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素不同配比对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2019-07-23相会明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烯醇食心虫防治效果

相会明,武 浩,潘 婷,马瑞燕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山西文水032100)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简称“梨小”,又名东方果蛀蛾、桃折梢虫,是一种重要的蛀果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桃梨产区[1]。近年来,在我国的桃梨产区梨小食心虫的为害日益严重,已经上升为首要害虫[2]。在山西省晋中地区的桃园中,全年不采取任何防治手段情况下,7月上旬的虫果率可达12%~32%,晚熟桃可达75%以上[3]。目前针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问题加剧、果品农药残留增高等问题[4-5]。

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环保、高效、不伤害天敌等特点,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7]。自20世纪60年代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被鉴定与合成以来,梨小性信息素在国内外的应用迅速展开[8-10]。采用性信息素进行防治梨小食心虫最有效的手段是迷向法防治。迷向法指利用性信息素来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又称“交配干扰法”,由美国学者BEROZA提出。其基本原理为:让空间内充满性信息素,导致雄虫无法完成对雌蛾的定位飞行,雌雄交配概率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迅速降低[11-12]。国内外针对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梨小性信息素的迷向缓释技术方面,包括迷向丝技术、微胶囊技术及滴蜡技术[13-1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由3种组分构成,目前在梨小迷向剂的研究中,关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3种组分的不同配比对于迷向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16-18]。

笔者采用迷向技术,考察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3种组分在不同比例下的迷向效果,旨在为果园梨小食心虫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梨小食心虫诱芯及白色三角型诱捕器由北京格瑞碧源公司提供;试剂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含有5%反-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Ⅰ)和顺-8-十二碳烯醇(Ⅱ)由山西农业大学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十二醇(化学纯,Ⅲ)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化学纯)由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制作迷向剂壁材为市售聚氯乙烯软管(内径1 mm,外径1.5 mm)。蠕动泵型号为BT-100,沪西仪器制造。

1.2 迷向剂加工

称取一定量的Ⅰ、Ⅱ、Ⅲ,按照表1中的比例进行混合,配制4种迷向液,在迷向液中添加BHT,BHT占总迷向液质量的1%。使用蠕动泵将配制好的迷向液泵入聚氯乙烯软管中,每隔20 cm使用钳式封口机封口并裁剪。裁剪完的迷向丝放入冰箱中-18℃保存。

表1 梨小迷向剂3种信息素组分的质量比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7年5月1日开始,在太谷县井神村桃园进行。桃园总面积约16 hm2,树龄10 a。试验设置4个配比的迷向丝处理,对照果园为不设置迷向丝,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0.2 hm2。在迷向处理区内,迷向丝悬挂于距地面1.5 m的枝条上,迷向丝按照设置900根/hm2均匀悬挂。在每个处理区和对照区设置3个诱捕器,进行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监测,每个诱捕器间隔不低于20 m,诱捕器悬挂于背阴面桃树树枝且距离地面1.5 m,三角形诱捕器中心固定梨小食心虫诱芯,诱芯每个月更换1次。

1.4 防效调查

1.4.1 迷向率调查 从迷向丝悬挂开始,每隔7 d统计一次每个三角形诱捕器中的诱蛾量,检查后更换黏虫板,计算迷向率。

1.4.2 蛀果率调查 在果实成熟期(7月28日),每个处理随机选择5棵桃树,每个桃树分东、南、西、北、中5个方向各选10个果实,每个处理区选择250个果实调查蛀果数,计算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比例梨小性信息素的迷向效果

从图1可以看出,T1,T4处理的诱捕器诱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特别是诱蛾高峰日(6月5日,7月2日),对照区诱蛾量远远高于T1,T4处理。T2,T3处理诱捕器诱蛾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下降。在迷向处理69 d后,T1,T4处理累计平均迷向率分别高达91.02%,92.27%,2个处理区间迷向率差异不显著;而T2,T3处理迷向效果较差,迷向率分别仅为22.73%,12.35%,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2)。

表2 不同比例梨小性信息素处理的迷向效果

2.2 不同比例梨小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与对照的蛀果率相比,T1、T4处理的蛀果率显著下降。其中,T1处理平均蛀果率为4.28%,T4处理平均蛀果率为3.44%,而对照为22.41%。T2、T3处理的蛀果率与对照蛀果率相比差异不显著。T4处理的防效最高,达到84.64%,T1处理的防效为80.90%,2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T2处理的防效为11.51%,T3处理的防效为3.75%,2个处理间防效差异显著。

表3 不同比例梨小性信息素处理对梨小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通过对梨小性信息素不同比例迷向剂的处理区诱蛾量和虫果数量调查后,发现处理T1、T4的迷向率均在90%以上,防治效果在80%以上;处理T2、T3的迷向率仅为22.73%和12.35%,防治效果仅为11.51%,3.75%。说明在梨小食心虫迷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其他组分单独使用迷向效果不显著。

本试验结果可以为蛾类迷向机制中的非竞争机制提供理论证据。REINKE等[19]通过在田间设置不同释放速率的迷向产品研究发现,低释放速率的迷向产品迷向机制为竞争机制,而高释放速率的迷向产品迷向机制为非竞争机制。CHARLTON等[20]在含有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低释放速率性诱剂中添加10%的顺-8-十二碳烯醇,可以显著提高迷向率。此试验结果符合低释放速率的竞争理论。本试验所用迷向剂为高释放速率结构,与单独使用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相比,在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中添加低剂量的梨小性信息素非主要成分顺-8-十二碳烯醇和十二醇并没有显著提高迷向率。因此,本试验结果验证高释放速率的梨小食心虫迷向机制为非竞争机制。

本试验发现,在梨小高释放速率的迷向剂中,仅包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就可以起到较好的迷向作用和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发高释放速率梨小迷向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烯醇食心虫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气相色谱法分析甾烯醇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无公害防治
两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同期分娩的研究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