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2019-07-24郑玲玲念欲霞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食源性医师病例

郑玲玲 念欲霞

在全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都是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 WHO 估计,全球每年仅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就导致约220 万人死亡[1]。1988 年,上海食用毛蚶暴发的甲型肝炎大流行[2]和 2008 年乳品业的三聚氰胺事件[3],不仅大范围危及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健康与经济负担,更引发了公共卫生的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安定[4]。三聚氰胺事件作为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分水岭,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认识到食品安全管理除了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之外,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预警和快速反应也同样重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实现病因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逆向回溯,这对完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5]。2015 年10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更是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医师法定职责。福建省自2012 年起开始部署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4 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作为首批入选的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承担着病例信息采集及标本病原学检测的工作。自2017 年 2 月起,该院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数据资料来源于2016 年~2018 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该院录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资料信息、该院信息化前后纸质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全流程时间=填写至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时间-就诊时间;报卡完整性及初次审核通过率来自核查信息化前后纸质信息表中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体征、使用抗生素、暴露信息的填写情况。应用PASW 18.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卡方检验比较该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系统使用前后,食源性监测病例报告的全流程时间(报告及时性)、病例报告质量(报卡完整性、初次审核通过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现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基础上,使用Oracle 应用工具和 PowerBuilder 前台开发语言等开发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系统,分别设置了临床医师角色和公卫医师角色,两者权限不同。在医师工作站建立临床医师角色,可直接生成信息表,并指导医师填写、上报。在预防保健科公卫医师角色,可浏览、审核及打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查询标本检验结果;门诊日志查漏报;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1.2.1 临床医师角色

1.2.1.1 自动弹卡

建立“食源性疾病ICD-10 诊断编码库”,将符合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肠道传染性(ICD-10编码A 类)、食物中毒等疾病的诊断编码勾选入库。临床医师录入疾病诊断后,当其ICD-10 编码与食源性疾病ICD-10 诊断编码库中的编码相匹配时,系统即弹出提示框,询问医师该病人是否属于“食源性疾病” 病人,临床医师勾选“是”后,医师工作站自动弹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能够引导医师完成基本信息、饮食暴露史、生物标本采集情况等信息的填报,只有将必填项目填写完成并上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诊疗。

该院班内时间腹泻病人主要在感染科腹泻门诊就诊,班外时间在急诊内科就诊,考虑到急诊内科接诊其他病人的性质,对急诊临床医师角色开放两条报卡路径:一条是必须将报卡填写完成上报后才能进行诊疗,一条是待医生有空时可进行报卡信息的补报。

1.2.1.2 信息的自动获取及逻辑校验

信息的获取方式:①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联系电话、现住址等,由财务人员在患者建档时负责录入,医师填写信息表时可自动提取并导入相关信息。②报告日期、报告科室、报告人由系统自动填写。③1 种暴露食品填写 1 行,多种暴露食品按“鼠标右键”添加行后填写;将食品分类、加工方式等设计成下拉菜单供临床医师选择,以便规范填写。对表格内项目间设置逻辑校验,防止误录。

1.2.1.3 检验项目组套维护

医嘱中增设 “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组套,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这5 个项目。

1.2.2 公卫医师角色

1.2.2.1 信息表的审核

设置食源性疾病报告查询功能,可逐条查看已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若审核无误,即可点击“已审核”,则临床医师将不能对卡片进行再次修改。对于异常报告的信息,通过与报告医师核实,可以退回,由医师进行修改后再上报。

1.2.2.2 信息表的打印及上报

福建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政务网平台尚未开通,上报病例依赖于外网的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目前我院 HIS 系统仅能在局域网运行,未能与互联网对接,故审核完成后需打印信息表,由公卫医师手工录入至国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1.2.2.3 病原学检验结果查询

预防保健科通过LIS 系统可查询病原学检测结果,可直接将结果录入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检验科无需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检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1.2.2.4 食源性疾病病例漏报查询

