁枚过世56年后,随园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太平天国攻陷南京时毁于战火,如今这一园林遗迹全无,彻底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幸而随园相关文献资料留传较多,为其复原研究提供了可能。

1.2 随园复原意义

通过对历史名园的复原研究,我们可以追寻其发展脉络,发现其设计的精髓与艺术的真谛,尽可能多地保存园林文化的血脉,留住先贤们营造园林的智慧[1]。随园的复原研究有其重要意义。首先,随园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末顾云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著《盋山志》中说,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者也”[2]。随园诞生于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后期的清代,造园手法日臻成熟与完善,且位于造园艺术集大成的江南,身处优良的园林大环境,备受熏陶,具有值得复原与研究的艺术品质。其次,园主兼创作者袁枚的文人身份使随园的历史地位非同一般,文人的独特审美能力加上曾经从宦带来的财富积累,使袁枚对园林建设有较高的要求[3],随园也因此成为研究清中期江南文人园林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针对袁枚及其文学造诣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随园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相对零散且鲜少涉及园子本身的复原及其空间营造的分析。其中,李晓光的《随园故址考辨》[4]通过诸多文献对随园故址进行研究;王英志的《袁枚初归随园考述》[5]《袁枚“一造三改”随园考述》[6]详细考证了袁枚归隐、改造随园的全过程;沈玲的《从随园看袁枚的园林美学思想》[3]《袁枚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7]《袁枚诗学思想述论》[8]第四章,陈国雄的《袁枚园林美学思想研究》[9],毛正树的《袁枚的园林思想》[10]中主要论述袁枚的园林美学思想;喻学才的《袁枚的造园思想和造园实践》[11]结合袁枚的园林文学作品分析其造园思想与实践;林洁的《随园老人袁枚的〈随园记〉及其造诣》[12],车振华的《论袁枚散文》[13],陈琳的《随园六记与〈园冶〉思想异同》[14]均通过袁枚的随园六记来研究随园的园林建设;陈琳的硕士论文《论袁枚的园林文学》[15]从袁枚与园林相关的文学作品入手,对随园的来历、营造及袁枚的园居生活、思想内涵等进行解析;王弘远的硕士论文《袁枚园林批评研究》[16]则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对随园进行一定的评价。

另外有些学术论文并不是以随园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将随园以案例的形式作为文章论点的支撑,对随园相关内容进行论述。例如周国莉的《嘉靖至咸丰时期金陵园墅研究》[17]、王哲生的《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的景园研究》[18]、杨和平的《论江南园林中的梅景》[19]、夏文谦的《明清园记中的水境研究》[20]、许倩倩的《清代金陵私家园林与文学》[21]、张连才的《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在成熟期的发展情况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2]等。

迄今为止对随园研究较为系统的是童寯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所作《随园考》[23]一文,文中基于文献史料对袁枚及随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推测出随园的大体位置以及总平面布置图。但是其位置的确定缺乏翔实理论根据,总平面布置图仅仅是依据袁枚族孙袁起所绘《随园图》,有所局限,且没有结合相关文献的描述,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总之,目前随园现有研究成果与其历史价值不相匹配,其面貌尚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

本研究从随园相关原始资料入手,并对其进行甄别与分类。资料主要分为书籍类资料(袁枚本人及有关袁枚和随园的作品)、方志类资料、图像类资料等。并筛选出最为直接且可靠的一手资料作为复原的依据,主要包含园记、园诗、园图(即园林绘画)3种类型资料。园记主要为袁枚本人所写的6篇随园记[24],袁枚族孙袁起的《随园图记》[25],袁祖志的《随园琐记》[26]以及蒋敦复的《随园轶事》[27];园诗主要为袁枚所作《随园二十四咏》[24];园图则主要为袁起的《随园图》(南京博物院藏品)(图1)及麟庆《鸿雪姻缘图记》[28]中《随园访胜》的插图(图2),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其中“园记”长于描述,用以介绍园林的布局;“园诗”长于抒情,用以阐发园林的意蕴;“园图”长于再现,用以描绘园林的面貌,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展现园林的各个方面[29]。

图1 袁起《随园图》(引自南京博物院藏版)

图2 《随园访胜图》[28]

