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避暑山庄声景营造
2019-07-24黄龙妹
黄龙妹
金荷仙*
李胜男
张 丽
声景最早由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Granoe)提出,而后由加拿大作曲家穆雷·沙佛(R.Murray Schafer)重新定义。随着声景学理念的广泛传播,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与补充;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soundscape”(声景)定义为“特定场景下,个人或群体所感知、体验及(或)理解的声环境”[1]。这一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声音、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声景研究的重要性,为众多研究者指明了探索方向。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并没有对声景营造提出系统化的诠释,但在园林匠师、文人墨客的众多佳作中,可以探寻声景在造园、游园中的重要地位。《园冶》作为中国造园理论专著,运用“溶溶月色,瑟瑟风声”“夜雨芭蕉”等词句,描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之声景[2],而后,近代学者童寯、陈从周等,在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中,均提及了声景在建院构园中的重要作用[3-4]。
在前期声景表述的基础上,以吴硕贤和袁晓梅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分析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营造的特点及意境[5-6],贺蔡明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表现技法[7];程秀萍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声境营造的方式方法[8];张俊玲、罗枫、廖庆霞、孙崟崟等,从声源类型和园林要素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特点[9-12]。按照园林属性不同,郭敏探究了江南园林声景的设计手法[13];朱健钦、刘林、黄莉对岭南园林的声景营造进行探讨[14-16];陶锦辉就四川园林声景进行分析[17];张东旭、李颜伶归纳了佛教寺院与传统寺观园林的声景意境[18-19]。相比上述声景理论研究而言,对于皇家园林声景理论的探讨还不够充分。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典范之作,其声景亦为中国古典园林之瑰宝。在《热河志》《大清一统志》《御制避暑山庄诗》等史料记载中,均不乏对其声景的描述与记录[20-22]。目前对其声景的研究,除袁晓梅、程秀萍在论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声境营造的同时分析了其部分声景外,无其他具体的探析与论述[8,23]。顺应声景保护的发展趋势,通过对避暑山庄声景营造特点的分析,提出保护及修复建议,对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理论研究及保护探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避暑山庄声景营造
图1 千尺雪现状
图2 远近泉声、涌翠岩、观瀑亭位置关系图
1.1 自然声之营造
《御制避暑山庄诗》恭跋中有记:“自京师东北行,群峰回合,清流萦绕,到热河而形成融汇,蔚然深秀。故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美焉。”避暑山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仅在视觉景观营造中起到主要作用,同时也为其声景营造提供了重要资源。
1.1.1 水声
静水无声,曲折涌波方现律韵。山庄内利用静水营造声景可概括为二。其一,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借用外物改变水的流向与流速,从而发出声响,湖区石岸之上的亭台楼榭,多用此手法。临曲水坐枕巨石卧于岸边的“芳渚临流”,本只能观听到大自然的风声、鸟鸣、鱼涌之声,却因其建造于湖水转折处,故自长桥而流的澄水轻抚巨石,方可闻悦水之声。在建园之初,为打造江南水乡的佳韵,将山庄湖水化整为零,则水拍石岸的清悦声响,随处可见;仿照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芝径云堤”,观澄湖水色的“澄波叠翠”,听湖水激荡的“月色江声”等均借此手法,于宁静中创造细语如丝的听觉享受。其二,因雨落泉涌等自然现象,打破湖水之静谧。视空蒙渺茫的“烟雨楼”,在此可品闻雨落银塘之声韵;而被乾隆皇帝赞之“泉堪傲虎趵”的趵突泉,则诠释了涌地觱沸之水花繁响的声景意境。
