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論文學史對詞體文學經典的建構

2019-07-24譚新紅

词学 2019年1期

譚新紅

内容提要 文學史的受衆集中,層次高,有圈層影響效應,因此在文學經典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選擇百年來有代表性的十二部中外文學史,分别探討了每一部文學史的特點、價值及詞體文學在該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存在狀况,並通過定量統計的方法,分析十二部文學史中的典範詞人和經典詞作,爲文學經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文學史 詞人典範 詞作經典

經典研究是文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如何確認經典則是文學經典研究的關鍵。不少學者注意到了文學史與文學經典的密切關係,如南帆《文學史與經典》云;「文學史無疑是經典之作的鑒定,許多人無條件地信任文學史公佈的經典書目。」〔一〕潘建國《中國文學史中小説章節的變遷及其意義》云;「絶大部分《中國文學史》均作爲教材而編寫,文學史課程的性質,要求它必須以講述基礎性知識和經典性作品爲主,故《中國文學史》編寫,事實上就是一個文學經典的篩選、確立和呈現的過程。」〔二〕文學史是作家作品走向經典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本文擬對百年來有代表性的文學史中有關詞的内容展開研究,希望能够反映出詞在文學史中的呈現狀况及經典化問題。

一 詞進入文學史

經過千百年的尊體運動,詞在中國文學史的草創時期即進入了文學史的敘述範圍。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及黄人《中國文學史》被公認爲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最早的三部中國文學史。竇警凡《歷朝文學史》脱稿於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鉛印出版,從創作時間看,這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三〕此書共五個部分,第五部分「敘集」分别描述了文、詩、詞、曲的發展歷程與代表作家,其中論述詞的部分云;

又詞爲詩餘,唐時只有李白等三、四人,仍附詩集,其名詞稿者,始於《南唐二主詞》及馮延巳《陽春詞》,南唐後主李煜乃獨擅其勝。北宋則晏殊《珠玉詞》,歐陽修《六一詞》,張子野先之《安陸集》,周美成邦彦之《片玉詞》,黄魯直庭堅之《山谷詞》,葉夢得之《石林詞》及晏殊子幾道之《小山詞》爲最著者。蓋宋詞以姜夔之《白石道人歌曲》、吴文英《夢窗稿》爲正宗。又有柳耆卿永之

《樂章集》、秦少游觀之《淮海詞》,皆以婉麗勝,爲秦柳派。蘇長公《東坡詞》、辛棄疾《稼軒詞》以豪邁勝,爲蘇辛派。惟陸放翁詞爲秦柳、蘇辛通一驛騎。女子以詞著者,濟南李清照之《漱玉詞》。清照,字易安,湖洲守趙明誠妻,禮部李格非女。海寧朱幽栖淑真之《斷腸詞》,淑真爲新安文公之從侄女,皆爲宋詞家翹楚。元則有張翥《蜕巖詞》,明則有吴子孝《玉霄仙明珠集》,其餘傳者無多。國朝安邱曹貞吉《珂雪詞》,朱彝尊《曝書亭詞》,陳維崧《烏絲詞》,顧貞觀《彈指詞》,納蘭性德《飲水詞》、《側帽詞》,厲鶚《樊榭詞》,郭麐《衡夢樓詞》,張惠言《茗柯詞》,皆秦柳派也。蔣士銓《銅弦詞》,蘇辛派也。尤侗《百末詞》,鄭燮《板橋詞》,皆學放翁而時近蘇、辛。〔四〕寥寥四、五百字就將千年詞史大致勾勒了出來!有些觀點如視姜、吴爲一派,將葉夢得與晏殊、歐陽修、周邦彦等相提並論,視陸游爲打通秦柳與蘇辛的關鍵詞人等,或與今日觀點异趣,却也不無啟發之處。難能可貴的是,竇氏厚古而不薄今,宋代詞人列了十六位,清朝詞人也列了十一位,對普遍認爲是衰亡期的元明兩代也各列了一位代表詞人,在在可見作者宏通的詞史觀,這要超過後來很多文學史家狹隘的文學史觀。

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林傳甲、黄人幾乎同時開始撰寫《中國文學史》,林傳甲歷時半年即告完成,黄人則三年後始寫至明代部分,因此這實際上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文學史〔五〕。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共十六篇,内容包括文字學、音韵學、訓詁學、修辭學、經、史、子、集等,談文學時主要涉及到散文,間及詩歌,詞則未置一辭。黄人對於文學特質和中國文學史體系的認知,較之林傳甲勝出一籌,錢仲聯贊其「創論層出,冠絶時賢」〔六〕,浦江清稱此書「始具文學史之規模」〔七〕。黄人以「真、善、美」建構自己的文學史,認爲宋詞有積極之美。他在第二編第四章「文學華離期」中説語録、四六和詞是兩宋文學中的三大特色,並云;「語録爲積極之真的一方面,詩餘爲積極之美的一方面,而四六以美表真,成辭命之新種,皆創觀也。」〔八〕他比王國維《人間詞話》更早用「美」論詞,將詞從經學的束縛中解脱出來,爲詞在文學史中争得了重要的地位。

其後歷經百餘年,中國文學史的編寫浩如烟海,佳作如林。本文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十二部文學史,通過綜合分析入選的詞人詞作,揭示詞在文學史中所呈現的狀况以及經典化態勢。這十二部文學史是;

編者 文學史名稱 簡稱 初版 本文所據版本胡雲翼 新著中國文學史 胡本 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三二年 河南人民二〇一七年

