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保险公司经营困境及策略探究
2019-07-23韩胜男
郭 楠,韩胜男
(1.长春财经学院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3.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
一、供给侧改革相关概述
供给侧改革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们常简称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供给侧、结构性与改革的结合。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其表现就是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经济滞缓的现象。这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供需关系问题,即产能过剩,供需关系结构失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二是结构性问题,如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存在问题。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1]因而为适应这种变化,便出现供给侧改革的解决方法。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供给侧则包含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等多要素。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在对需求侧各因素管理的基础上,着力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既要注重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作用,又要尽量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得以满足,也使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趋向平稳上升。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再度提出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视和落实,除了调整经济结构、供给端与需求端相匹配外,还要对供给体系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提升整体经济质量。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供给侧改革作为从2015—2017年持续被关注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经济市场的运行方向。供给侧改革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在传统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握发展的新特征,从量上的改变转移至质的改变——即从数量上的改革转移至结构性的变革,这不仅是对宏观经济大环境的政策要求,同时也为微观主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保险作为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经济上的发展与政策导向方面是趋于一致的。从传统眼光看,大型保险公司作为保险市场上分散风险的中坚力量更得以信赖,但中小保险公司作为现代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也能够显著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与大型保险公司一道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而,在面对国家提出新的经济应对方式时,中小保险公司更应该抓住时机、加速转型,一面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一面抓住新方向下的机遇。
(一)中小保险公司概述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基于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各行业的划型标准进行的规定,中小企业是以企业内员工人数和营业收入作为划型标准。
中小保险公司则是在商业保险公司范畴中出现、相对于大型保险公司的一种大众化称呼,其没有准确且严格的定义。非专业人员对此称呼只有粗浅、简单的理解,认为是相对于大型、有名气的保险公司而言不易受青睐和信任;而专业人员会从保险原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等数据客观看待中小保险公司概念中的“中”与“小”。虽然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其定义可类比于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定义,但仍要结合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判断其划分标准。因而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划分规模大小的依据就以保险市场上该企业的原保费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即该公司原保费收入对于保险市场上总体保费收入占比为标准。通常将市场占有率在8%及以上的保险公司定义为大型保险公司,其余为中小保险公司。但这种单一的划分标准也不够全面,因而本文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考量,从而综合判断哪些保险公司属于中小保险公司。下表1、表2分别为2018年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市场占有率、注册资本排名(因数量过多,仅以10个为例子)。其中市场占有率=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总收入×100%。其中,根据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8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总收入为11 755.69亿元,同比增长11.52%,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总收入为26 260.87亿元,同比增长0.85%。
表1中按照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一、二、三位。但综合注册资本排名,排名第五、第九、第十位的三家财险公司也算中型保险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公司。
表1 2018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市场占有率、注册资本排名 单位:亿元
表2 2018年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市场占有率、注册资本排名 单位:亿元
表2中按照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一、第二、第三位。但综合注册资本排名,排名第四、第九、第十位的三家寿险公司也算中型保险公司中规模较大的公司。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从前述表1和表2显示的数据来看,即便保险市场上有多样性的保险公司作为选择,但通过市场占有率看,消费者的选择仍然较为集中、单一,如财险知名前三家财险公司市场占有率加总之和超过市场的60%份额,前十家公司的总体占比约占市场的80%,该格局已多年不变;寿险知名前三家寿险公司市场占有率加总之和超过市场总和的40%。[2]近几年来,我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普遍具有外向型特征,而外需减少势必面临产能过剩的不良状况。保险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与服务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传统的消费意识指引他们消费需求的方向,从而导致中小保险公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仅市场占有率不够大,还造成亏损倒闭等情况发生。中小保险公司经营的困境具体如下:
