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坚持创新性原则

2019-07-21陈志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七律性知识郑和

陈志华

一、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开始

我们的教学惯于由老师导入新课,鲜有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局的。这样的教学都是为老师落实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真思考,思考自己的真问题。何为真思考?就是思考那些属于自己的问题或者学习同伴的问题。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局限在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上,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思考的欲望。

根据多元理解原则,一个文本到达读者手中后,被阅读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产生的阅读觉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能有一些问题产生:这些文字说了什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说?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句式甚至标点?为什么我无法读懂这些文字?教师如果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突破口,一定被学生欢迎,因为,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自己的真问题。比如,在学习《郑和远航》一文时,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郑和在远离国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为什么能够事先得到消息”?二是郑和远航总共有七次,可是文章只写了第一次,为什么?三是郑和远航好像不是做生意,因为做生意怎么可能带领这么多的军队呢?这三个问题对于学习课文来说很有价值,对于语文素养提高也有价值。

二、教学过程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学生有了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决定着培养怎样的能力。老师和同学直接讲解,把问题轻松消灭掉,是一种方法;老师引导提问者自我体悟找到答案,是一种方法。老师组织对这个问题有同样兴趣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攻关,是一种方法。

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讲,后两者的结合比较好。只有让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观察分析、判断对比、整合资讯、合作交流、验证假设的能力,而这些就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我体悟”:这个过程分三步:朗读自悟——通联验证——交流调整。朗读自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思考,通过自我揣摩、自我体会,形成比较明晰的认识;通联验证,就是把形成的新认识通过联系原有学习和生活经验,进一步领会、反思、验证,在联想中澄清对问题的认识;交流调整,就是在获得新的认识后,和老师、同伴交流、讨论,从而明确获得认识是否正确。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找到原因:正确,就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为这种问题的解决策略;不正确,就找到思维不足的方面,再次进行调整,直到问题解决。

《郑和远航》一文的第一个问题“郑和为什么能够事先得到消息”,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解决的:如果能够从文中找到答案,那就说明这篇文章的构思是严密的;如果找不到,那有可能就是课文以外的资料做佐证;如果前两者都不存在,那就是违反史实的。究竟是哪一种,经过反复阅读、思考,学生最终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课文第4自然段有这样的文字:“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郑和的到来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人们愿意和他们交往,由此可以推测出当地人民对于海盗的行为是了解的,应当是他们提前通知了郑和。这样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的答案应当是有说服力的。从学生的问题开始,教学活动才是为学生服务的。

三、按照知识个性来设计教学活动

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事实性知识需要重复训练,不断巩固。需要维持的时间越长,重复训练的次数和量就越大;方法性知识需要提供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获得。但是,因为教学时间的原因,老师大多都不愿意尝试,所以,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讲、练、考,把方法性知识转为事实性知识;而价值性知识,隐含在各种材料中、实践过程中、对话交流中,是自我领悟、长期积累、不断验证得到证实的那些信念、世界观、为人处世的原则等等,这是知识系统中最稳定的基础。就语文教学来讲,学习知识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教学的知识是哪一种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教学,尽量避免教师“讲知识”。就拿《七律 长征》这篇课文来讲。一般的老师都这样教学:

教学目标:1.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 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背景介绍后,教师对“七律”和“长征”进行介绍(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然后组织学习字词(1.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2. 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接着用标注停顿号的方法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进行“整体感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最后“合作探究”两个内容: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首先,我們来看教者这样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作为小学阶段第一篇标明《七律 长征》这样题目的现代人写的古体诗歌,题目应当作为重要的知识。课文后面的三道题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暖”“寒”的意义;领悟首句总领全文的作用。但是,教者在上述案例中的三个目标,就偏离了教学的重心。

再来看教者把三个目标的知识设定的性质:“学习……气概和……精神”,这是价值性知识,只可在学习进程中、朗读背诵中体悟到,不可以明确提出学习;词义及其感情被确定为“理解”,就把方法性知识改为“事实性知识”了,应当在“朗读中体会,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对于“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这也是属于方法性知识,但是教者仍然定位为事实性知识,要求用“理解”的方法掌握。这样的界定,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就会遗忘。

按照知识的个性设计教学活动,不妨这样操作:

教学目标:1. 初步学习、领悟文体(七律)的知识,掌握它的基本特征。2. 借助背景资料理解“长征”,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诗中的作用。3. 朗读、背诵中体会七律诗的朗读技巧,领悟“暖、寒”等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课始映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师生朗读;

2. 接着映示《七律 长征》,师生通过多种方法尝试朗读,引导学生两相对比:看看能够发现什么?