續表

荷蘭漢學家杜威·佛克馬曾云;「格林·約翰遜(Glen Johnson,一九九一)通過比較用於教學的不同版本的選集,來研究北美大學的英語文學經典。儘管這些選集涉面很廣,但通過觀察其中的作家的名字和每一個作家在其中所占的頁數,仍然可以爲我們提供一個綫索,這個綫索就是關於一般的教師和學生被認爲應該掌握和應該學到的東西。這些統計也通過分析每一個作家所占的篇幅,而爲我們展示了文學經典的層次或等級。」〔九〕循着同樣的思路,下面我們首先依次考察這十二種文學史的代表性以及它們收録詞體文學的概况。

(一)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

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堪稱第一部純文學史。他在卷首自序中批評了之前文學史家們文學觀念的駁雜不純;「在最初期的幾個文學史家,他們不幸都缺乏明確的文學觀念,都誤認文學的範疇可以概括一切學術,故他們竟把經學、文字學、諸子哲學、史學、理學等,都羅致在文學史裏面,如謝無量、曾毅、顧實、葛遵禮、王夢曾、張之純、汪劍如、蔣鑒璋、歐陽溥存諸人所編著的都是學術史,而不是純文學史。」他認爲「只有詩歌、辭賦、詞曲、小説及一部美的散文和遊記等,才是純粹的文學。」〔一〇〕這一觀念糾正了之前一些文學史由於概念不明確而帶來體例混亂、範圍過寬的缺點。

是書共十編二十八章;第四編唐代文學共四章,其中第十三章爲唐代的歌詞,餘三章分别爲「唐代的文學運動」、「唐代的詩歌」、「唐代的小説」;第五編五代文學只有一章,專論五代歌詞;第六編宋代文學共四章;宋代的文學運動、宋代的歌詞、宋代的詩歌、宋代的小説,先宋詞後宋詩,從章節的排列順序也可看出編者的價值取向;第九編清代文學共三章,第二十五章「清代的正統文學」中談到清詞。就章節設置而論,胡雲翼給予了唐宋詞特别是宋詞以極高的敬意。從頁碼所占比例也可看出來,第五編論五代詞共九個頁碼,第十七章論宋詞時有二十七個頁碼,第十八章論宋詩時只有八個頁碼,可見胡雲翼對詞的重視。他在文學史中直言;「宋朝是詞的黄金時代。當其盛時,上自帝王名相,下至樂工伎女,莫不能詞。文學的趨勢,蓋已由詩歌轉而爲詞作中心的發展了。」〔一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文學史觀歷史悠久,胡雲翼在文學史中正式確立了詞爲宋代文學代表的崇高地位,其傳播範圍之廣和影響之大又要超過焦循、王國維等在個人學術著作中表達的類似觀點。

(二)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在當時的同類著作中堪稱翹楚。這是較早一部有文學經典意識的文學史,鄭振鐸在《自序》中即云;「假如一部英國文學史而遺落了莎士比亞與狄更司,一部意大利文學史而遺落了但丁與鮑卡契奥,那是可以原諒的小事麽?許多中國文學史却正都是患着這個不可原諒的絶大缺憾。‥‥‥‥這是使我發願要寫一部比較的足以表現出中國文學整個真實的面目與進展的歷史的重要原因。」〔一二〕鄭振鐸不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每種文體起伏盛衰的全過程都有關注。他不是只論唐宋詞,也論金元明詞〔一三〕,這也是他超越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的地方。

這部文學史中詞的内容主要分佈在中卷「中世文學」。從章節頁碼考察,鄭振鐸重視宋詞甚於宋代的詩文,第三十五章「北宋詞人」共四五頁,第三十四章「西崑體及其反動」第三十六章「江西詩派」兩章談北宋詩歌共二四頁,第三十七章「北宋散文」共六頁;第四十一章「南宋詞人」共二四頁,第四十二章「南宋詩人」共七頁,第四十四章「南宋散文與語録」共九頁,論述宋詞的部分遠超詩文部分,可見鄭振鐸也是以詞爲宋代文學的代表。

(三)錢基博《中國文學史》

錢基博學貫四部。他的《中國文學史》除了談集部中的作家作品外,也談經、史、子部中的内容,只要所涉作品有情感有形象即可。這既不同於之前一些文學史著作由於文學觀念的不明確而混經、史、子、集於一談,也不同於一些文學史家完全摒棄經、子、史中作品的狹隘文學觀,而是取舍有度。這一科學合理的文學史觀影響深遠,爲後來衆多文學史編撰者所採用。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描述了「以詩文爲主,包括賦和詞的文學史」,也梳理了中國小説的發展歷

程。〔一四是〕書凡六編第,一編爲緒論第,二編上古文學爲先秦及秦代文學第,三編中古文學論漢三國兩晋南北朝文學,第四編、第五編近古文學論唐、宋、元文學,第六編近代文學談明代文學。因清代部分文稿被毁,此書後附「清代文學綱要」「讀清人集别録」,權當清代文學史。論述詞的部分主要在近古文學部分。錢先生持文體代變的文學演變觀念,他認爲詞是由律詩絶句演變而來的;「唐之律詩絶句,一變而爲宋之詞,又一轉而爲元之劇曲,詩之破整爲散則然也。」〔一五〕

(四)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自序》説;「文學史的任務,就在敘述他這種進化的過程與狀態,在形式上,技巧上,以及那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與情感。并且特别要注意到每一個時代文學思潮的特色,和造成這種思潮的政治狀態、社會生活、學術思想以及他種種環境與當代文學所發生的聯繫和影響。」提出了文學史編撰的目標與任務。朱自清説此書是與胡適《白話文學史》、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齊名的「幾部有獨見的中國文學史」〔一六〕。駱玉明《中國文學發展史前言》説;「要論影響的廣泛與持久,至今還没有一種文學史能够超過它。」〔一七〕董乃斌《文學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訓》也説;「無論是全書結構的科學嚴謹,無論是史料運用的豐富精當,無論是對中外古今相關研究成果的汲取和必要討論,也無論是行文的暢達流利、富於感情和鮮明的個性色彩,幾乎每一個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都居於同類著作的上游,稱得上是文學史撰著的一座豐碑。」〔一八〕可見此書的突出成就和重要地位。即使是六十年代游國恩和余冠英主編的兩種高水平的文學史面世後,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仍然是一枝獨秀。〔一九〕

