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区老年腹部术后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现况调查
2019-07-24李环冯威
李 环 冯 威
疼痛是外科护理临床中最普通、最常见主述,大多为住院期间患者自我表达中最痛苦症状。近年来,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将疼痛理解为“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可用损伤来表达的一种不愉快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随着对疼痛症状理解的不断深入,外科护理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术后疼痛控制不仅与各种治疗有关,还与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能力”联系密切[1]。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颁布的“疼痛管理指南”中,把提高及改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定义为外科围术期护理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国内外科医护人员专门研究老年患者涉及这一内容报道不多,为此我们近期选择了一组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手术的沈阳市区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接受同类手术的中青年同病患者,应用王晓庆编制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为评估工具,并在出院前完成评估调查,现将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普外科接受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有上腹部手术适应证,且接受了手术治疗;②年龄≥60岁;③在沈阳市区居住≥5年。排除标准:①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②有慢性疼痛史患者;③老年痴呆症及严重认知障碍患者。本文入选接受腹部手术的沈阳市区老年患者68例,年龄60~81岁,平均(67.05±3.94)岁。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接受同类手术的中青年同病患者,后者符合老年组纳入标准①和③,年龄范围18~59岁,排除标准与老年组相同。对照组入选75例,年龄21~58岁,平均(43.81±4.26)岁。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1.2.1 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评估工具选择及使用方法:本研究选择王晓庆编制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中疼痛自我管理行为维度部分[2],后者属于自评问卷,包括了6个问题:①自我检测疼痛频度及程度;②遵医嘱积极配合药物止痛治疗;③主动调控管理自控镇痛泵;④接受各种缓解疼痛的非药物疗法;⑤疼痛发生时主动报告;⑥提高接受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以上6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评分应用Likert4级方法:①根本做不到评1分;②偶尔做到评2分;③基本做到评3分;④完全做到评4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各个问题分相加后为自我管理行为总分。疼痛自我管理行为评估在出院前完成。
2.结果
2.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对象性别和平均文化程度分布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指标比较 表2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各个问题分及总分比较,老年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中全部问题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各个问题分及总分比较(分)
3.讨论
腹部手术属于外科疾病有创性治疗方法,作为应激源极易在术中,特别是在术后导致不同程度疼痛及心理情绪应激反应,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延长了术后康复时间,并直接影响到手术治疗疗效。随着社会、医学服务模式转变,疼痛躯体症状越来越受到关注,降低他们疼痛体验,缓解痛苦感受,维持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都已成为护理工作者外科临床围术期护理的努力目标[3]。同时,评估接受手术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专业疼痛干预指导较为重要。我们近期选择了一组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手术的沈阳市区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接受同类手术的中青年同病患者,应用王晓庆编制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为评估工具,并在出院前完成调查评估。我们发现,老年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中全部问题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沈阳市区老年腹部术后患者疼痛自我管理行为不容乐观,制定有针对性的疼痛教育计划,并进行积极干预很有必要。国内调查不分年龄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疼痛自我管理水平报道较多,她们也通过各种干预尝试改善自我管理水平,取得了不错效果[4]。
综上所述,接受外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自我管理水平不太理想,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他们对疼痛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很有必要。普外科医护人员不应忽视这一年龄段的术后群体,完善对他们的健康教育计划,提高对疼痛认知水平,进行专业疼痛评估指导,增进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