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习作评改

2019-07-22温过房

江西教育C 2019年6期
关键词:玩转习作笔者

温过房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曹雪芹十易其稿才写成《红楼夢》这一千古名作;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倡作文教学“多改重于多写”“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惜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评改方法单一陈旧,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使得评改流于形式,个别教师甚至只重习作指导而忽视评改。面对这种种令人揪心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该怎样来有效地进行习作评改呢?

一、制定评改“铁律”

绝大部分教师将习作收起之后,都要在几天甚至几周后才能批改完。而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在刚完成作文后对评改结果的关注度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度渐渐衰减。等到几天甚至几周后再来讲评习作时,学生已经不太关注评价的结果了,评改作用和讲评效果也就比较差。因此,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二年,笔者就把“两天内改出学生习作”作为自定的“铁律”之一,而实践表明,学生对于及时评改的习作印象最深。

二、运用双重标准

在评价学生习作时,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采用双重标准。也就是说,对质量差不多的文章,如果是差生写的,可以大加肯定,给出较高的评价;但如果是优生写的,就可以提出更多意见。如果我们始终用同一标准搞“一刀切”,就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继续更好地前进。

当然这种方法一定要灵活运用,否则优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伤害,甚至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对差生一律打高分,也会使其自以为是,不思进取。

三、共开“习作诊所”

传统的习作评改往往是教师“一言堂”,评价主体和形式极为单一,效率低下。有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师生共开一个“习作诊所”。

(一)达成“共诊”意识

每当新接手一个班级开张“习作诊所”时,笔者都要跟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生病,病了不及时看医生容易病情加重。我们的习作也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这是正常的现象。习作有了毛病一点也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大家的‘会诊下对症下药,彻底根治……”

每每此时,笔者总能发现不少学生微笑着频频点头,可见“共诊”意识正在慢慢形成。

(二)选好“习作医生”

“我要和你们共开一个‘习作诊所。现在我是诊所的所长,你们都是这里的实习医生。谁诊断得最准确,开的‘药方最有效,谁就能拿到这个诊所的‘医生资格证,在这里和老师一起给同学们的习作‘把脉开方。”笔者经常把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文章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想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改最恰当,该作文中的“病”是不是自己也经常会犯。话一说完,同学们早已急不可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争着拿到诊所里第一张“医生资格证”。

如此循环往复几次,我们就能选出10名左右“医术精湛”的“习作医生”。

(三)认真组织实施

选好了“习作医生”,“习作诊所”就能正式开张了。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浅层的修改——同桌间互评互改。浅层修改之后,安排“习作医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全班学生的习作进行“会诊”,提出修改意见。“会诊”后再将习作返回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习作医生”的意见进行二度修改。

接下来,就是“所长”(笔者)把关了。笔者根据学生的原稿和修改态度和质量给定一个综合的等级。这一环节,笔者对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着重从选材是否新颖、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个性化等方面来评定;对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习作中的亮点,如语句通顺、紧扣生活、学以致用等。在这之后,笔者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适当修改,最后写简短的后记来总结得失。

师生共开“习作诊所”,把枯燥无味的单一评改变成了新鲜有趣又极富挑战性的多层次活动。经过实践,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争当“习作医生”,再也没了传统习作评改的尴尬和无心伤害,有的只是同伴的平等互助、教师的专业引领和一份份难得的习作之乐。

四、巧施多层奖励

当前的习作教学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学生即使写得很出色也无非就是得个“你真棒”之类的毫无新意的鼓励语。笔者从看央视《星光大道》等娱乐节目中获得启示——在习作教学中巧妙设置多层奖励。

每次习作之后,笔者根据“习作医生”以及老师授予的奖章数评出周冠军、亚军、季军,同时评出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运用奖、最佳事例奖……然后评选出月冠军。综合学期表现,评出最佳导师奖、最佳进步奖、最佳个性奖、最具潜力奖、最佳人气奖……然后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让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并宣读自己最满意的代表作品。

这样的做法把枯燥的习作当成了好玩的娱乐,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作文能力提高和个性张扬两不误。慢慢地,学生也就进入了“自愿习作,自能习作,自主习作”的境界。□责任编辑:万永勇

猜你喜欢

玩转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和学生一起“玩转”英语课堂
创意经济视野下宝马MINI“玩转”创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