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动向与新的视阈

2019-07-21方诗匀

山东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

方诗匀

摘 要:通过对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研究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热点;研究类型以规范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多采用文献研究;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研究地域分布不平衡,北京是研究重镇,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各占一席之地;跨校合作同地吸引力强,同地区的高校合作较多。在以后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视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动向;新的视阈;计量分析

上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此为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逾百年,其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理论涵养上,还是在实践指导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基本国情,结合实践所需,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成果。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启动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自此,马克思主义研究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然而,实践不断向前,社会继续发展,仍然呼唤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火花和理论指引。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与时俱进和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连接,推动理论不断发展,以此来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向前进。本研究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017年文章的计量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动向,并基于此尝试探求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视阈,以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做出一点有益的努力。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与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文献的外部特征,描述、评价和预测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来展开研究。通过对文献信息的计量分析,例如作者、题名、引文等信息,可以定量地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趋势[3]。借助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精准检索,时间设定为2008-2017年。经过数字统计,并剔除会议综述、征稿通知等非研究对象,从知网中检索到的文献总计1699篇,除去缺少相关分析内容的两篇,实际可以进行分析的文献总数为1697篇。在此基础上,利用EXCEL软件对所统计到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主要从文献的作者单位来源、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五个指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量化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支撑,进一步提出相关总结和可能研究取向。

二、基本情况與计量描述

(一)作者单位

从表1可以看出,在作者单位来源情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居榜首,成为作者来源地的翘楚。但从作者单位来源的性质上来看,社科院虽在众数上较多,然而在总的数量上,高校明显多于社科院。从作者单位所属省市情况上来看,北京占据着较大优势,湖北、江苏、上海各有一席之地,广东、福建、吉林紧随其后。仔细斟酌之,可以发现,北京和长三角地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中部地区则以湖北为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地方差距。

(二)跨校合作

在某一研究领域的跨校合作情况,不仅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内学者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术合作,还能够体现出研究领域的开放程度。从表2可以知晓,处于同一地区的学者所进行的跨校合作频次很高,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省或直辖市的合作频率很高。而不在同一个省或直辖市的合作频率则较低,换言之,跨地区的跨校合作频次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由于处在同一个省或直辖市的学者,在进行合作研究时具有更多的便利条件所影响的。

(三)研究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类型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着重从价值的层面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也就是要阐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和什么是应当的。而实证研究则强调事实层面,主张以价值中立甚至是价值去除的态度,来进行问题研究。从表3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规范研究是占绝大多数的,只有极少数的实证研究“在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类型的单一化,同类型研究的存量颇多。但是,这也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研究类型,提供了广阔的进步空间。

(四)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资料的类型、收集资料的途径或方法、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这几条标准,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结构式的调查收集资料和在大量样本基础之上的统计分析。实地研究的特点是采用无结构式的观察和访问收集资料,使用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阐释。实验研究以实验设计为典型特征,一般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资料分析上主要采用统计方法。文献研究是从现存的二手资料入手,对资料内容展开研究,常常用于一些理论性研究中。从表4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文献研究的方法是被普遍采用的。这也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方法上的突破和丰富是这一研究领域所值得发掘的。

(五)研究主题

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主题是反映这一研究领域动向的方向标和温度计,透过研究主题的热度情况,我们能够洞察出这一研究领域中,学者们所关心和关注的议题。从表5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学者们较为关心和关注的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诚然,这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4]。我们现在所坚持和发展的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行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降,我们就着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它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当前,我们仍然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质量。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面广而深,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人民立场的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的思想、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存在着巨大潜力的。

三、基本总结与新的视阈

(一)基本总结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我们就不遗余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近十年(2008-2017)载文的分析,可以窥探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相应特点。第一,在研究主题上,紧紧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时代主旋律,注重从学术理论层面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难题和时代呼唤。同时也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更加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视野对待国外的研究成果。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对其它研究方法的适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实践性突出的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不能仅仅寓于文献研究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来展开研究,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这一宝贵品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在研究类型上,以规范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缺场”。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研究类型过于偏重某一种,不利于研究活力的激发,也会阻碍新的研究可能性的迸发。规范研究注重价值的探讨,而实证研究强调事实先于价值。在研究中,过于偏向某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会使我们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因此,不排斥“应该是什么”,但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突出动态的过程研究[5],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第四,在研究机构性质上,高校是研究的主阵地,也是研究成果的主产区。可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键推动者。在研究地域分布上,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各占一片阵地。由此,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全国版图分布已清晰可见,地区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说明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各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跨校合作上,同地区的合作较多,意即在同一个省或直辖市的高校开展的合作研究频率较高。而跨地区的合作则较少,这或许是值得拓展的一个方向。

(二) 新的视阈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源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与此相对应,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不断细化研究议题,形成了丰富的研究量存。然而一个学科的繁荣发展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座思想宝库,蕴含着太多的“精神食粮”,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去发掘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宝藏,这其中既有抽象层面的传统,也有具体层面的传统。在抽象层面上,是指运用唯物史观,对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当做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并对社会形态的整体及各个方面进行科学、辩证的考察。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中,关于社会对立与统一、冲突与整合的思想,仍然极具启发意义。在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立、冲突和统一、整合是并存的,因此,我们的建设与改革实践也应当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而在具体层面上,则是关于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具体问题与社会事实的社会学研究。继承上述传统,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将视野与目光投向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领域,例如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城镇化、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的研究取向与学科担当。同样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扬,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十分绚丽的文化瑰宝。其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心与身之间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与论述,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深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会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可能视阈,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可能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22.

[2]周春平.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2016——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3):93.

[3]魏志华等.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27-56.

[4]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35-45.

[5]徐勇.实证思维通道下对“祖赋人权”命题的扩展认识——基于方法论的探讨[J].探索与争鸣,2018(9):4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