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得言?得法
2019-07-21张军杨红梅
张军 杨红梅
一、呈现认知冲突,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略)
师:去年10月,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而爱因斯坦百年前就提出这样的预言,所以人们说……(生齐读:爱因斯坦又对了!)
师:听了这些介绍,说说你的感受?
生:爱因斯坦太伟大了!(相机板书:伟大)
师:这么伟大的人物和普通小女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优化字词教学,扫清阅读障碍
师:打开语文书,123页,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出示:“一撮胡子”。指名读)
师:“撮”,这个字我们见过,你说。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桂花雨》,课文中有这个字。
(相机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指名读)
师:同一个字在这两处意思相同吗?(此时,学生有摇头,也有点头的)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请看看后面的注释,说说你的发现。(出示)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zuǒ:量词,用于一丛丛毛发。
生:《桂花雨》中,母亲用手指捏取一点桂花,所以读“cuō”;而本文中表示一丛丛毛发,所以读“zuǒ”。(教师请刚刚读错的学生读;全班一起读)
师:多音字,我们可以根据意思来选择合适的读音。
师:第三个词,请你读!
生:踱步。
师:怎么走叫“踱步”?你走给我们看看。
(指名一学生走路)
师:你觉得他走得对吗?
生:走的时候,还需要再慢一些。
师:为什么要走得慢些?
生:课文中说爱因斯坦“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思考问题时就要走得慢些。
(链接句子“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读一读)
师:看,慢步行走,方便思考。我们联系句子就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一起读!
师:让我们读好这三个词语。(学生齐读)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内容
师: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课文重点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几次相遇?
生:三次。第一次是街上“碰到”。
师:怎么碰到的?
生:是撞到的。(出示:撞)
师:第二次呢?
生:遇到。(出示:遇)
师:第三次呢?也用一个字表示。
生:等。(出示:等)
师:谁等谁?
生:爱因斯坦等小女孩。
师:这是一个变化。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出示:坐)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提取关键词。我发现每次都出现了动词。
师:这是一个发现,除了动词,还有什么?
生:时间。
师:是啊,我们抓住时间就能很快地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相机板书:抓时间理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从开始时的“撞、遇”,到后来的“等、坐”。
生:从撞、遇、等、坐,可以看出他们慢慢变得亲近起来。
师:这就是他们相识和相处的过程。(板书:相识 相处)在相识和相处中,他们都做了什么?
生:小姑娘教爱因斯坦穿戴打扮、整理房间,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
师:借助板书,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你说的这些,其实可以用板书上的两个词概括(提示:相识和相处)。
生(再次说):课文写了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打扮、整理房间,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这都是发生在他们相识和相处的过程中。
师:看,这次简洁多了。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先说过程,再说具体发生的事。
生: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在相识和相处过程中,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打扮、整理房间,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
师:简洁、全面,还有顺序。(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看,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再概括出关键事情,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析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形象
师:在我们眼中,爱因斯坦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而在小女孩眼中呢?
生:不伟大。
师:她是怎么想的?请到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1)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小女孩直纳闷……(语气平缓)
师:女孩直纳闷啊!谁再来读一读?
生:小女孩直纳闷……(皱着眉头,读出了反问语气)
师:小女孩的确疑惑不解啊,一起读!(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小女孩为什么坚持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请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学生默读、标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划好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一下。(同桌交流片刻)我们来聊一聊大家划的句子。
生: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生读课文)。从这句话中,我看出在小女孩的眼里爱因斯坦是个衣衫不整的人。
师:从哪些词语你看出了这点?
生:“趿拉”和“裹”。
师:怎样穿鞋子就叫“趿拉”?
生:没有把鞋子拔起來,只是拖着走。
师:你什么时候也会这样?
生:在家里休息,或者洗澡的时候。
师:爱因斯坦把鞋趿垃到哪里?
生:大街上。
师:我们联系生活就能理解词语了。这里还有一个字也很传神……
生:裹。
师:这是本课生字,如何记住它的字形?
生:衣服里包着果子。
师:这里是什么裹着什么?
生:衣服裹着爱因斯坦。
师:衣服明明是穿在身上,为什么说是裹呢?
生:因为衣服又肥又长。
师:从这里,你看到一位怎样的爱因斯坦呢?
生:不会穿戴。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看!我们扣住人物衣着特点,就读出了一位衣衫不整、不会穿戴的爱因斯坦。(板书:扣特点知人)还有哪些发现,我们继续交流。
生:“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生读后,联系自己书桌说)如果我的书桌这样,我妈肯定会唠叨半天,直到我整理好。(掌声)
师:你真会联想!联系自己的书桌对比爱因斯坦的书桌,我们就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爱因斯坦?
生:不会整理房间。
师:想看看爱因斯坦的书桌吗?(生齐声说:想!师出示图片)
师:一个字……
生:乱。
师:两个字……
生:很乱!
师:四个字……
生:一塌糊涂!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为什么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
生:“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从这里就看出爱因斯坦邋里邋遢。
师:这里也有个生字“蓄”,说说什么意思?
生:留着。
师:这是“蓄”最初的样子,(出示“蓄”的古文字)上面的“草头”代表……“牲畜草料”,中间的“玄”代表做衣服的……“蚕丝”,下面的“田”指……“粮食”,古人把这些留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谁来组个词?
生:蓄水。
师:是把什么留下来?
生:水。
生:储蓄。
师:是把什么留下來?
生:把钱财留下来。
师:文中是指把什么留下来?