3 研究方法

平面图本身对于历史园林营造特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研究中,平面图是对于设计营造认识的基本途径,有着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地位[30],随园复原研究也是以平面复原为主要内容。需要声明的是,随园前期在袁枚经营下历经“一造三改”4次比较大的建设,园景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但暂时无具体史料佐证每一时期的园貌以进行分阶段复原。“一造三改”后随园进入稳定期,袁枚过世后,其子孙以维持随园景致为主,改动较小,且复原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为袁枚后人所作,因此我们复原研究的内容是随园稳定后的时期。

本研究采用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图文互证,精分异同。相同部分可信度较高,是复原的稳定参考依据,不同部分根据出版时间及其文献本身的权威性进行优先选择性参考,相互补充,以期求得最真实可靠的结果。鉴于图像资料的直观性及文字资料可能出现的语义不明问题,随园复原以相关园林绘画为主要参考依据。园林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1]。其中,袁起的《随园图》来源于南京博物院馆藏影印品,经过相关专家认证,可信度较高,其以园中实景为出发点,重在还原随园整体性布局,较为真实、完整,为本研究第一参考依据,文字及其他图像作为补充参考。

表1 复原依据内容

通过文献与图像的综合分析,先得出随园的空间结构关系,再深化推导得出复原平面图。在复原平面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园林营造等相关内容进行简析,以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这一历史名园。

图3 随园范围推测(作者改绘自百度街道地图)

图4 随园空间结构关系图

4 具体内容讨论

4.1 随园选址

随园位于小仓山脚下,《随园记》[24]说:“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小仓山分南北两支,中间低洼处即今天的广州路一带,即曾经的干河沿所在。北门桥的旧迹如今仍旧存在,其以西二里即大约1 000多米处为青岛路附近。《随园图记》[25]中“过红土桥,即为随园”,此为随园的东北边界,所指红土桥现已不存,具体位置不明。《随园考》[23]中针对随园的四周边界有比较详尽的描述:“园东南角靠近五台山永庆寺。园北紧邻今东瓜寺合群新村一带,是随园当时居室、书斋、台、阁等建筑群所在(20世纪70年代兴建五台旅社)。园西北角伸至今宁海路南口,是随园小香雪海边缘。西南角为袁氏祖茔。南山今称百步坡,当年随园有山半亭、天风阁(坡下于50—70年代建造五台山体育建筑群。广州路是随园最低处,乃昔日荷池、闸、堤、桥、亭原址。”此外还有《金陵琐志九种》[32]《金陵古迹图考》[33]《金陵十记》[34]《江苏省志·第三十九卷·风景园林志》[35]《南京园林志》[36]等也对随园的位置有所描述。因此结合各文献资料记载的对比分析,我们推测出随园的大致位置在图3所示范围中。

一般江南庭园及宅园多居城镇,园址条件通常缺乏可资借助的地形地势变化,大多数是平地起山水。随园选址却具有山水形胜的天然地理优势,小仓山与干河沿的自然之利为其园林的营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里还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袁枚曾“考志书知园基即谢公墩,李白悦谢家青山欲终焉而不果,即此处也”(此乃诗题,《小仓山房诗文集》[24]卷五)。谢公墩是东晋太傅谢安当年住所,也是后来李白向往之处,其《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公墩》诗有云:“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袁枚居于此,精神上亦感满足,可见随园选址的高明之处。

4.2 随园布局

《随园图记》以游记方式对随园进行整体描述,先依据其建构出随园景点的初步结构关系,其大致分为北山、湖区以及南山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细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由数量不等但是关系密切的几个景象单元组成。通过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互证推敲出各小组内几个景象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再与其他的小组合并、调整,得出这一部分的空间关系图,最终三大部分进行合并得出整体的空间结构图,结构图以反应位置关系及园林路径为主要目的,对于尺寸、细节等不作深究(图4)。

图5 随园复原平面图

图6 随园平面布局分析

图7 随园北山分析

图8 随园园林区分析

在空间结构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得出复原平面图,主要是建筑平面的具体确定、空间连接及竖向高差的处理,同时增补包括山石、水形、植物等细节。随园相关资料中对于建筑的形制和尺寸的描述较为粗略,首先根据现有资料对建筑进行归纳、分类,尽可能明确建筑的功能类型、层数、屋顶形式等相关信息。再在江南尤其是南京同时期的园林中寻找参考案例,结合大约同时期的清代《营造法原》[37]中的相关古建筑作法则例对每个建筑进行具体的推敲。由于随园地处山地,高差变化丰富,因此竖向关系的确定及建筑之间的衔接处理是一难点,在充分尊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取水岸为正负零点,由低到高逐层推进,从而最终得出较为完善的平面图(图5)。