是書共三十二章。唐代文學中第十六章爲「詞的興起」,共二三頁;宋代文學五章中論述詞的部分有兩章共五〇頁,論詩三六頁,論文一五頁,可見在宋代文學中詞是重點。需要注意的是,論述詞的兩章的標題分别爲「蘇軾與北宋詞人」、「辛棄疾與南宋詞人」,可見蘇辛詞在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的份量。劉著寫於抗日戰争時期,時代賦予了文學史新的使命,那就是振奮民族精神,因此蘇辛詞風得到大力張揚。

(五)林庚《中國文學簡史》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是一部有個人風格的寫活了的真正的文學史‥‥‥‥集開創性、深刻性、生動性幾美於一身,爲我們今後的古典文學研究開闢了無數法門」〔二〇〕。此書「雖然簡略,却以深刻的思考、高明的見解著稱,在同類著作中顯得卓然不群,成爲『文學史』學科九十多年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二一〕林庚是詩人他,的文學史也是用詩一樣的語言寫成在,各種文學史中具有獨特的詩性風格。

全書共三十三章,其中第十六章「宋代文壇」中的「散文的成就」共八頁,第十七章「宋詩的老化」共二八頁,第十八章「宋詞的盛衰」共三八頁,可見在宋代文學中,林庚亦是以宋詞爲重。此外,第十五章「文壇的新潮與詞的發展」中「詞的成長」共八頁論述唐五代詞,在其他相關章節還論及元代詞人薩都剌、明代詞人王九思和清詞人納蘭性德。

(六)游國恩《中國文學史》

前五部文學史都是個人編著,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則是集體編撰。《中國文學史》以講述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地位和影響爲主,對歷代文學題材、文學流派及體裁、語言、技巧等文體形式的發展演變也頗多關注。

此著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爲著名詞人辛棄疾設置專章,使辛棄疾僅憑詞人的身份就成爲與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陸游、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等享受同等待遇的著名作家,這爲辛棄疾經典詞人地位的確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二是重視系統性,不忽略元、明這兩段所謂「衰亡」時期的詞作,元詞提及白樸、薩都剌、張翥,明詞論到楊慎、王世貞、陳子龍,並高度評價陳子龍是優秀作家、明詞冠軍。不忽略元明詞,完整敘述詞的起、盛、衰、復興等全過程的文學史,在十二部文學史中只有錢著、孫著及此書。三是此書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流行於各高校的中文系,到二〇一八年一共印刷了二十九次,印數達二十七萬九千册,遠超一般的文學史。受衆多,受衆層次高,爲詞體文學的傳播及經典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

葛曉音《一個歷史階段的標誌——兩部〈中國文學史〉的對照看文研所對文學史研究的貢獻》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與游國恩《中國文學史》爲「二十世紀中葉學術研究成果的雙璧」〔二二〕。這部由余冠英總負責,由余冠英、錢鍾書、范寧任分卷負責人并聚集了文學所十八位著名學者編纂而成的文學史,確實擔得起這份贊譽。

全書將古代文學分爲封建社會以前文學和封建社會文學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從原始社會到東周爲止,後一部分則按封建王朝的先後次序分爲八期。其中唐代部分有一四頁論詞,宋代約有五五頁論詞,比例不可謂不大。唐宋文人中,列專章的文人有李白、杜甫、蘇軾、陸游、辛棄疾,其中辛棄疾是純粹以詞人的身份而享有專章的榮耀,這與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同一旨趣,二著都不約而同地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將辛棄疾定義爲愛國詞人並給予最高贊譽。

(八)臺靜農《中國文學史》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雖爲未竟稿,但在同類著作中,「没有比臺先生更具『性情』與『見識』的作品;如果我們肯定文學史爲一『有生命』之書寫,則臺先生的著作分明貫串以古典『詩人』的精神,乃爲一真正『詩人之作』、一符應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特質之作,其『方式』與『意志』皆遥接史遷。」〔二三〕何寄澎《敘史與咏懷——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書寫》〔二四〕用「敘史與咏懷」概括臺靜農文學史的特色,敘史是説臺靜農的文學史追求歷史的真相,咏懷則是説其抒寫個人情懷,是客觀與主觀的有機結合。

是書凡七篇,始於「先秦篇」,終於「金元篇」。第六篇爲「宋代篇」,共三章。第一章爲宋文,五節一九頁;第二章爲宋詩,三節四八頁;第三章爲宋詞,四節五九頁。從章節頁碼的設置可以看出臺靜農在宋代文學中,也是以詞爲重。他在文學史中也説;「宋一代的散文,大體未能脱離唐人的範疇,不能像唐人那樣,儘管承受六朝的影響,却能自成一種新興的面目;宋人没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大作家,總不免有跟着唐人走的嫌疑。因此我以爲宋代的散文與詩,實是唐代古文與詩的延續,這是基於文體本身發展的看法,不是有意貶抑宋代古文的價值,何况宋代大作家的成就並不在唐人之下。」〔二五〕

(九)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

一九九六年復旦出版社出版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至二〇〇七年增訂版《中國文學史新著》出版時,《中國文學史》十一年間累計銷售超過二十萬套,也是一部影響較大的文學史。章著强調創作主體的氣質、性格等心態特徵對作品和作家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把作品看作作家心靈的外化。〔二六〕