生:是把胡子留下来。
师:(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文中描写的爱因斯坦。看着图片再对照文字(分行出示文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跟书上写的一模一样。
师:看!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就让爱因斯坦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再观察,这段话是先写……(生答:胡子),再写……(生答:眼睛),最后写……(生答:头发)。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从下到上的顺序。
师:这也是小女孩的视角。我们一起读。(出示三句话)看像这样不注重穿戴、不会整理房间,不注意生活小节的人,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
生:不拘小节(相机板书:不拘小节)
师:是啊!难怪小女孩直纳闷,读——(生齐读两处反问句)
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板书:?)下节课请你们余老师和你们继续探讨。
五、发现书写要领,写好一类生字
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课两个生字。(出示生字:蓄 裹)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上中下结构。
师:对于上中下结构的字,怎么写才好看?
生:把各部分写得扁一些。
师:(标注:色块)每部分写得扁平一些,上下就紧凑了!
生:找到最宽处。
师:(标注:虚竖线)把握住最宽处的笔画,这个字的长宽比例就协调好看了。
师:看习字册上已经把大家观察到的总结成“书写要领”,一起读!
生:(齐读)中间长横盖下部,田的边竖(折)要内收;衣中包裹一个果,有收有放撇捺宽。
师:看老师写,长横盖下部,这是“蓄”的最宽处;“果”字扁平竖要短,注意捺变点,“衣”字撇捺要舒展,这是“裹”的最宽处。
(学生练习:描一个,写一个)
师:注意写字姿势:足安,身正,肩平,臂开。
师:书写正确“一颗星”;注意扁平“一颗星”;把握最宽处笔画“一颗星”。你能得几颗星,课后对照“书写要领”评一评!再练一练其他生字。
让我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下课!
【评析】
当下的阅读教学,如何贴近学情,贴近文本,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一直是广大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而达成这样目标的前提便是基于学情与文本,明晰课时划分,选准教学内容。张军老师执教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体现了他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对学情的透彻分析。也正因如此,整堂课的展开逻辑层次清晰,充分凸显学生立场,体现学法的有机渗透,洋溢着生命拔节的成长气息。
一、深入研读教材,将目标与内容精准化
逢公开教学,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第二课时。审视这样现状,背后恰恰体现教者对于公开教学的狭隘认识。总认为第一课时太常规,没有亮点,缺乏抓手,而第二课时,深入品读课文,亮点纷呈。细细琢磨,其实形成这样认识的原因,是老师对于教材研读不到位,课时划分不明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孩子而言,篇幅较长。张老师在深入研读教材后,基于文本整体架构,明晰了课时划分,紧扣“伟大”这条主线,围绕三个问题设计教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第一课时着力品析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围绕这个问题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属于常规目标,第二、三目标属于核心目标。巧妙地从文中两处反问句切入,品析小女孩为什么坚持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找到爱因斯坦的两处外貌描写,一处工作室环境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趿拉”和“裹”读出爱因斯坦不会穿戴;抓住“蓬乱”,读出爱因斯坦不重容貌;抓住“一塌糊涂”读出爱因斯坦不会整理……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爱因斯坦不拘小节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丰满、可感,进而理解小女孩当时的所思所想。同时,在品读中,借助图文对照,发现文字背后的精心安排:扣住特点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外貌有顺序(胡子、眼睛、头发),其实也是小女孩的视角。
二、基于真实学情,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第一课时,对于字词教学一定要做细做实,这是我们的共识。本节课在初读环节,基于学情,选择难读易错的相关字词加以指导,从字音、字形到字义,有集中识字,也有随文识字。“一撮胡子”中的“撮”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四年级上册《桂花雨》:“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因为这个字不是文章的重点字词,当时教学多半是让学生读准这个字音“cuō”,而这里意思发生变化,以另一个读音“zuǒ”出现,那么联系以往所学,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可根据注释选择合適的读音就显得巧妙且必要。还有“踱步”的“踱”,孩子容易读成“dù”,“一塌糊涂”牵扯到“一”字的变音,其实读好“塌”字,这个难读的词便容易多了。以上三个是集中处理,其他字词都是随文处理。“蓄”字运用字源识字,让生字教学有了趣味;“裹”字联系句子,想象画面,让这个字更加传神;“踱步”联系语境,表演体会,让理解更加深入;“趿拉”勾连生活,想象画面,让生涩的词语变得可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在教写生字的环节,张老师选择“蓄”和“裹”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先从整体把握上中下结构字的样态,接着借助色块和虚线让学生发现写好上中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一是各部分要写得扁平些,让字更紧凑;二是把握最宽处笔画,让字的宽与高的比例协调。随后,教师示范,学生练写。在最后评价环节,进一步深化对“书写要领”的体会……这样的字词教学有了方法,多了趣味,扎实有效,别具一格。
三、基于课标理念,将方法融入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本课教学,张老师能基于课标,抓住本课行文的语言密码——时间节点,通过抓时间节点,引导学生轻松理清文络:撞——遇——等——坐。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起初两人的“撞上”和“遇上”是他们相识的起因,而后来的“爱因斯坦主动去等小女孩”和“小女孩每天都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是他们相处的过程,体现出他们是由不熟悉到熟悉,慢慢成为好朋友的。有了这样的文脉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明白抓住主要人物,概括出关键事件,就能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由一篇文本提炼得出,可以推而广之到这一类的文本学习,在今后尝试运用中,掌握这种概况课文内容的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回顾张军老师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正如他在教学札记中所言“研读教材,备课、试教、参赛、反思……打开电脑,16个文件夹,记录着我围绕这节课一路走来的思索与实践,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收获都伴随着纠结与明朗,充盈着感动与兴奋”,这也应了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看得见的背后,一定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付出。
(此课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张军,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优秀语文教师,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杨红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事,淮安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