山水格局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构架,重在以自然山水为模型,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水景观。因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特定条件的限制,在市井青瓦白墙环绕的咫尺之园中,文人墨客借用小体量园林要素,打造属于自己的一壶天地;而作为九五之尊、坐拥山河的皇帝,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塑造的景观格局,才是符合皇权皇尊的山水之园。由于避暑山庄山体的陡峭蜒险、水形的蜿绵曲折不同,所表现的景观形式也不同。因此,借用山水相辅之式增添趣味与灵性,则为水声声景营造的方式之一。
坐落在山区西峪中部的“秀起堂”,置于沟壑纵横的山腰之上。其园利用多变地势、水行之径,营造闻山涧之韵的世外仙境,淙淙水音留滞于楼堂、折廊之间,循环回荡,固嘉庆皇帝为此珍留“双涧争流青荡激,千林过雨碧周遭”的佳句。三舍两亭构建而成的“玉岑精舍”,其周边山溪引沿谷而下,穿“贮云檐”而入,利用“涌玉亭”前地势高差,塑造水满倾泻、绕院出园的独特景观。水流缓急有别,劲流珠落均入耳,其声景更具层次感。“入峡不嫌曲,寻源逐造深”的“碧静堂”,同样运用上述营造方式,塑造引流入院,近听溪水淙淙、闻水见水的山水声景;与之相反,双溪夹山园外而过的“静含太古山房”,水涧环绕建筑而行的“山近轩”,喻溪涧以玉落之音的“玉琴轩”等,则是借用园外之水,打造虽不见水形,仍可闻水声;名中无声,园外有声的声景意境。
山中之水,有曲有折,有急有缓,如珠如柱,才有趣味可寻。瀑布直流而下,抱水击石,应该是水声中最能给人以直接感受的声音。“泉源石壁”是山庄中观水、听瀑的佳景之一。“水源依石壁,杂沓至河隈。清镜分霄汉,层波溅碧苔。”同样,被乾隆赞誉“人间丝竹比不得”的“千尺雪”(图1)亦如此,在《御制避暑山庄诗》《热河志》中均可见其汇之山水、瀑涌而下的生动描述。跌水瀑流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算得上是赏之佳景。为提升观与听的立体感,在利用现有园林造景元素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听者位置的变化。位于山脚石岩上的“涌翠岩”,山泉自此石崖暗渠飞泻而下,水声灵动入耳,为了观赏、试听这一自然盛宴,在不同方位、距离设置以水为乐的建筑小品,“观瀑亭”近听水击石落的清脆之声,“远近泉声”远听落水与泉涌的汇融之意(图2)。
1.1.2 植物声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其色、形、味、声等特性被能工巧匠充分运用到造园中。如夜雨芭蕉、雨打残荷、梧竹幽居等,均为古典园林声景之范例。避暑山庄虽地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北方地区,但蔚然深秀、万物之茂也为植物营造声景,创造了更多可能。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充分利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塑造声景,是植物营造声景的主要方式。松作为皇家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树种,在山庄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古有“宜于风者莫如松”之说,其“松声”亦为避暑山庄中主要的声元素之一。“万壑松风”地处宫殿区北端,与苑景区相衔接,地势之高,览湖之秀美;地势之开阔,感风之拂面(图3)。《热河志》有记:“长松数百,掩映周回。”其松树之盛与从山间、湖面而来的清风相互作用,松风阵阵,不绝于耳。为了营造更加古朴自然而不失庄重权尊的皇家宫苑,山庄在保留乡土树种的基础上,补植松树[25],建造了众多松声声景,如殿前森列古松的“澹泊敬诚”,“松声风入静,花气露生香”的“延薰山馆”,“岫列乔松,庭翔雪羽”的“松鹤斋”,都是利用松的特性与寓意塑造声景。相对宫苑区中松声营造的人工化,位于山区的“松云峡”与“松林峪”则更富自然野趣。人行参天古松间,听松语,寻声韵,叹自然之奇。
“北岭多枫,叶茂而美荫。其色油然,不减梧桐芭蕉也”。枫树在山庄中的地位虽不及松,然其所营声景却能与江南的“雨打芭蕉”“雨落梧桐”相媲美。位于山鞍部的“青枫绿屿”,枫树环绕,浓荫蔽日,因下为悬崖绝壁,则山风由此穿过,枫声、风声无从辨之。康熙皇帝曾赞颂:“石蹬高盘处,青枫引物华。闻声知树密,见景绝纷哗。”即用枫声益显山之幽静。
因康熙、乾隆对江南胜境的喜爱,水生花卉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运用,荷花的特性与品质更是被发挥到淋漓尽致,其声景之独特亦可于众景中品藻。观荷、听荷的“水心榭”,赏荷、闻荷的“青莲岛”等,虽重在赞之芳气竟谷,然亦暗颂其风吹荷响、雨落荷中的声景意蕴(图4)。