章著共八編,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共七章二六九頁,其中第七章「唐五代詞」共二三頁;第五編「宋代文學」共七章二三四頁,其中還包括第七章的遼金文學。在宋代文學體量要遠超唐代的前提下,如此的頁碼比例可以看出編者有重唐輕宋的傾向,事實上,編者在文學史中也確實明確地表達了這一傾向;「總括以上所述,來歸納宋代文人的一般特點,大體可以説;他們比較重理智而輕感情;比較注重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政治責任與道德義務,而抑制個性的自由發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代文人比起唐代文人來,思想也許更成熟深沉,情感也許更含蓄複雜,但明顯缺乏唐代文人那種豪氣干雲、才華横溢,那種天真直率、舒卷自如,那種浮華怪誕、异想天開等種種性格特點。」〔二七〕

在宋代文學内部,編者認爲最能代表宋代文學的還是宋詩;「説起宋代文學,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與唐詩相提並論的宋詞。不過,宋代文人真正最重視的、也最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性格的文學體裁,實際還是詩歌。」〔二八〕

(十)郭預衡《中國文學史》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部有所開拓、富於個性、在創新中時時不忘文學史教材所應具有的科學性和穩定性的著作。本書自一九九八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來,迄今已印刷多次,被稱爲新時期以來最有影響的文學史著作之一,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榮獲華東地區古籍評奬特等奬。

是書共八編,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共十五章三四四頁,其中第十四章爲「唐代的詞曲」,第十五章「五代十國的文學」談的主要也是詞。第五編「宋代文學」共十一章三二二頁,其中詞約有一一五頁,可見其份量。此著也直接表達了宋詞的成就要高於詩與文;「宋代文學以詩、文、詞最爲發達,話本次之,戲曲等其他形式又次之。就詩、文、詞三者來説,絶對水平都很高,如果作横向比較,很難説孰優孰劣;但如果和前後代作竪向比較,則詞的成就相對更高一些。」〔二九〕他還從文體發展的角度説蘇軾詞的成就也要高於其詩文的成就;「蘇軾詩、文、詞的成就,都堪稱文學史上的豐碑,達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水平。在蘇軾以前,前人的詩、文都已有顯著成就,而詞則相對顯得不足。所以與前人相比而言,蘇詞的成就似高於詩文。」〔三〇〕

(一一)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屬「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教學内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成果。袁先生在「總緒論」中提出了編寫文學史時重視文學本位、史學思維與文化學視角三原則;第一、「把文學當成文學來研究,文學史著作應立足於文學本位」,「緊緊圍繞文學創作來闡述文學的發展歷程」;第二、「文學史屬於史學的範疇,撰寫文學史應當具有史學的思維方式」,「清晰地描述出承傳流變的過程」;第三、「注意文學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從廣闊的文化學的角度考察文學」。是書自一九九九年出版後,曾先後獲國家圖書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是新世紀後最通用的教材。

袁本《中國文學史》凡四卷,在十二種文學史中是部頭比較大的一種,加上所邀編撰人員多爲專攻某一領域的名家,故所涉内容往往顯得深細一些。是書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共十二章,第十二章爲「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第五編「宋代文學」也是十二章,其中第二章「柳永與北宋前期詞人的探索」、第四章「蘇軾」第四節「蘇軾的詞」、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後期詞人的創造」、第七章「李清照與南渡詞風的新變」、第九章「辛棄疾和南宋中期詞人的拓展」、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後期詞人的深化」爲論述詞的部分。從中可以看出編者最爲重視柳永、蘇軾、周邦彦、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吴文英等詞人,其中尤以辛棄疾爲最。第九章「辛棄疾和辛派詞人」共四節,前三節寫辛棄疾,後一節寫辛派詞人。并且説;「在兩宋詞史上,辛棄疾的作品數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現方法和語言的豐富性、深刻性、創造性和開拓性而言,辛詞都可以説是空前絶後的。」

(一二)孫康宜、宇文所安《劍橋中國文學史》

《劍橋中國文學史》是一部富有創新性的文學史。與以往的文學史以文類爲主並在文類中介紹經典作家作品的編撰方式不同,《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編撰是採取更爲綜合的文化史或文學文化史視角,較多關注過去的文學是如何被後世過濾並重建的,而「文類的出現及其演變的歷史語境亦成爲文化討論的重點」。這部文學史不可避免地也會討論不同時代的偉大作家,但是我們在大多數情况下更關注歷史語境和寫作方式而非作家個人,除非作家的生平(不管真實與否)已經與其作品的接受融爲一體。」〔三一〕因此《劍橋中國文學史》不僅會收録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也會漏掉一些著名的作家,同時又會提到一些其他文學史絶對不會收録的作家。

《劍橋中國文學史》並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而是認爲在宋代詩歌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文類;「詞在宋代,並不是首要的詩體形式,不像詩是唐代首要的詩體形式。有宋一代,詩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聲望更高的詩體形式。」〔三二〕在章節頁碼設置方面,第五章「北宋」共九節,除了第二節「歐陽修與文藝散文」、第八節「宋詞」、第九節「非文藝散文」外,餘皆論述的是宋代的詩歌。在總共八十七個頁碼中,涉及散文一九頁,詞二〇頁,而宋詩則占四八頁,遠超宋文和宋詞。

在論述歷代詞人詞作時,《劍橋中國文學史》一共只涉及到敦煌詞一首,唐五代六人,兩宋十三人二十二首,金元二人二首,明三人六首,清五人五首,顯得格外嚴苛。秦觀、王沂孫等著名詞人没有進入敘述範圍,但是文及翁、劉淑、秋瑾等不怎麽有名的詞人却進入了,這既解構了部分經典,同時又建構了新的典範。

