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打造气象服务品牌的思考

2019-07-23陈蕾娜张程明任美洁鲍晗澍王清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品牌融媒体

陈蕾娜 张程明 任美洁 鲍晗澍 王清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然而也是因为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气象信息的来源五花八门,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气象部门有义务树立其气象服务的官方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气象部门官方媒体的气象融媒体中心,应积极拓展服务新领域、扩大服务覆盖面、发挥服务权威性、增强服务影响力,以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打造气象服务品牌。要引导公众关注官方的气象信息,更要通过贴心的服务吸引公众主动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气象信息。

关键词  融媒体;气象服务;品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0-0103-03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人们获取气象信息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无论是发布的内容、传播的渠道、还是展现的形式,也都是五花八门。气象信息,大到经济社会建设,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之息息相关,近年来公众关注度极高。气象部门一直在积极开展气象服务创新,努力打造气象服务品牌,致力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随着公众需求的逐步改变,气象部门的官方媒体,其职能也从以电视为主的气象影视向气象融媒体转变。以宁波气象融媒体中心为例,其服务渠道有46个,包含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站、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交、地铁、电子显示屏等,服务产品有10大类共128种,可见其服务渠道之广泛、服务内容之丰富、服务形式之

多样。

1  拓展服务新领域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媒体格局正轰轰烈烈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改变着大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对于气象信息也是如此,大家不再只局限于通过传统媒体查看天气,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更喜欢选择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获取。而获取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天气预报,还有更多的与气象相关的各类资讯。因此,对于气象服务来说,也应与时俱进迎合当前市场的口味与需求,尝试通过新的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以及传播形式来向公众解读天气形势、发布气象预报预警、开展防灾减灾科普,以达到更好地服务大众的目的。

1.1  新媒体领域创新服务理念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每一名受众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另外新媒体还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特点。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说:“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面对与传统媒体差异如此之大的这些新兴媒体,媒体人必须转变服务理念。

在新媒体领域,气象部门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像是电视,由于受播出时次的限制,一天可能只播出几次天气预报,而报纸,更是只能一天一次,一般都是早间节目预报当天的天气,晚间节目预报次日的天气,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自然不会高,而且形式上也不可能呈现多样性。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天气预报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需要的信息,因此气象部门就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比如说临近的某个时间、指定的某个地点的天气预报预警,以及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气象资讯,以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需求,比如人们可能更愿意接受可视化的气象信息,我们甚至可以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得到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1.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壮大,对于气象影视来说,并不是要抛弃一直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媒体,而是应该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通过媒体融合,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共同助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大众”。

在融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公交、地铁、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以及时下流行的抖音等平台和气象部门官方自有的网站、App、短信、户外显示屏等渠道,发布视频、语音、图文等形式多样的气象资讯,也可以结合网络直播,尽可能地使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2  扩大服务覆盖面

人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气象,从多年来电视气象节目的收视率和近年来气象网络直播的点击量等数据来看,公众对气象资讯的关注程度很高,如宁波气象2017年“泰利”台风融媒体直播的网络点击量超700万、2018年“安比”台风直播网络点击量超2 000万。

气象资讯的传播,除了通过气象部门原有的自媒体渠道外,还可以与其他各新旧媒体合作,建立更大更强的融媒体平台,共同传播,扩大覆盖面,实现多方共赢。对于气象部门来说,能够提升知名度、推广服务品牌,让更多的公众一起来关注气象、了解气象,让气象为更多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从而起到“防灾减灾、服务大众”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扩大服务覆盖面,以开展活动增加关注度为例,宁波气象融媒体中心近两年结合热点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在2018年“3·23”世界气象日来临之前,策划了全方位立体的大型线上线下活动:1)评选气象达人;2)联合多部门开展现场科普,有气象主播互动、气象仪器展览、气象猜谜等,现场还设置了气象达人的颁奖典礼,以及活动的网络现场直播;3)联合横向部门,结合世界气象日主题,开展画作大赛,面向全市征稿;4)在融媒体平台开展系列活动宣传和世界气象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成效显著,单单宁波气象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就从原来的不到20万上升到了50多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宁波气象,也就意味着宁波气象的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防灾减灾信息和应急避险知识的传播范围也就越广。