设置门诊病人疾病诊断查询功能,可选择时间段、利用关键字,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主动搜索,以达到发现漏报的目的。

2 信息化成效

2.1 食源性疾病病监测工作成果

自2016 年起,该院每年均能完成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监测任务,于2017 年4 月获得“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2016年~2018 年报告例数逐年增加,其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017 年4 起、2018 年4 起。2016 年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率(该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例数/该年门诊接诊人次×0.01%)为1.031/万、2017 年为1.133/万、2018 年为1.429/万。各年份食源性疾病报告率大体呈上升趋势(x2=11.218,P=0.001)。

2.2 食源性疾病报告全流程时间比较

预防保健科公卫医师人工收卡累计211 例,通过信息系统收卡累计406 例。通过系统强制控制功能,实现食源性疾病报告及时率(超过2 个工作日为不及时卡)从信息化前的79.6%提升至100.0% (x2=89.811,P=0.000)。信息化前后全流程报告时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584,P=0.000),见表1。

表1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送全流程时间比较[例(%)]

2.3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质量

监测信息系统使用后,食源性疾病信息表各项目填写的完整性较信息化前明显提高(P=0.000),见图1。预防保健科公卫医师对食源性信息表初次审核的合格率从77.3%提高至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62,P=0.000)。

图1 食源性疾病信息表填写完整性比较

3 讨论

3.1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旧模式存在的问题

旧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完全依赖于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和报卡的自觉性,由于临床工作繁忙琐碎,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漏报。②监测信息表的内容均需临床医师手工填写,容易因字迹不清、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导致初次审核通过率低,须公卫医师反复核对,造成报告全流程时间延长,导致无法在2 个工作日内上报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③预防保健科公卫医师每日人工收卡,无法时时跟踪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影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且无法对报卡全过程进行监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常监测工作的需要。

3.2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化管理优势

首先,在电子信息报告流程的设计上,对临床医师填写的“诊断”进行自动识别,发现疑似或符合食源性疾病诊断时提醒医师,可提高临床医师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其次,通过与HIS 系统共享数据,设置必填项目,保证病例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手工填报字迹不清、缺项漏项及公卫医师的二次录入的问题,提高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填报质量,使得初次审核通过率从信息化前的77.3%提高至98.5%,同时也缩短了病例从发现到报告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时间,使得食源性疾病报告及时率从信息化前的79.6%提高至100%,避免迟报。第三,通过信息系统,班内时间公卫医师亦能对全院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发现有聚集趋势,特别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即可按要求在2 小时内网络报告至《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并电话告知卫生行政部门。

3.3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3.3.1 利用手机APP 推送暴发预警信息

食源性疾病普通病例上报时限为2 个工作日,但暴发事件须在2 小时内报告,目前该系统无法自动生成暴发事件的预警信息,这就需要依赖专管人员的时时查看。班外时间专管人员无法常驻科室,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总值班,总值班再告知专管人员,程序繁琐,且可能导致暴发报告延迟。目前拟针对同一就餐地点设置预警信息,并利用手机APP 将预警信息自动推送给专管人员。

3.3.2 加强制度建设及培训

在临床医生角色中,当医生输入相关诊断时,系统询问医师该病人是否属于“食源性疾病”。部分临床医师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不足,报告意识淡薄,即便是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人定义者,仍勾选“否”,导致食源性疾病病例漏报。这就需要医院认真落实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和优化工作流程,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医师绩效考核,协调各科室积极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对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强化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掌握食源性疾病的诊治原则,熟练操作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系统,以利于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地筛选病例,及时上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报告系统的开发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强化医院内部管理能力和创新医疗服务模式[6]。我院作为福建省首家完成食源性疾病监测HIS系统改造的医院,实践证明,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发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有利于医院对监测工作进行实时、连续、有效的管理,有利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猜你喜欢

食源性医师病例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中国医师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