1.资金有限、发展时间短
中小型保险公司的一大判断标准,同样也作为其特点的就是保费收入低、注册资本低、固定消费者数量低。面对大型保险公司在市场中屹立不倒的地位、较强的综合竞争力、较长时间的业务开拓及展业形式摸索、更有规划性的发展前景及良性循环的局势,中小保险公司与之相比,没有品牌优势、发展时间短、积累客户资源少,尤其在如今供给侧改革要求在供给体系上面向群体、产品质量要求苛刻的背景下,短时间内望尘莫及,在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亏损较大、投资有限
在2018年的寿险公司经营中,中小保险公司中有超一半数量的亏损。这些公司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公司,这种模式下的保险公司需要注重投资端收益性强的项目从而获得保费的快速增长,这样的产品多集中于万能险等保险理财产品,虽然只要投资端做好选择就能保证不亏损甚至高收益,但是供给侧改革下监管部门的严控把关、供给端产品的严格规范,使得这类公司会面临较大亏损的可能;第二类是中小保险公司中处于低端的公司,目光通常不放在投资上,只是选好市场战略定位常规化发展,因而虽然受市场局势影响,有时也存在对市场需求不敏感的情况导致发展状态不够稳定,全面把握性不足,但亏损的金额相对较低。
3.经营策略不完善、竞争盲目
中小保险公司的成立与经营相对于大型保险公司而言,时间短且目的性明确单一。对很多成立初期的保险公司而言,其目标都是短期的利益获取,尽快回本或是迅速抢占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想要短期获取利益的保险公司更倾向于销售短期收益较高的保险产品,较少考虑长远利益;而想要迅速抢占市场的保险公司,更多地着眼于当下热潮,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吸引眼球的“特立独行”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是吸引消费的噱头,未能真正起到保险保障作用,成为了“见光死”,经不起推敲。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方面只追求量的变化,不追求质的作用,从而造成我国现在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完整。不管哪一种经营手段和生存方法都是不长久、盲目的,经营策略不具有针对性、不够明晰。
4.创新性不足、市场差异化不显著
中小保险公司因自身发展历史和条件的不足,一旦进入市场很难找准定位,为了快速地进入角色,通常会效仿大型保险公司的热销险种进行盲目的复制,这就会导致保险市场同质化情形的严重性,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供给的保险产品数量很多,但实际可供消费者挑选的很少。还有很多中小公司由于地域所限,开展的业务较为传统,更加缺乏创新性,在开拓新领域保险市场的时候暴露了中小保险公司的短板,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保险公司经营策略探究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期望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能够积极转变供给结构,做到有限供给、保质供给、根据需求供给。由于供给侧改革要立足于中长期的发展,对一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而言,这可能与其自身的短期发展目标有所背离,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利益的获取应该持久而稳定,这样才能营造出健康良好的保险市场。对中小保险公司本身而言,探寻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面临改革的大局势下深入探究经营策略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制定合理化、全面化的战略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一方面经济行业在建国后发展阶段曲折,另一方面发展方式上倾向于激进性。尤其是保险行业的考核指标方面较为单一,对市场占有率的在意程度过高,使得中小保险公司盲目追求过高的保费收入、过快寻求利益的取得,这不仅使得战略制定上过于激进,同时从宏观上看,影响了我国整体的经济运行。因此,借助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应该合理制定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策略,立足于其在保险市场中的实际地位,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都不盲目跟风。既然不具备成本领先优势,就不盲目参与价格战。另外,在进行战略规划时要着眼于供给经济周期,在形成、扩张、成熟和老化阶段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经营目标上不提出激进的短期成绩,而是着眼于研发有自己特点的产品或业务,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平稳增长的可持续性。[3]
(二)完善产品设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的不断下降,总供给不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保险市场上也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差异化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盲目效仿国外的“标”而非学习“本”,进而导致保险市场良莠不齐,展业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忽略其发展的长远性利益,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占有率,重销售轻服务,从而导致其在整个市场中的地位愈来愈低直至破产倒闭。因而要调整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重心,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在特定区域内专注目标客户的需求。对于产品而言,要注重细分领域、细分客户、细分需求,推出简单化、功能较为单一的产品,做好细节。依照客户需求提供真正起到保障作用的产品,以工匠精神开发产品;对服务而言,将公司的前、中、后台联合起来共同发力,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金融服务行业的服务体验,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障感受。从而真正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竞争力并为客户所称赞和信赖。[4]
(三)运用科技提高企业供给和运营效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金融领域更是深得其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也为中小保险公司打开了产品创新、运营处理的大门。中小保险公司相对于大型保险公司而言的一大劣势在于组织规模的局限性,但借助科技的力量完全可以实现更高的人均产能,不必劳心劳神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成本进行团队的组建和维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尤其是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更是具有便利性地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来弥补自身规模方面的劣势,[5]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提升平台的流量和变现能力,最终获取利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