3  发挥服务权威性

在原来的传统媒体时代,所有媒体都是官方的,因此在媒体上播出(或刊登)的气象信息一般都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具有权威性。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不仅人人都变成了传播者,而且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对于所传播的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变得很难把控。各种网页、App、公众号,甚至朋友圈,气象信息随处可见。然而,随处可见的气象信息里包含了很多虚假的、不实的内容,真正出自气象部门官方发布的信息可能只占了少数。甚至有不少官方的公眾号也变成了标题党,为博眼球夸大事实或者断章取义,近几年类似“雨雨雨雨雨雨雨!接下来的日子没法过!6月只晴6天!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新闻标题经常可见,而且同一篇文章换一个地名照样传播,引起了很多的谣传和恐慌。受众不都是气象专家,多数人往往无法判断这类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当过后验证了该消息不准确的时候,又会认为是气象部门预报不准确,从而导致气象部门的公信力降低。此时气象融媒体中心应当充分发挥其气象部门官方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融媒体平台在各渠道辟谣,同时引导公众通过官方途径获取正确的权威的气象信息。

4  增强服务影响力

提高气象部门官方媒体服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增强品牌影响力。对于宁波气象融媒体中心而言,我们要让公众自觉地看气象信息找“宁波气象”,甚至发展到爱上“宁波气象”,让看“宁波气象”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

4.1  气象服务需要心系大众

打造高质量的气象服务品牌,最重要的还是要心系大众,想公众所想,用心做好每一次的服务,为公众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品牌影响力。2018年8月上旬,宁波最高气温连续几天一直维持在35℃~36℃,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高温报告,就有一位铁粉留言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发高温橙色预警呢?就一直发高温报告,其他市区都发了,我真的很怀疑”。事实上高温橙色预警需满足的条件是“在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8℃以上,或者最高气温已经升至38℃以上并将持续,可能或已对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较严重影响”,当时并未达到这个条件。这就说明我们的服务还不够到位,尽管我们专门制作了预警信号系列科普片放在官网上,但服务渠道单一、服务形式单一,导致公众无法及时获取到他们关心的高温预警信号相关知识。以往电视气象节目受到时长限制,每期节目能给的信息不多,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应该及时主动地在微信、微博,甚至抖音等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科普,来介绍高温预警信号,除此之外也可以统计常年与高温相关的数据做成图表供公众了解,寻找避暑纳凉的地点供公众参考,等等。

4.2  气象服务需要更接地气

早年的天气预报较多的体现了专业性、权威性,很大气,但总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如今的天气预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再不是单一的天气预报,无论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还是服务渠道上都变得非常丰富及人性化。

宁波气象的编辑在“安比”台风生成后,写了一篇《“安比”诞生记》,“……它不停的吸收季风槽中的水汽,逐渐强大自己……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安比,很好听也很洋气。安比成长的海水环境并不好,它长得很慢,也有点弱,甚至都没有力气睁开台风眼,不过没关系,它尽可能让自己长大一点儿胖一点儿,什么也挡不住一颗想去寻找诗和远方的心。刚开始,安比想往北走,去看看更深邃的大海,可今天开始有更强大的引导气流带着它转向西北,这是向浙江北部沿海走的路,那里很美,它很喜欢……”枯燥的气象专业知识被写活了,受到大量粉丝的好评。

如今宁波气象双微粉丝数超百万,有一群固定的网友经常与小编展开互动,他们的关系已经从媒体和受众变成了朋友。

5  结束语

打造气象服务品牌,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尽到气象部门的职责、让气象更好地服务于百姓服务于社会。融媒体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来打响自己的品牌,可以通过各新旧媒体平台的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活动的形式来推广,但我们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的品牌打造,必须要在受公众欢迎的基础上,提供最贴心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宁超.融媒体时代气象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电视指南,2017(21):117-119.

[2]张苏秋,顾江.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特征、动力与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

50-54.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品牌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浅析气象服务需进一步融入农业生产必要性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