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摄命»用字现象研究

2019-07-22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
关键词:用字异形字形

赵 佳

«摄命»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的一篇,共有32支简,除了第3、25、29简略有残缺,其他基本完整,篇幅较长,全篇主体部分为周天子册命“摄”的命辞,属于“书”类文献。①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109页。«摄命»文辞古奥,文句与«尚书»“诰”“命”类文献、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相似,用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情况下,训诰类文献为强调告诫效果,常有反复使用同一词句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摄命»的用字中主要体现在“同词异形”上。

关于“同词异形”现象,战国文字中十分常见,不同材料、不同地域的文字均会有所差异,曾有学者专门讨论相关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②相关论著有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7年版;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版等。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篇幅较长的篇章日益丰富,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转向了某单篇文献的“同词异形”现象研究,其中包括清华简«系年»«越公其事»、上博简«周易»等。陈美兰先生将«系年»中不同字形表示同一字义的现象命名为“同词异字”,按词义分为专有名词类、一般类词汇类两种,分别引«系年»释文举例并详细分析。①陈美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用字现象考察——以同词异字为例»,«第二十五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2014年,第393~424页。李松儒先生将«系年»«越公其事»中不同字形表示同一字义的现象命名为“一词多形”,按文字写法差别和用字方法分类,举例分析。并将“一词多形”在各章的分布制成点状分布表,更加清晰明了。②李松儒:«试析‹系年›中的一词多形现象»,«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455~486页;李松儒:«清华柒‹越公其事›中的一词多形现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七辑),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73~96页。张喆先生按字形异体、假借、讹误三类分析上博简«周易»的同词异字现象,同时指出同词异字是竹书本与今本«周易»用字差异的主要原因。③张喆:«战国楚竹书‹周易›同词异字例释»,«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第3期。三位学者对“同词异形”的分类,分别依据词义词性、写法差别和用字方法,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对“同词异形”现象的考察,在充分吸取前辈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摄命»的个体特征,提出在研究过程中的两处不同:其一,«摄命»与«周易»不同,并无今本可资对照,不过«摄命»的字形及文句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相似,可以参照金文资料。其二,«系年»和«越公其事»是已刊清华简中篇幅最长的两篇,分章较多,每章内容相联系但又各自独立,«摄命»与之相比则不同,前31支简均是周王对伯摄的册命,第32简记述册命仪式的,通篇为一个整体,为我们依据单一整体文献来研究楚简用字现象提供了可能。

一、“同词异形”现象

(一)增减饰笔

“饰笔,又称装饰笔画、羡划、赘笔,是指文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于对形体进行美化或装饰的角度添加的与字音字义都无关的笔画,是文字的羡余部分。”①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摄命»中字形增减饰笔的情况较多,比如“、恤、、不、啻、鲜、否、克”八例均以一横画为饰笔,横画对字音字义并无影响,为羡笔。此外还有增加点画、撇画为饰笔的情况,如“、辟、弗、我”,详见下文各例。

2.恤

4.不

简15:女(汝)则亦隹(唯)肇不(丕)子不学,不啻女(汝)

简19:乃智(知)隹(唯)子不隹(唯)之颂(庸)

简20:女(汝)不乃是

简 20-21: 女(汝)亦母(毋)敢鬼(畏)甬(用)不审不允

简22:不明于民

简 8-9: 惠不惠

简15:女(汝)则亦隹(唯)肇不(丕)子不学,不啻女(汝)

简25:穆﹦(穆穆)不(丕)显

5.啻

6.鲜

7.否

8.克

10.辟

简 19-20: 甬(用)辟余才(在)立(位)

11.弗

12.我

简7-8:亦斯钦我御事

简8:我非易

简28:隹(唯)我鲜

已刊清华简中,“弗”“我”二字出现频率较高,但在同一篇中字形基本一致①详参李学勤主编,沈建华、贾连翔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壹-叁)»,中西书局2014年版,第299~300、307~308页;李学勤主编,沈建华、贾连翔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肆-陆)»,中西书局2017年版,第259~260、266页;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西书局2017年版,第210、211页;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231、232页。,唯有«摄命»中的“弗”“我”二字因增减饰笔而出现两种以上不同字形。

(二)增删构件

«摄命»篇中通过增删构件导致“同词异形”现象的共有三例,其中“德”字增减“辵”旁,“御”字增减“彳”旁,“宏”字减少“心”旁的同时在“又”下所从增一横笔。

简23:乃隹(唯)悳(德)亯

简24:女(汝)亦引母(毋)好﹦(好好)、宏﹦(宏宏)、(刽)悳(德)

已刊清华简中从“辵”的“德”字仅出现于«摄命»篇,而楚系青铜器铭文中有写作从“辵”的“德”字。如:王孙遗者钟(«集成»261)的“”、 王子午鼎(«集成»2811)的“”、 王孙诰钟的“”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143页。等。