以上十二部著作都是通代文學史,時間跨度上至民國,下至新世紀;以大陸文學史爲主,也兼及海外著作;既有個人的獨立創作,也有衆人的集體編寫,代表了百年來文學史編纂的最高水平。這些文學史爲詞的經典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了章培恒《中國文學史》及《劍橋中國文學史》明確宣稱宋詞的地位不如宋詩外,其他文學史都認爲詞爲宋代文學的代表,這除了從章節頁碼的分佈可以看出來以外,還可以從他們的論述中體會到,除前引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相關論述外,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云;「詞是宋代文學的靈魂。他繼承着晚唐五代詞體初興的機運,在那三百年中,經許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創作,發揚光大,造成了光輝燦爛的成績。在中國的詩史上,他代替了舊詩的地位,而成爲那幾百年文學林中的代表作品了。」「於是詞這一種體裁,便接替唐詩的地位,在中國的韵文史上,成爲五代、兩宋的代表作品了。」〔三三〕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云;「宋代是繼唐代之後文學發展的又一高峰期。表現之一是各種文體,諸如詩、詞、散文、話本小説等都非常繁榮,尤以詞最爲發達,堪稱一代之文學。」〔三四〕都可以看出文學史家對宋詞無比推崇的態度,也正是他們的推崇,才使得宋詞取得了與唐詩並稱的經典地位。

二 文學史選擇的歷朝詞人

「任何文本都是人創作出來的,每一個文本背後,就站着一個甚至一批作者。」〔三五〕「以時代爲序,以作家爲綱」的編著模式爲多數文學史所採用,作家是文學史敘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維度。哪些作家能够入史,一方面是作家的經歷和成就所决定,同時也體現着編者的觀點。因此,我們統計了十二部文學史論及的歷代詞作者的數量;

胡本 鄭本 錢本 劉本 臺本 林本 游本 社本 章本 郭本 袁本 孫本唐五十五 四十七 八 三十八 十五二十二十三 十三 二十二十三十二 六宋五十四一百零六二十二 九十八 十二四十三四十一二十六三十七三十二四十五 十三金〇 三 一 〇 〇〇三一三七〇一元〇 六 二 〇 〇一三二一〇〇一明〇 四 三 〇 〇一三〇〇〇一三清 三十 〇 十六 四十六 〇 一 二十三 六 十五 二 三十三 五總數九十九一百六十六五十二一百八十二二十七六十八八十六四十八七十六六十四九十一二十九

由上表可知,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論及詞人數量最多,達到一百八十二人。劉大傑在編撰文學史時,不僅注意到名家大家,而且會關注到那些雖不以詞名家但却不應被忽視的人物,如宋初詞人聶冠卿,僅存詞《多麗》一首,但劉大傑却讓他進入了文學史,因爲「已爲長調,頗可注意」;又如清初滿族詞人佟世南,著有《東白堂詞》,《全清詞》收其詞六十二首,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曾云;「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較《東白堂詞》似更閑雅。」〔三六〕以「閑雅」二字評佟世南詞,並認爲佟世南詞與納蘭容若詞有此共同風格。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則進一步申論道;「(佟世南)與飲水詞風格最相近,‥‥‥‥長於小令,意境之深厚,修辭的婉麗,情感的藴藉,態度的天真,可與納蘭性德相比。在清代詞壇,這兩位滿洲詞客,可稱爲小令的雙星。」後來除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論述納蘭性德時曾簡略提及佟世南外〔三七〕,再也少有人關注,連嚴迪昌《清詞史》都未論及。正因爲願意關注這些聲名不彰却並不一定没有貢獻的詞人,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才爲我們提供了最多的值得重視的詞人名單。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論及詞人一百六十六人,如果他能完成清詞部分的寫作,《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論及詞人的數量將肯定超過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鄭先生對中小詞人也有不少獨得之見,如北宋湖北詞人吴則禮,歷代詞話少有評説,《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則云;「則禮詞多慷慨激昂之作,‥‥‥‥當已開了辛棄疾的先路。」又如韓元吉之子南宋詞人韓淲,歷代少有評論,《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則高度評價道;「有《澗泉詩餘》一卷。淲詞纏綿悱惻,時有好句,且在麗語之中,尚能見出他的個性來,這是時流所少有的。」韓淲及其詩詞近幾十年引起了學界較大的研究興趣,《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實有導引之功。

相對而言,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與《劍橋中國文學史》在推介詞人方面最顯薄弱。臺靜農《中國文學史》是因爲只寫到金元,明清詞皆未涉及。《劍橋中國文學史》則是因爲編者並不把推介作者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主編孫康宜曾云;「相比於一般的文學史,我們還不一定把經典化看得那麽重‥‥‥‥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給普通讀者看,又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可能就不會那麽注重作家個體,而會更注重一種傾

向(tendenyc)或者一種潮流(tren d)。」三〔八〕因此許,多在詞史中十分重要的作家如秦觀王、沂孫等都没有介紹,相反,一些相對來説並不那麽重要的作家,書中却予以較爲突出的介紹。

上面我們考察了十二種文學史分别推介詞人的情况,下面我們來看十二種文學史論及到哪些詞人;

表三 十二種文學史論述詞人統計表

續表

文學史著作既要兼顧衆體,文學通史還要顧及各個朝代,部頭又不能太大,因此能够入史的作家是有限的。編纂者選擇哪些作家,一方面是由作家的成就和影響所决定,同時也體現着編者的審美理想。由上表可知,一共三百二十四位詞人進入了十二種文學史。其中十二位詞人在所有文學史中都曾出現,無一遺漏。這十二位詞人唐五代四人,北宋七人,南宋一人,是最被文學史認可的詞人,堪稱典範。他們不僅創作成就高,而且都是標誌性的詞人,對後世影響大。温庭筠是花間領袖,韋莊與其齊名,李煜以詞抒寫不幸遭遇和内心悲苦,馮延巳則開北宋一代風氣,此四位唐五代詞人均對後世影響深遠。柳永爲宋代第一個專業詞人,也是第一個在詞的内容題材方面有大開拓的詞人;晏氏父子與歐陽修,共同將傳統詞風發揮到極致;張先雖然名氣没有其他十一人大,但首創詞序,首重詞境,將視角從閨閣移向自然,功莫大焉;周邦彦重音律,講寄託,或被視爲詞中之集大成者;蘇、辛二人,雄視詞壇,前無古人而後無來者。此數人在詞史上地位重要,因此被每位文學史家重點論述也是必然的。