3. 交流、讨论后再次朗读《七律 长征》后,映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对比《七律 长征》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交流发现,最后归纳“七律”的基本特征,再次朗读全诗。(这时候,学生能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了,教师稍作提示、纠正,强化一下,就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4. 询问学生对“长征”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就抓住“长征”这个词来进行表面化理解:“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开始迅速进入背景材料的阅读。

5. 交流阅读感受,提问学生:长征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教师归结到一个“难”字,问:“难在何处?”

6.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一些“难处”,比如“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接着映示“红军不怕”四个字,老师范读首句,引学生读下文,要求读出“不怕”的感情。

7. 组织学生交流:这不怕是空话吗?引导学生利用文中这些词语回答: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更喜、尽开颜,相机重点理解“暖、寒”的大意,并开展“换词练习”,同时说出换词的感觉和理由。

8. 最后背诵全诗,结束教学。

应当说,现在的教学基本按照知识的个性进行教学的,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和操作中,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方法性知识,一定会长久不忘。

四、欣赏每个学生的精彩观念

“精彩观念”一词是达克沃斯对于儿童发现和表达的观点称呼。给“观念”冠以“精彩”,可见创造者对于儿童的理解和赞赏。

教学进程中,面对儿童的看法、说法、做法,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标准、优等生、教材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而要基于该学生的情况予以接受、褒奖、激励。这是创新意识培育的前提。

在课堂中,只要教师时刻留心捕捉精彩观点产生的时机,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感情的催化剂,再辅以艺术的处理,就能催生学生的精彩观念诞生,捕捉到生成性课程资源。一位老师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感情的词句,学生们进行讨论:

生1:书上怎么说彭德怀对警卫员说话时语气是平静的呢?他要杀老伙计了,为什么显得那么平静呢?

师(先一愣):是吗?(犹疑地)是呀!看来这个“平静”还真是值得深思。(期待地)

生2:我觉得这里用“平静”不太好。记得我有一个好朋友转学的时候,我去送他,离别时我的心情难过极了。而彭总对于大黑骡子的感情那么深,现在要永远地离别了,他的心情怎么可能是平静的呢?应该是十分悲痛的。

生3: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彭总是部队的指挥员,考虑的是每一位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现在整个部队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食物已成了燃眉之急。如果牺牲大黑骡子这一位“战友”,而能够让更多的战友走出草地,彭总又怎会为自己和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而难以割舍呢?

生4:是的,我同意。彭总爱大黑骡子,可更爱战士们。彭总做这个决定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巨大的,在这“平静”的背后我读到的是彭总大海般的胸怀和高山般的情义。

生5:我现在明白了,彭总知道大家和他一样对大黑骡有感情,如果他情绪激动,整个部队就可能会一片混乱,所以他的心里再难受,也不能让其他战士察觉,只有压抑着澎湃的心潮,只能“平静地说”。这就是一位大将的风度。(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质疑中深入探究,在讨论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是精彩观念的诞生,也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智力的发展。

五、教学以问题结束

每一堂课都是教学工作进程中的一个片段,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教学起点,如果一堂课结束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这堂课是成功的课,但不一定是有创造意义的课堂。创造意义的课堂应当激发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每堂课都要以问题作结。课堂结束的问题,可以是课堂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故意设置的问题。就拿上文中学生对于“郑和远航”的真实意图的提问,因为课上没有时间继续讨论,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关于郑和远航的真正目的,这是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愿意和大家继续探讨并且在两天之后交流结果。老师期待着大家的精彩回答!(这时候,有学生大声说:我们也期待着老师的精彩点评。可见,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是愿意继续探究的)学习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老师在结课之前抛出了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课文题目为什么用《埃及的金字塔》,而不直接写《金字塔》呢?这当中一定有原因。你研究后有新的收获,可以用这篇文章的方法来阐述。这样的结尾多好:其一,激发学生探究课文以外的知识,拓展阅读;其二,促进搜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这是仿写说明文。

坚持创新性原则,师生才能够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经驗,展露各自不同的创新思维,一起建构对事物的新看法。这种建构又反过来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发挥创造性。在创新性原则指引下,每个学生、每位教师培育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地发展着,这就是创新性原则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七律性知识郑和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
七律·“五老”吟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