1.1.3 动物声
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黄帝时期的东园、西周时代的灵囿直到清朝皇家园林的建造、私家园林的效仿,人们将观赏动物适量蓄养,视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6]。《避暑山庄记》中有云:“静观万物,俯察庶类,文禽戏绿水而不避,麀鹿映夕阳而成群。鸢飞鱼跃,纵天性之高下。”山庄野趣古朴的园林艺术定位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决定了运用莺啼鸟鸣、马嘶鹿呦等动物之声造景的定论。
“枝头好鸟,林下文禽,皆足以鼓吹名园,针砭俗耳”,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避暑山庄,因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量飞禽鸟类在此栖息。“清舒山馆”的“数行树下识禽音”,“宜照斋”的“啼树闻禽疑对语”,“长虹饮练”的“淑景千林晴日出,禽鸣处处八音谐”等,均是以飞禽为声源营造声景。其中,“莺啭乔木”可视为闻鸟鸣的声景典型,其位于如意湖与万树园相接的堤岸之上,通过栽植浆果类灌木,吸引画眉、黄鹂等鸟类聚集于此。每每清晨,百啭千声,流声逸韵。运用飞鸟长鸣来烘托野趣色彩是古典园林声景营造的惯用手法,而借用充满浓郁神话色彩的仙鹤来营造园林景观,不仅仅满足观景的需要,更是对祥和安康、福寿康宁美好愿景的寄托。在避暑山庄中为鹤或因鹤而建的声景也是独具特色。原乾隆帝为太后建造的“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透窗观赏青松间白鹤起舞,听闻风中长鸣。而建于山间的“松鹤清樾”“放鹤亭”则遵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自然规律,山中绿屿,泉水潺潺,清风抚送,使得沉浑悠长的鹤唳之声更具特色,增加声景立体感。
穿梭于林间、奔逐于平原的鹿和马,因场地条件、建园主旨等多种因素的限定,在其他古典园林中应用极少。满族作为游牧民族,虽后入中原地区,仍保留着游牧打猎的传统,而建造避暑山庄除主要的政治原因外,为木兰“秋狝”提供便利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鹿与马的出现,也成就了山庄中的声景特色。“驯鹿坡”“望鹿亭”“试马埭”“万树园”等均为提供视逐鹿、听马嘶的主要景观场所。
水鸟、青蛙皆为河湖溪流中主要的动物声源。据记载,在清朝年间,避暑山庄中常有水鸭、鸬鹚等水鸟嬉闹于湖上,立于西湖南岸的鸬鹚石碑印证这一说法。试想夏夜漫步于水畔,寂静中闻得蛙之鸣、水鸟之呼,惬意释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哲学思想引人深思,而在休憩消遣的日常游乐中,鱼游于水,众人意之乐事。即便不同于飞禽、走兽、昆虫之声拥有极高的辨识度,但行游于水、纵身而跃所激起的星星水花,回落而有声。这种无规律可循的声趣,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构建出“知鱼矶”“石矶观鱼”等临湖垂钓、观鱼、闻声之景。
图3 万壑松风
图4 水心榭
1.2 人工声与生活声之营造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中,对于自然、人文等资源的运用是古代造园的技艺精华所在。而自然万物皆有生命,人为万物之灵。少了主体对环境的营造与游赏,也就缺少了其中的含义与意境。
1.2.1 戏曲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有2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系统,以静者为主的是园林,以动者为主的是戏曲”[27]。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受到政治思想、经济实力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进,清朝的宫廷戏曲以康乾时期最为繁盛[28]。为了营造更为独特的音响效果,位于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巧妙地运用物理现象,采用建筑围合戏楼形式的同时,于其楼中分别设置地井与天井,从而增加戏曲声的洪亮之音与浑厚之感,营造回荡绵长、不绝于耳的声景意境;而设有室内戏台的“云山胜地”“一片云”“浮片玉”(图5)等小型戏台,在规模与声景营造的方式上,虽不及“清音阁”别出心裁,但却拥有似同的声景效果。幽幽戏曲的旋律,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间,萦绕迂回。
图5 浮片玉
图6 舍利塔金铃
1.2.2 梵音