站在頂峰上的這十二位詞人,少數幾位又被文學史家譽爲頂峰上的頂峰,是詞人中的詞人。上個世紀上半葉,文學史家更多地認爲李煜是登峰造極的那位詞人,如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云;「五代詞至於李煜,可以説是登峰造極了。‥‥‥‥一洗五代曼艷綺靡的詞風‥‥‥‥李後主的詞真是聖品了。拿温庭筠、韋莊來和李後主比較,便越顯出李後主的偉大。」〔三九〕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也説李煜是詞中杜甫;「詞之有後主,猶詩之有杜,文之有韓;宋初諸家,靡不祖述,五代文學之馨烈所扇,有開必先者,莫如詞;而後主,則詞家之宗也。」〔四〇〕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則進一步發揮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觀點,認爲李煜是用真性情寫真感情;「李後主是一個徹底的主觀詩人,他的眼光,他的心,從没有直視過現實,没有關心過社會種種的現象和問題,但他却將他自己的生活形態和心理狀態,一點不隱藏不掩飾地和盤托出了。中國的詩人,能將自己的生活和他的作品發生這樣密切的聯繫的,除李煜以外,只有屈原、陶潜和李清照。他們從没有説過一句假話,自己的生活是如何,心境是如何,就那麽樣真實地描寫下來,成爲最真實的作品了。在那些作品中,無一不充滿着作者的個性情感,和血肉淋灕的生命‥‥‥‥後主的詞,無論寫艷情,寫感慨,全是素描,不加雕飾。用着最明淺、最清麗的句子最調和的音調,表達最深厚曲折的感情。他在小詞的藝術上,達到了無可超越的境地。他有唐五代諸詞人的長處,没有其短處,因此他成了當代詞壇第一個偉大的代表。」〔四一〕劉先生不僅稱其詞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贊其藝術水準無可超越。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學史家贊譽更多的則是辛棄疾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之前的文學史對辛棄疾評價也很高,但尚没有哪一部文學史認爲他是古今詞壇第一人的,如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説辛棄疾是「南宋第一大詞人‥‥‥‥他的詞有悲壯,有蒼凉,有哀艷,‥‥‥‥也有放浪、頽廢、遊戲、詼諧,‥‥‥‥他的懷古長調,固是激揚奮厲,極迴盪豪放之能事;他的抒情曼詞,也極其悱惻纏綿,昵狎温柔;尤其是他那些抒寫閑散性情,描繪山水田園風趣的詞,最足以代表作者的藝術」〔四二〕。《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也承認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詞人,並認爲他的代表作是那些纏綿多情的作品,而非奔放不羈的調子。〔四三〕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則多從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肯定辛棄疾;「大扺棄疾之詞,得靈警松秀之筆於花間,得渾灝排蕩之氣於東坡;而镕經鑄史,糅雜俚俗,發以粗大,溢爲奇恣;此所以异軍突起,而名一家言也。」〔四四〕林庚《中國文學簡史》也説辛棄疾「是南宋詞壇最突出的詞人,成爲豪放一派的宗主」〔四五〕。都是從藝術成就和豪放風格肯定辛棄疾。到了五、六十年代,文學史家更多地從精神層面肯定辛詞,如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中國文學史》云;「宋南渡後,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有將相之才、曾活躍於當時政治舞臺的辛棄疾,也是一位被稱爲『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横絶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語)的愛國詞人。他歌唱了時代的哀怨和歡樂,民族的悲憤和希望,使詞這一種文學形式獲得了空前的藝術力量。」〔四六〕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説;「愛國詞人辛棄疾和陸游的同時出現,標誌着南宋文學愛國主義的主流在詩詞創作方面所達到的新的高度。」〔四七〕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裏,這兩部文學史不約而同地用「愛國主義」來評價辛棄疾。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文學史家又突出辛棄疾的英雄情懷,如章培恒《中國文學史》云;「辛棄疾生長於被异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爲强烈,而且因爲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四八〕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亦云;「辛棄疾横刀躍馬登上詞壇,又拓展出一類虎嘯風生、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四九〕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則乾脆集衆美於一身;「辛棄疾是詞史上的劃時代人物。他技巧卓絶,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作品主題涉獵廣泛,從英豪縱放、愛國情操、政治評論、人生哲學到俗情世慮,以及素檏安詳的鄉村生活樂趣,兼收並蓄;風格從激昂宏肆、悲壯慷慨、沉鬱奮厲,到嫵媚纏綿、精練平淡,乃至幽默譏刺,變化多姿。」〔五〇〕全方位地肯定辛棄疾爲劃時代的詞人。

以上論述的是全部被十二部文學史論及到的十二位詞人,他們處於金字塔的頂端,毫無疑問是獲得了大家一致認可的典範。下面我們再考察被超過半數文學史論及到的詞人,他們處於金字塔的中部,屬於第二層次的詞人,共三十四人。其中如秦觀、李清照、姜夔、吴文英這樣在當代學術界被高度重視的詞人,居然也曾被有的文學史遺忘,而且李清照是被遺忘了兩次。〔五一〕三十四人中,出現了五位清代詞人的名字;納蘭性德、陳維崧、朱彝尊、張惠言、周濟,特别是納蘭性德,除了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和臺靜農《中國文學史》是因爲没有寫完清代部分而缺少納蘭性德的内容外,只有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劍橋中國文學史》没有論及。這三十四位第二層次的詞人,基本上屬於詞人典範,今後的文學史著作不容放過。