随园是家居与赏景相合宜的一座私家园林,且在其空间布局上有较为明确的划分(图6),随园根据其功能布局可以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侧部分在地理位置上为山地阳坡,背山面水,环境条件优良,主要为随园的居室区域,以满足日常的生活起居为主要的功能。园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此区域,且空间排布比较集中,依北侧小仓山自然山势而建,“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24],由北至南地势逐渐降低,大致可细分为三层台地(图7)。

北侧三层台地缓坡降低,紧密衔接,自成一体。在由北至南地势降低的过程中,其功能也有由居住向园林进行转化的趋势,以和南部园林区形成良好的衔接。北部位于后半部分的内室、夏凉冬燠、小仓山房、古柏奇峰、金石藏、环香处、小眠斋、书仓等建筑以满足居住、宴客、小憩、个人爱好等生活功能为主要目的而建。水精域、蔚蓝天、绿净轩、嵰山红雪,包括悠然见南山三层楼及诗世界二层楼开始出现向园林功能转化的趋势,本身兼具造景的考虑。而小栖霞、群玉山头与柳谷则园林功能更加明显,是双重功能的结合体,为南部园林区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南部园林区依据复原平面可细分为湖区和南山两部分(图8)。湖区以水景为主,乃园主袁枚怀念祖籍浙江西湖风景,仿其意而建造。《随园五记》中说:“余离西湖三十年,不能无首丘之思。每治园,戏仿其意,为堤为井,为里外湖,为花港,为六桥,为南峰、北峰。[24]”湖区分为内湖和外湖两部分,两者一静一动,遍植荷花,内红外白,形成良好对比,其间以桃花堤相隔,堤的设立不仅为游湖提供路径,更是通过吊桥与南岸相接,贯通南北、东西,同时还为种植荷花划定了稳定的水面。整个中部视野开阔,颇得水景之妙。

南山部分人工景观相对较少,仅半山亭、柏亭及山上草堂、天风阁二层楼。袁枚在《随园三记》中曾说“弃其南,一椽不施,让烟云居,为吾养空游所”[24],稀少的建筑与北侧山地形成良好的疏密对比。随园西南部百步之外是袁氏祖茔,周边则是水田菜畦百亩,由于没有围墙的存在,整个随园与周边环境合二为一,尽得自然山水之胜。

《随园访胜》中这样描述随园:“因山为垣,临水结屋,亭藏深谷,桥压短堤,虽无奇伟之观,自得曲折之妙。[28]”可见随园以其独有的自然地理优势,巧借周围风景名胜,纳入园中,且整体建构依山就势,妙用水流,建筑疏密有致,植物花草丰富,四时景色各异,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是袁枚作为相地高手的必然结果,能够合理地将居住等使用功能和理景完美结合在一起,各得宜彰。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场地的自然之宜:水之柔美在北山之麓,山之秀丽则在南山之巅。

4.3 随园景致营造特点简析

清代金陵私家园林营造兴盛,虽规模大小不一,但都多糅取文人的审美造诣,除了继承园林建造的传统之外,更因园林主人的兴趣、修养、爱好的不同形成园林的不同风貌。其多以人工造景为主题,重园林意境,重自然、淡雅的风格,具有精巧雅致的特点[21]。身处这样的园林建造大环境之中,随园的营建自然受其影响,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袁枚在《随园记》[24]中说“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异其义。[24]”“随”就是随园景致营造的精髓所在,即随顺自然、随顺现状、随顺物性。

对于随园的景致营造特点,结合复原平面与文献资料,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随园处于绝佳的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兼具小仓山的“山林地”[38]与干河沿的“江湖地”[38]双重优势,但是仍旧有的放矢地进行山水的营造。随园假山以神清之洞为主,其为可供游览穿行的隧涵,营造出幽深曲折的意境,引人入胜。神清之洞不仅起到划分空间和引领游览路线的作用,也作为造园景致之一拥有良好的景观效果。而随园中的置石则主要分布在夏凉冬燠、古柏奇峰、书仓、小眠斋等院落当中,作为点景之用。山水相映方能成趣,随园理水同样匠心独运。袁枚一方面为解首丘之思,另一方面则从园林整体布局考虑,仿照西湖形胜对原有狭窄的干河沿水系进行改造,就低洼处稍加疏浚,引水成湖,形成园中心明旷的水面,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与小栖霞堂后怪石嶙峋围绕的幽深的澄碧泉形成对比,丰富了景观的层次。

