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技巧
2019-07-22曾福英
曾福英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要想唱出好听的声音,不仅仅是凭一副漂亮的嗓子,而且还必须牢牢掌握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歌唱技巧,就是歌唱的位置和气息。高中生大部分都处于刚刚完成变声期不久的阶段,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一方面保护好刚刚成型的嗓子,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打开喉咙
具体分三个方面:怎么打开?打开到什么程度?怎么运用和保持这个打开状态?打开喉咙的方法因人而异,人的习惯不一样,打开方法也会不一样。具体的打开方法有:
1.张嘴吸气的感觉。唱时感觉是吸着唱,直到歌曲最后一个音,唱完还是吸着的感觉。
2.半打哈欠的感觉。唱时始终感觉想打哈欠又没打出来的那种酝酿中的感觉。
3.哭的感觉。用悲伤、抽泣的感觉去唱每一个音。
4.打喷嚏的感觉。在将要打喷嚏时,什么器官都打开了,再去演唱,喉咙就必然打开,这跟上面第二条半打哈欠的感觉是相似的。
5.抽风的感觉。或者说冷天洗澡时冷得发抖的那种感觉。
上面这些方法,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定,哪种容易掌握就用哪种。不过通过这么些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大部分人应该更喜欢用第二种,即半打哈欠的感觉,因为这个方法不会受个人的性格和情绪影响。
不过这里的打开一定是要自然放松地打开,而不是僵硬地用力去张开。下腭随着上腭的张开自然地往下放,不要故意往下压喉,一定要放松,不要包着。要配上深、松的气息,声音打在硬口盖上(硬口盖指口腔的上半部分),用上横膈膜的力量往上一顶,集中而通畅的声音就出来了。这个部分我一般都是用元音u(屋)字母,配上下行音阶17654321来练习的,用打哈欠的感觉,用足够的气息保持唱完一整句。通过反反复复的不断练习,学生对这种打开的状态就会慢慢习惯并掌握。有时我还会配上朗诵和说唱来练习这种打开的状态。比如:当我们说u时,喉结已经下降打开了,特别是男学生,因为有比较明显的喉结突出,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喉结,同时打开喉咙唱歌,如果喉结上下浮动,说明打开得不对,位置不够稳定,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随时发现喉咙是否打开。还有就是打开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不是说打开得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每一个字头的发音情况而定,字头咬得清楚、肯定,字腹唱得圆润、饱满,字尾收得干净、标准,口盖控制在自己咬字清楚的范围之内。但u不要唱成o,发u音有助于体会发音比较深的位置,u音就是声乐最常见的通道。
二、共鸣
共鸣在专业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时用气息扩大鼻咽腔就获得了共鸣。共鸣就是面罩,面罩就是带有气息的喉咙打开状态,也就是位置。共鸣又分为三种:
1.口腔共鸣。口腔自然地上下打开,面带微笑,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一般我们平时说话用的都是口腔共鸣,音域不是很宽,但独具个人特色。口腔共鸣虽然比较有限,但是效果比较明亮,靠前又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所以,口腔共鸣是基础。
2.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下腭和舌根再放下一些,找到半打哈欠的感觉,唱出每一个音,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浑厚,声音的穿透力也强,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音域范围可达小字组F到小字三组C音这么宽广。
3.胸腔共鸣。咽喉作半打哈欠状态,上胸稍有下垂的感觉,后背有往外擴张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宽厚、结实、饱满。在歌唱时,三个共鸣腔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混合共鸣,也就是混声。
很多初学者怕唱高音,其实唱高音的位置也是一样的,主要是用后鼻咽腔,偏向于头腔共鸣。比起唱中低声区要哈欠打得更大一点,头腔共鸣用得更多一点,也就是说位置尽量往后靠一点。一般到了钢琴的小字二组F音,如果不用上头腔共鸣是不可能上得去的。
笔者一般给初学者用练“M”的办法来找位置,做好“M”英文发音的感觉,位置不动,用“绿”和“落”两个字来回唱,用531531三个音符来回练习。首先是气深、气松,喉咙松着打开,用吸着唱的感觉或半打哈欠的感觉,把三个腔体结合起来,形成混声,一叹气,一放松,横膈膜往上一顶,轻松、漂亮的高音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所以,越唱高音,气息和位置越要松弛,松弛是歌唱的灵魂。
总而言之,歌唱的位置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找?就是用半打哈欠感觉的状态,要有深而松的气息支持,在呼吸上歌唱(也就是吸着唱),灵活运用口腔、头腔、胸腔三个共鸣腔体的连接,加上正确的横膈膜力量。要找到正确的歌唱位置,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练习的过程,练习当中要做到多琢磨、多模仿,多听、多看、多练。有了好的位置和气息,再加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才能更加正确、更加完美地去诠释每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容,用音乐来传递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