只被六種或六種以下文學史論及的歷代詞人,是第三層次的詞人。這是一個數量十分龐大的群體,多達二百七十八人。特别是有一百五十一位詞人只被一種文學史論及,其中絶大多數都籍籍無名,但也有少數詞人如完顔亮雖存詞不多,却是不輸李璟、宋徽宗的帝王詞人;再如柳如是識見胸懷均不輸鬚眉,其詞更是巾幗翹楚;又如清代道光年間詞譽遍大江南北的女詞人吴藻,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譽其爲清代女詞家第一人,就都是應該被文學史記住的人。

當然,有些偶爾進入文學史的詞人,更多地可能是因爲文學以外的因素,如林則徐、鄧廷楨進入袁版文學史,是因其「充實的社會内容」、「表現了反侵略和愛國的激情」〔五二〕,編者重視的是詞作的思想内容。又如清初的幾位遺民詞人屈大均、王夫之等,文學史論述的時候,也更多地是因爲他們詞作的「故國之思」,「或寫懷念故明,或記抗清復國,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二姓的氣節,或以古喻今,寄託回天無力的悲憤」。〔五三〕

總之,對第三層級的二百七十八位詞人,即使是其中只被一種文學史論及的一百五十一位詞人,我們也要充分重視,既不輕易放過,也不盲目輕信,綜合分析,看他們是否具有文學史意義。此外,十二種文學史平均論及詞人八十二人,考慮到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和臺靜農《中國文學史》没有寫完,這個平均數約爲九十人左右。因此一部文學史接納詞人的最佳數目應爲九十人左右。

三 文學史中的經典詞作

一代一代優秀的文學作品構成了文學史,文學史的本位是文本。〔五四〕因此有必要探討這十二種文學史收録作品的情况。據統計,十二種文學史一共論及一千三百四十九首詞,平均每部文學史論詞約一百一十二首,這是一部文學史容納詞作最合適的數量。一千三百四十九首詞中九百一十六首分别只被一種文學史論及,意味着十二位文學史家在編撰文學史時選擇的詞作近百分之六十八完全不一樣,可見他們的編撰旨趣及審美眼光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千三百四十九首詞中,前一百名分别被五種或五種以上的文學史論及,見下表;

序號 詞 作者 時代 次數 未論及的文學史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 煜 五代 十一 劍二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唐十臺、劍三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李 璟五代十胡、劍四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李 煜五代十劍、鄭五雨霖鈴·寒蟬悽切柳 永北宋十劍、臺六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柳 永北宋十劍、胡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 軾北宋十臺、鄭八念奴嬌·大江東去蘇 軾北宋十劍、臺九滿庭芳·山抹微雲秦 觀北宋十劍、錢十夢江南·梳洗罷温庭筠唐九鄭、劉、劍十一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温庭筠唐九鄭、劍、胡十二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 殊北宋九鄭、臺、胡十三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南北九臺、錢、林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這一百首詞共由四十位詞人創作,另有唐代二首無名氏詞。其中辛棄疾詞最多,有十二首,依次爲李清照七首,蘇軾和姜夔六首,柳永和李煜五首,温庭筠、韋莊、秦觀各四首,晏殊和歐陽修三首,李白、范仲淹、張先、晏幾道、周邦彦、張孝祥、陸游、劉過、王沂孫、張炎各二首,餘下的張志和、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戴叔倫、王建、牛希濟、鹿虔扆、李璟、馮延巳、王安石、黄庭堅、賀鑄、張元幹、岳飛、陳亮、吴激、史達祖、吴文英等各有一首進入前一百首。這些詞作計唐五代十四人二十五首(另有二首無名氏詞),北宋十二人三十二首,南宋十一人三十二首,南北宋二人八首,金一人一首。除了金人吴激有一首外,餘皆爲唐宋詞人的作品,可見元明清還缺少被文學史家所共同認可的經典之作。

一百首唐宋詞,十二種文學史論述到的首數從多到少分别是;章本九十一首,郭本八十九首,袁本八十一首,游本七十五首,劉本六十八首,社本六十四首,林本六十一首,鄭本五十一首,錢本三十五首,胡本二十九,臺本二十一首,劍本十二首。排前四位的章本、郭本、袁本、游本都是建國後的文學史,這説明越到後來,人們對經典的認同越趨於一致。我們得佩服劉大傑獨到的眼光,作於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能够在一百首最受關注的唐宋詞中論及六十八首,實屬不易。相反,《劍橋中國文學史》因爲不以介紹經典爲務,論述詞作本來就少,進入一百首名篇的就更少了,只有十二首。胡雲翼雖然是詞學家,然其《新著中國文學史》一共只論及六十四首詞,其中有二十九首進入了一百首之列。

一百首詞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以十一次入選文學史而獨佔鰲頭。文學史家之所以欣賞這首詞,在於它不僅有亡國之痛、家國之思,而且這樣一種沉重悲傷的感情是通過具有詩意的形象比喻和藝術概括極强的語言來表現的,遂臻沉鬱頓挫之境。〔五五〕另外十次進入十二種文學史的八首詞均爲唐五代北宋詞,看來文學史家對唐五代北宋詞的認同更加趨於一致。

王兆鵬先生《宋詞排行榜》通過統計歷代詞選、互聯網頁、歷代評論、研究論文和唱和五個方面的數據,最後選取排名居前的一百首詞,作爲宋詞名篇排名的有效數據。〔五六〕將這兩份排行榜進行比較,發現有四十六首詞不同。需要説明的是,《宋詞排行榜》只對受歡迎的宋詞進行排行,不包括唐五代詞,而本文排列的受文學史家青睞的一百首則包括歷朝歷代所有的詞作,如果去掉其中的二十七首唐五代詞和一首金詞,則餘下的七十二首宋詞仍有十八首没有進入《宋詞排行榜》,比例不可謂不高。另外,《宋詞排行榜》一百首詞中有九首一次都没有被十二種文學史論及〔五七〕。看來,有名的詞不一定入得了文學史,進入了文學史的詞也不一定就很有名!當然,换一個角度看,我們今後撰寫文學史時,應該對這些没有進入文學史的名篇給予特别關注,而對已經進入文學史却在後世没有太大影響的那些作品則給予重新考量,將經典與名篇結合起來,撰寫出來的文學史必定會擁有更爲完善的經典篇目。