“晨钟暮鼓”“梵音佛韵”不仅能给人们以超凡脱俗之感,也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避暑山庄中兴建了多处寺庙、道观,其周边伫立着为少数民族而建造的众多庙宇,这也昭示了清朝皇帝统领万国的政治思想与汇儒、佛、道于一体的文化理念,在规模和格局上也是其他地域园林不可匹敌的。正因如此,这种规模性的佛寺构建,为诠释靡靡梵音的园林声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卧藏于山中的“碧峰寺”“珠源寺”和平原之上的“永佑寺”,是避暑山庄中尚有规模的佛寺代表建筑群,其所设钟楼鼓楼,对构建梵音声景起到主要作用[29]。据《热河园庭则例》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起,丽正门、碧峰寺卯时撞钟108下,永佑寺酉时撞钟108下,永为定律;而位于山庄以北的外八庙,亦于晨间敲钟108下,于酉时一钟一鼓,吹奏桑巴。由此想象当时钟鼓齐鸣、声乐绕园的盛况。晨间面日出,迎玉露,伴着清幽的钟声;傍晚,夕阳清辉,园中钟声迎合园外阵阵梵音,妙音不断。除此,“舍利塔”檐下金铃清风中的摇响(图6),幽静山谷中僧家清扫的佳音等,都是利用避暑山庄中的梵音营造声景的技法所在。
1.2.3 桨橹声
船本是方便人们运输的交通工具,应用在园林之中,不仅能增添便利性,也提升了游园的趣味。避暑山庄原水域面积50余公顷,现亦有30余公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乘船行舟提供条件[30]。而桨橹之声,因人之惬意而愉悦,因情之踌躇而徘徊。“只饶风度处,依约橹声闻”所表述的即为坐于“云容水态”中,叹谓渺渺橹声的情感表达。《秋湖泛月》中有记:“荡桡芝径过云堤,轮印东湖复印西。一月千江堪例此,半提原即是全提。”诗中虽以赏月赞月为主要情感表达,但“荡桡”一词不禁让人们遐想到寂静的夜晚,泛舟于湖上,水中印月,桨橹击水,听桨声、叹皎月的美好场景,以声述景,以月言情。
1.2.4 乐器声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乐器作为陶冶情操、怡情雅兴的器具,其声可静气凝神,亦可思绪万千,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与避暑山庄的意境表述可谓相辅相成。位于宫殿区的“乐亭”,是清朝时期乐师奏乐之地。每当节日、大典,松鹤斋南面钟敲9下后,山庄内钟鼓齐鸣,外八庙内钟声与之响应。待钟声响至第81声后,“乐亭”奏乐,梵音与乐器声相互呼应,鼓瑟合乐。从属月色江声的“峡琴轩”,因风扶松涛、水击石岸之声而得名,是清高宗听琴闻笛、赏乐览景之地。坐此观视湖水涟漪,鸢飞鱼跃,夏荷扶摇;耳闻琴声漫漫,箫声悠悠,袅袅迂回,体味园林之胜境。“风泉满清听”的东侧原为曲室,地处山林之中,枫树之下。静坐于闲庭幽院中,感谓听编钟古乐鸣响,闻香、观景、赏月之闲趣。
2 避暑山庄声景现状
建造至今,避暑山庄因外敌入侵、国家动荡及园林性质的改变,众多景观遭到破坏,虽国家及政府的整治与修复工作从未停止,但因破坏程度高,修复难度大,仍造成部分景观与声景的遗失。通过对避暑山庄现状声景的调研,发现众多山水所营声景景点,因水声声源、建筑主体的消失,其相关声景也出现缺失,如清溪远流、澄泉绕石、玉岑精舍等;以人工声和生活声为主的声景景点,如珠源寺、碧峰寺、浮片玉,因损坏严重及声景管理的忽视,大部分梵音和戏曲声景不复存在,其声景只能在文献记载中找到相关印证。而月色江声,芝径云堤,万壑松风,莺啭乔木等以湖水、古植、动物为主要声源的景点声景保存较好,且现状声景形式较丰富。目前,就避暑山庄整体声景而言,由于园林性质、服务对象的改变,致使噪声成为影响避暑山庄声景的重要隐患。
3 避暑山庄声景保护与恢复建议
从康乾鼎盛之世至今,避暑山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中国造园之道,保护与重现历史声景,成为我们的职责所在。对于避暑山庄声景的保护与修复,笔者提出以下3点建议:首先,自然声是避暑山庄的主要声元素,因此,应做到在保留现有声景资源的同时提升自然环境,降低园内噪声,从而突显避暑山声景特色;其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勘测分析场地现状,虚拟避暑山庄历史声景,做到现存条件充分利用,无存景观积极重建;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大声景宣传工作,树立避暑山庄声景整体形象,建立声景旅游路线,唤醒人们对于声景文化的保护意识,让人们在游览中认识声景、感受声景、维护声景。
4 结语
皇家园林营园造景的典型思想结合江南园林的造园特色,打造了宏广雄伟之势与灵巧柔纤之态相互融合的避暑山庄[30],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指导思想,倾注于声景的营造中,使自然声成为其营造的主要声元素。虽然众多山水所营声景在历史的变迁中遭到破坏,但从文献及现状中,亦可明确其声景营造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点。以此为依据,维护现存声景,修复历史声景,完善避暑山庄声景意境,以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保护与修复、现代园林声景营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