其次,植物对于表现自然情趣的江南园林来说,是描写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也是渲染景象季相特征的重要手段。随园的植物配置方式,主要是融汇于山水景象之中,但是同时也讲求以少胜多,配置得当,反映大自然的神韵及园主的造园思想。园中植物的品种选择大量运用具有品格含义的植物,借以抒发个人的志趣。如“重德长寿”的松柏,“高风亮节”的竹、“香韵清高”的梅等。随园的植物与其山、水、建筑和谐融为一体,宛自天成,营造出舒适的生态环境。

再者,随园的建筑也可圈可点。《园冶》[38]云:“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袁枚虽然崇尚顺随自然,但并不反对人工对其进行适宜的改造及创造。随园的建筑营造与自然环境良好地融合为一体,建筑主要分布在北山,其建造真正地做到了因山构室,依据山形地势分层排布,由山至水边逐层递落。南山则在对比之中求得和谐,营建有的放矢,有所留白,南山背阴,仅点缀几处建筑,供赏景之用,并不加以大规模建设,真正做到了疏密有致。

总体来说,随园依山傍水,金陵大好风光尽收眼底,在园主袁枚的精心营建之下,景致优美,四时不同,引人入胜,成为袁枚避世修养的世外桃源。

图9 随园对内及对外游赏范围

4.4 随园游赏

随园虽然为袁枚的私园,但却带有一定公共园林的性质。袁枚的《随园诗话》[39]中说:“随园四面无墙,以山势高低难加砖石故也。每至春秋佳日,士女如云。主人亦听其往来,全无遮阑。唯绿净轩环房二十三间,非相识者不能遽到。因摘晚唐人诗句,作对联云:放鹤去寻山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没有围墙,除了内室部分的二十三间房仅相识之人可以进入外(图9),随园其他部分均对外开放,任人游览参观。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为一种创举,与袁枚本人豁达开朗、追求真我、不拘一格的性情有关。

4.5 与童雋随园平面图的比较

本研究的还将复原平面图与童雋先生《随园考》的总平面布置图进行对比分析(图10),主要存在以下的不同点。

1)内室区域的范围及边界做了明确,根据常规做法定东西两侧为廊子连接。

2)夏凉冬燠与小仓山房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调整,且小仓山房根据《随园琐记》中“山房三楹”的描述定为三间。

3)书仓、环香处、琉璃世界、水精域、蔚蓝天、绿净轩、嵰山红雪等房屋的形式及其与廊子的衔接均有所不同。

4)诗世界与因树为屋成一座楼阁,且诗世界与内室、小仓山房的建筑在同一标高。同时明确了因树为屋二层楼与南台及复道的关系。

5)悠然见南山为带回廊的三层楼,且明确了其与诗世界、南台的位置关系及连接方式。

6)诗城由小眠斋西出至香雪海。

7)南山部分半山亭、柏亭、山上草堂等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平面图上有所区别。

造成以上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童雋先生随园总平面布置图仅依据袁起所绘《随园图》制成,图像在空间表达上的不完整性使之有所局限,而部分文字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二,本文根据江南同时期园林常规做法对随园图像上表达不清楚的部分进行了推敲,使之更加完善。当然,依据文字或图画还原历史名园的本来面貌,其中不乏想象的成分[1]。我们得出的复原平面图中亦包含许多推测及不确定的成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求证。

图10 童雋随园总平面布置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23])与随园复原平面图比较

5 结语

随园复原研究在翔实的资料搜集及系统、综合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敲,结合适当的复原性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这座消失的江南历史名园以尽可能完整的姿态展现。同时在复原平面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其造园艺术相关内容展开简要分析,对于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的推进。

致谢:感谢中国园林博物馆“随园复原研究”项目以及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同时感谢赵鹏、王静煜同学对于本研究的帮助。

猜你喜欢

随园袁枚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一百顶高帽子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
刺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