〔一〕《文藝理論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二期。

〔二〕《北京大學學報》二〇一六年第三期。

〔三〕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黄山書社一九八六年,第四頁。

〔四〕竇警凡《歷朝文學史》,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鉛印本,北京圖書館北海分館藏。

〔五〕林傳甲《中國文學史》長期被認爲是第一部中國文學史,該書完成於一九〇四年底,一九一〇年《廣益叢報》連載此書,其後被諸多書店和書局争相刊印,參文茜《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編後記》,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知識産權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第二〇七頁。黄人《中國文學史》的撰寫及出版情况可參楊旭輝《黄人〈中國文學史〉前言》,黄人《中國文學史》,蘇州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五年。

〔六〕錢仲聯《南社吟壇點將録》,《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七〕浦江清《鄭振鐸〈中國文學史〉》,《浦江清文史雜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三〇頁。

〔八〕黄人《中國文學史》,蘇州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第一四頁。

〔九〕杜威·佛克馬著、李會方譯《所有的經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它更平等》,《中國比較文學》二〇〇五年第四期。

〔一〇〕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第三、五頁。

〔一一〕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第一七三頁。

〔一二〕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嶽麓書社二〇一三年,第一頁。

〔一三〕此書共六十四章,從第六十五章至八十二章有目無文,其中第七十三章爲「詞與散曲作家們」。可見清詞原也在論述之列,只是最後没有完成而已。

〔一四〕周振甫《對錢子泉師〈中國文學史〉的審讀意見》,《中國出版》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一五〕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第二三七頁。

〔一六〕朱自清《中國文學史序》,林庚《中國文學史》,清華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

〔一七〕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第三頁。

〔一八〕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大學二〇〇二年。

〔一九〕戴燕《文學史——一個時代的記憶》,《書城》二〇〇七年九月。

〔二〇〕吴相洲《一部「活」文學史—讀林庚先生〈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二一〕張鳴《〈中國文學簡史〉導讀》,林庚《中國文學簡史》,清華大學二〇〇七年,第一七頁。

〔二二〕《文學遺産》二〇〇三年第五期。

〔二三〕何寄澎《中國文學史序》,臺靜農著、何寄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第六頁。

〔二四〕臺靜農《中國文學史》附,第六六七頁。

〔二五〕第四四七頁。

〔二六〕黄世中、馬冰麗《評章培恒〈中國文學史〉》,《開府新論》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二七〕中册,第二九七頁。

〔二八〕中册,第二九九頁。

〔二九〕第三册,第一七頁。

〔三〇〕第三册,第一一五頁。

〔三一〕孫康宜、宇文所安《劍橋中國文學史英文版序言》,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三聯書店二〇一三年,第六、七頁。

〔三二〕第四八九頁。

〔三三〕第三二〇、二七九頁。

〔三四〕第三册,第一頁。

〔三五〕董乃斌主編《文學史學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社二〇〇八年,第六四頁。

〔三六〕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中華書局二〇〇五年,第三八二八頁。

〔三七〕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與他風格相近的作家有佟世南、顧貞觀。佟亦滿洲人,詞亦纏綿婉約。」

〔三八〕孫康宜《新的文學史可能嗎》,《清華大學學報》二〇〇五年第四期。

〔三九〕第一一六、一一七頁。

〔四〇〕第三六四頁。

〔四一〕第三〇二頁。

〔四二〕第一九〇頁。

〔四三〕第五七四頁。

〔四四〕第六六一頁。

〔四五〕第二三四頁。

〔四六〕第五六三頁。

〔四七〕第三册,第一二八頁。

〔四八〕第四五四頁。

〔四九〕二〇一四年版,第一三二頁。

〔五〇〕第五七六頁。

〔五一〕錢基博《中國文學史》遺忘了李清照,《劍橋中國文學史》遺忘了秦觀,臺靜農《中國文學史》遺忘了李清照、姜夔、吴文英。

〔五二〕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三七九頁。

〔五三〕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第二二二—二二三頁。

〔五四〕董乃斌主編《文學史學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社二〇〇八年,第四八頁。

〔五五〕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云;「及爲宋俘以扺汴京,封違命侯,愴懷家國,而又噤不敢發,一托之詞,乃臻沉鬱頓挫之境矣。」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云;「後主詞則是寫宇宙人生之感觸、亡國之悲痛。」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文學史》云;「把一個不幸者的悲傷表現得分外真切,分外沉重,而産生感情上的動人力量。‥‥‥‥李煜在表現這一切時是通過具有詩意的形象比喻和藝術概括極强的短詩形式。

‥‥‥‥這種表現形式,要求他必須以生動而經濟的藝術手段去渲染出悲傷的情態和深度,而没有、也不可能在詞中去具體敘説他所懷念、所悲悼的内容。」

〔五六〕王兆鵬、郁玉英、郭紅欣《宋詞排行榜》,中華書局二〇一二年。

〔五七〕這九首詞分别爲周邦彦《花犯·粉墻低》《風流子·新緑小池塘》《大酺·對宿煙收》《蝶戀花·月皎驚烏栖不定》《解連環·怨懷無托》、章楶《水龍吟·燕忙鶯懶》、史達祖《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晁冲之《漢宫春·瀟灑江梅》、陳亮《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