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2019-07-21吴海林
吴海林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由教“课文内容”向教“课程内容”转变。笔者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中,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课程内容,努力找寻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一、说一说——“能用‘瞻仰说一句话吗?”
师:(映示课文第6自然段,“瞻仰”一词变色)这是本课的生词,谁来读?
生:瞻仰。
师:正确、响亮。请你带领大家读两遍。
师:(映示“瞻”的古文字)这是古文字“瞻”,是“瞻”最初的字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的上面好像是一只眼睛。
师:观察仔细!猜猜它的意思。
生:应该是表示看。
师:对!“瞻”字的本义就是向远处或高处看。联系课文想想,“瞻仰”是一种怎样的看?
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因为人们对宋庆龄非常尊敬。
师:联系上下文释义,是准确理解词义的方法之一。(映示西湖三潭印月和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两幅图片)如果我们到这两个地方去看,是不是都可以用“瞻仰”呢?
生:不是。去革命烈士纪念碑祭拜应当用“瞻仰”,因为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而去西湖三潭印月,只要用“观看”。
师:你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结合图片用“瞻仰”说一句话。
生:清明节到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师:还能结合生活中的场景,用“瞻仰”说一句话吗?
生:暑假里,我们一家去淮安瞻仰周恩来总理的故居。
生:爷爷带我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师:同学们,语言表达是丰富多样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方式等,选用恰当的词语。请把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填入相应的句子里。(映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使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瞻仰”一词为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有效地实现了从词语的理解到运用,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语文能力,学生在说一说的言语实践中提升了语文能力。
二、读一读——“注意读好长句的停顿!”
(映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这是本课的长句,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师:那怎样注意停顿,读好这个长句的节奏呢?来,咱们一起合作读。
师:当它()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生: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生: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师:女同学一起读。全班读。
(映示课件,将“即使、仍然”送进句子)
师:根据刚才的练习,现在谁来读完整的句子?注意刚放入句子的两个词语。(生读)
师:真好!咱们就像他这样,一起读!(生读)
朗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而长句的朗读又是读好课文的基础和关键,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句的初期,可以通过示范读,让学生直接模仿节奏的停顿,也可以指导学生画出节奏线标记,但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长句朗读经验,本片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降低了学生朗读长句的难度,而且在朗读节奏和停顿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对长句的朗读指导,应在学生揣摩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语意停顿,从而准确传达课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实现自主朗读能力的提升,为培养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辩一辩——“哪一种概括最合适?”
师:刚才大家自己读懂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现在该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老师这里有三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哪一种最准确?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你选择的理由。(映示)
(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们组选择第一种,因为它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都说出来了,这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具体。而第二种在概括时没有说樟树的外形特点,显得不完整。
师:所以你们觉得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要做到完整。
生:我们小组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认为选第三种。第一种概括虽然完整,但是太具体,有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去掉。第三种不仅说出了主要内容,而且很简洁。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我们知道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必须做到既完整又简洁。(板书:完整 简洁)
师:怎样才能在归纳每个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将主要内容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呢?
生:可以把第一种说法进行修改,前半部分不需要那么具体,直接说成宋庆龄的故居有两棵樟树就行了。
师:对!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有所取舍,将有价值的信息留下,删去一些重复的不重要的信息。
生:我觉得除了要取舍,还要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稍微合并整理,这样说起来才会通顺连贯。
师:(板书:取舍 整理)说得好!老师相信你们以后遇到根据自然段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一定会用上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在合理取舍的基础上稍加整理,做到完整而简洁。
本片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没有直接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而是呈现三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思辨、讨论、交流。学生在读、思、议、辩中,亲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学生在这种自主、有效的言语实践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本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而且学会修改概括语言的要点,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之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实现从教“课文内容”到教“课程内容”的转身是语文课堂的追求。
四、写一写——“仿照作者的表达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从课文第1—3自然段的关键词语中,感受到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咱们把这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再读一读,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读)
生:我发现课文一开始没有告诉我们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是两棵樟树,而是到了第3自然段才点出是两棵樟树。
师:你的眼睛真亮!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在第1自然段就交代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呢?
生:这样是为了让我们带着疑惑去读书,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师:是啊,设置悬念,增加读者的阅读期待。
生:这样写就如同电视剧中的特写镜头,我们读着读着,感觉那两棵樟树似乎从远处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师:你的体会很独特!课文不急于在开篇就写这是两棵樟树,而是在慢慢的描述中让两棵樟树缓缓映入我们的眼帘,进而留在我们心中。
生:我觉得这样写也是为了巧妙地过渡到下面第4自然段介绍樟树的外形部分。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你们也想尝试这样的表达方式吗?
生:想!(出示)
師:请大家结合提示,仿照课文表达方法写一段话,表现对礼物的珍爱之情。(生写后交流)
生:在我学习桌的抽屉里有一个精致的盒子。有一次,妈妈和我一起整理抽屉,她发现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就让我把这个盒子放到储物间去。我不肯,说只要平时有空,都会把它打开来看看,因为盒子里装的是我十岁生日相册。
……
本片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后,由关注“写了什么”到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过程中,发现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的妙处,进而用随堂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学生的写话练习,是从对言语表达的感悟到进行言语实践的动态过程,此时的表达已经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生在写话中习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是受用一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