2.御—卸、御

简7-8:亦斯钦我御事

楚文字中“御”通常写作“御”,“卸”为“御”的省形,这种写法还见于盛君萦簠(«集成»4494)中的“”。

(三)局部构件变形

«摄命»篇中通过修改部分构件导致“同词异形”现象的较多,共有十二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攵”的变形,有三例,“协”“敬”和“敢”。还有一类是改变局部构件,有四例。最后一类是相较细微的局部构件变形,我们认为这种变形可能有笔误的原因,共有四例,“朋”“逆”“()”和“”。

已刊清华简中的“敬”字或从“攵”旁,或从“戈”旁,但未见从“殳”旁之“敬”字。“攵”旁写作“殳”旁的字还见于上博简。如:«上博六•用曰»简18的“(政)”。

3.敢

简13:女(汝)母(毋)敢有退于之

简 20-21: 女(汝)亦母(毋)敢鬼(畏)甬(用)不审不允。

5.寅

«摄命»中读为“寅”的字有两种写法:

6.知

8.朋

简25:民[朋]□兴从显女(汝)①该例字形残为“”,整理者据残画及下文认为是“朋”字。(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119、210页。)

9.逆

«摄命»中的

简3、 简5、 简15、 简17、 简21、 简23、 简24、 简28、简30:王曰:(摄)

(四)改易构件位置

在古文字里,偏旁位置不固定的现象很突出。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73页。«摄命»中因改易偏旁构件导致“同词异形”现象仅有两例。一例是“”中的“帛”和“”左右位置不同,一例是“四”中两撇的位置是否出框。

2.四

(五)假借

«摄命»中因假借导致“同词异形”现象有三例,这一情况的“同词异形”一般为假借字,故而字形存在根本上的差异。①关于“假借”导致“同词异形”现象的情况,部分字的释读学界还有诸多不同观点,比如:“”字,石小力先生指出右部所从与“夜”不类,宜存疑。“”字,萧旭先生读为“陷”。程浩先生读为“咸”。对于“假借”所引目前尚未确定之字,我们暂从整理者说。可参见石小力:«清华简‹摄命›与西周金文合证»,«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20页;萧旭:«清华简(八)‹摄命›校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2018 年 12 月 7 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54,2019年8月5日;程浩:«‹摄命›首节刍议»,«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85~86页。

1.威—威、鬼

“威”字不见于清华简其他篇章,见于上博简,如«上博一•缁衣»简16和简23的“”。“威”字常见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①详见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6页。,如弔向父禹簋(«集成»4242)中的“”、王孙诰钟的“”等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二、用字现象分析

«摄命»通篇以楚文字抄写,文字量大且重复率高。通过“同词异形”现象的举例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了«摄命»的用字现象。为更加直观地了解«摄命»用字现象的特点,我们从用字现象在各简的分布频次、“同词异形”的单字频次、用字现象的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用字现象分布频次

首先,对“同词异形”现象在各简出现的频次列表并做分析(见表一)。

表一 同词异形现象分布频次表

在“同词异形”现举例中,我们分别列举了12例增减饰笔,3例增删构件,11例局部构件变形,2例改易构件位置和3例假借。单从上述数据来看,增减饰笔和局部构件变形所占比重较大,然而每例对应的具体数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筛选出“同词异形”频次表中所显示的高频简,将单句出现两次以上“同词异形”现象的简文进行例举。

同一句中出现两次“同词异形”现象的有:

简2:甚余我邦之若否

简2:余一人无昼夕难(勤)恤

简19:乃智(知)隹(唯)子不隹(唯)之颂(庸)

简21:女(汝)亦母(毋)敢鬼(畏)甬(用)不审不允。

简24:女(汝)亦引母(毋)好﹦(好好)、宏﹦(宏宏)、(刽)悳(德)

同一句中出现三次“同词异形”现象的有:

简6:不啻女(汝)鬼(威)

其中简2、 简6、 简10、 简17、 简18、 简20、 简26、 简28“同词异形”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简2中有3例增减饰笔、1例增删构件、1例局部构件变形和1例假借;简6中有2例增减饰笔和1例假借;简10中有1例增删构件、1例增减饰笔和2例局部构件变形;简17中有1例增删构件、1例增减饰笔和1例假借;简18中有2例局部构件变形和2例假借;简20中有1例增减饰笔和2例局部构件变形;简26中有1例增减饰笔和2例局部构件变形;简28中有1例增减饰笔和2例局部构件变形。

综合上述数据来看,“同词异形”现象中构件的增删、局部变形和增减饰笔所占比例是很大的,体现了«摄命»在字形书写上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二)“同词异形”的单字频次分析

其次,我们统计了“同词异形”中每个字在«摄命»出现的频次,如表二:

表二 同词异形单字频次表

从表二可以看出,“同词异形”中“不”字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为接受册命的主人公“”,其他频次较高的有“我”“敢”“德”“弗”“敬”。«摄命»主体部分是王对伯摄的训诰,其中既有王对伯摄的教化用语,也有训诫之辞。表三中的“德”“敬”“寅”等字所在句多为王的教化用语,“同词异形”现象频次较高;而“毋敢”“弗”“不”等多引领训诫之辞,这一类同词异形现象相较于教化用语更加多见。可见,王对伯摄的训诰除正面教化的鼓励内容外,更多的是通过训诫之语来警诫伯摄。由此看来,用字现象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从字迹字形上反映出书手书写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简文的内容侧重。

(三)用字现象的影响因素

“同词异形”现象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摄命»书写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摄命»篇的底本较古①整理者认为篇中周王为周孝王,且认同«摄命»即«书序»中的«冏命»的观点,«书序»记载«冏命»为西周穆王时文献;“子居”先生认为篇中王为周平王,«摄命»篇当属春秋时期的作品;目前学界有“穆王说”“孝王说”“宣王说”“共王说”和“平王说”五种观点,也有学者指出由于文献证据不足,不宜轻易推断时王身份。但«摄命»篇成书早于战国时期是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可参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第109页;马楠:«清华简‹摄命›初读»,«文物»2018年第9期,第46~49页;贾连翔:«“摄命”即‹书序›“臩命”“囧命”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49~53页;程浩:«清华简‹摄命›的性质与结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53~57页;陈民镇:«清华简«摄命»性质小议»,«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第47~52页;子居:«清华简八‹摄命›首段解析»,中国先秦史网,2018年12月7日,http://www.xianqin.tk/2018/12/07/679/,2019年8月5日。刘信芳:«清华藏竹书‹摄命›章句(一)»,简帛网,2018年 12月 17日, 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id=3272, 2019年8月5日。吴毅强:«清华简‹摄命›字词补论»,«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41~42页。王志平:«‹摄命›称谓与宗法制度»,«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108页。李世佳:«清华简‹摄命›“伯摄”身份综论»,«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140页。王少林:«册命金文、作册职官与‹摄命›史事的年代问题»,«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175页。赵争:«略议清华简‹摄命›记事年代问题»,«清华简‹摄命›研究高端论坛论文集»,上海大学,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182页。,在书写的过程中,有些字形不免会有“以音比方,假借为之”的情况,底本自身“同词异形”出现的可能性高,书手在抄写时为尊重底本,保留了底本的特征。

第二,战国时期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增减笔画现象时有发生,书手也有可能根据自身书写习惯,不拘小节,偶有增减笔画。

第三,“同词异形”的出现可能主要与书手抄写习惯有关。一方面,以一人之力抄写全篇近千言的长篇文献,恐非一时就能完成,有了时间差,前后出现字形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每个书手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字习惯,从“同词异形”举例分析中已经看出«摄命»书手特点是频繁增减饰笔,尤其是在一些常用字的书写上更加明显。

三、余 论

«摄命»与清华简其他篇章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在常用字的字形写法上变化较多。在“同词异形”现象的举例中,“我”“弗”等古汉语常见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字形,这在清华简其他篇章中是未曾出现过的。考诸郭店简、上博简中的某些篇章,也无此种现象。就“弗”字而言,郭店简和上博简单篇文献中的用字基本是一致的,仅有«郭店•老子甲»简4、简7、简12中的“”形与常见的“”形不同,其他单篇所见“弗”字添加的饰笔基本保持一致的状态,未见有如«摄命»单个“弗”字增减饰笔至三种字形的情况。①关于“弗”字的讨论还可参见郭永秉:«清华简‹系年›抄写时代之估测——兼从文字形体角度看战国楚文字区域性特征形成的复杂过程»,«文史»2016年第3期,第30~31页。

需要注意的是,«摄命»中的“我”有四种添加饰笔的情况,包括“”“”“”和“”,后三种增减饰笔的“我”在已刊清华简中均可找到相同的字形,“”虽仅此一见,但可看出与“”“”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这类字形与郭店简和上博简占绝对优势“”形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发布的清华简中与«摄命»所见“我”形相似的要多于楚简习见的“”形。郭永秉先生曾指出清华简中“我”的写法,在所有战国简帛当中,可以说相当特殊。②郭永秉:«清华简‹系年›抄写时代之估测——兼从文字形体角度看战国楚文字区域性特征形成的复杂过程»,«文史»2016年第3期,第22~23页。

综上可见,«摄命»单篇中增减饰笔导致常用字“同词异形”的情况,虽然在以往所见楚简中也偶有发生,但是从未有同篇中常用字“异形”至三四种的情况。推测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摄命»篇书手抄写时不受约束,随意性较强;二是书手为了体现全篇整体动态美感而使字形富于变化;三是因篇幅过长非一时写成致使前后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清华简中“我”的特殊性,很可能与文字的发展演变有关系。郭永秉先生指出«系年»“”字写法的产生大概与西周金文中类字形中的斧、锯主体的下半部分笔画与戈柲的下撇合并为一笔后有了的类写法的情况相同。②郭永秉:«清华简‹系年›抄写时代之估测——兼从文字形体角度看战国楚文字区域性特征形成的复杂过程»,«文史»2016年第3期,第22~23页。综合上述所引“我”形,可以看出楚简中的“我”字存在多种形体,但也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图一的演变情况。

最后,需要指出“同词异形”中的“异形”有许多在楚简中较为少见,但却能在铜器铭文中找到类似的形体,比如“”“”“逆”“威”字等。这种现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用字异形字形
容易混淆的词语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