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实践
2019-07-21张国宝
张国宝
“有疑、小疑、大疑”,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学生学会提问、解决提问,再循环往复、螺旋提升,就应是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实践。
一、学会提问: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
1. 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其实很难有真正提问的机会。作为语文老师,总是担心同学们的提问会偏离我们精心构思的语文教学流程,担心他们的提问会影响我们满满当当安排的语文学习进程,弱化扎实的语文学习过程。正因如此,我们一节课只会偶尔让学生们围绕课题进行象征性的提问,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与这些提问并没有多大的关联;而绝大部分时候,同学们站起来说的指向是朗读课文或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此后再也没有时间、没有环节让同学们自主地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要谈解决问题了。
2. 面对语文学习的现状,学生们提问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执教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课文之后提问,据笔者精准统计,先后有十几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黄河的主人是谁?”“黄河是什么样子的?”“羊皮筏子是什么样子的?”“羊皮筏子为什么能漂浮在黄河之上?”“艄公是怎样撑羊皮筏子的?”“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当时是什么心情?”“艄公是个怎样的人?”“艄公凭借着什么能够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如履平地?”“作者袁鹰写《黄河的主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惊涛骇浪是什么意思?”……
只要对这篇课文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其实这些问题只要稍微研读一下文本,就能够从中准确地找到答案,如果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始终着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那一定是低效的。提问时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掩盖不了语文学习低位徘徊的现状,更回答不了“语文学与不学好像一个样”的质疑。
3. 学会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们深度的语文学习才真正开始。记得在一次区级语文教学现场会上,分会场的一位老师执教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当时老师在同学们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个共性的问题,开启了学生们深度的语文学习。他们在学习小组中共同研讨,把握了文本的整体结构——“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的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市,且具有世界影响的‘金色大厅”。这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把握,指向的不仅仅是阅读本身,对同学们的写作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整体构思的能力与素养大有裨益。
学会提问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提供真正的提问机会、诞生真正的关键问题、锻铸真正的提问能力,方能进行有梯度、有宽度、有深度的语文学习。
二、学会提问:在清单、归纳、衍生中深度学习语文
1. 进行清单式的提问,构建走进文本的清晰路径。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中,编者以“提问的策略”为专题,以“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抓手,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蝙蝠和雷达》 《呼风唤雨的世纪》等文本中进行实践,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清单式的提问。我们先来看看编者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练习缩写中的设计:
仔细研读这样的设计和编排,我们发现编者在清单式提问,归纳中聚焦,合作中解决,从而构建了一条学生渐渐走进文本的清晰路径,且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第一步就是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问题,既是质疑,更是探究学习;第二步让同学们仿照示例梳理大家所提问题,就会诞生共性的问题,再借助这些共性的问题,逐步深入研读文本;第三步依托一个有充分研讨时空与研讨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充分了解了豌豆苗的成长与小女孩的病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关系。环环紧扣提问,逐步聚焦提问,步步深入提问,共同助推学生展开有深度的语文学习。
2. 归纳共性化的问题,深度学习文本的重要契机。在学生进行清单式提问的过程中,关键的举措就是让他们学会去归纳共性的问题,它可能是内容上的共性,也可能是角度上的共性,还可能是方式方法上的共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归纳出共性式的问题既能够聚焦重点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更能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在《蝙蝠和雷达》课后练习的编写中,编者进行了归纳共性式问题的设计:
在一次市级专题教学研讨中,课堂上的学生们先是借助于“内容”“写法”与“生活经验”三个角度,很快把小组内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把写有问题的及时张贴在小组合作记录本的指定位置。接着,借助于学习小组的互相讨论,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得到了初步的解答,留下共性式的、有难度的问题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然后,全班共同讨论了两个非常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一是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飞行的,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从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二是围绕着“蝙蝠和雷达”,作者是如何构思整篇文章的?
学生在这两个共性问题的深度研讨中,既能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真实原理所在,能读懂科学家们在多次实验中的那份执着,又能对文本的整体结构给予充分的把握,还能对写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3. 衍生全新式的问题,延伸学习领域的必要举措。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课堂的教与学不是为了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只有在不断衍生出全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情境中,才能延伸语文学习的领域,更能展开深度的语文学习。
在苏教版国标本五下语文教材中,诸如此类的衍生新问题不胜枚举:“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搜集几首读给同学们听听。”“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关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学习《早》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我们仔细对比了一下两套教材的编写,编者所确定的衍生新问题,指向的都是阅读的延伸与写作的拓展。这样的延伸有利于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利于学生对待语文与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初步培养和放大。同时,在这种有边界的深度学习中,孕育、铸造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学会提问:深度学习视域下语文实践
首先,在设计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方式,留有充裕的时间、空间,和同学们一起经历真实的提问过程,可以把提问作为必要的环节加以确立。无论是围绕文本标题的多角度提问,还是针对文本内容的全方位提问,抑或是基于写法进行的聚焦式提问,还可以是学习结束之时的存疑式提问。当然,提问的方式、方法可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更应该是因地制宜地展开。
其次,伙伴学习小组的建立、运作,在不同问题、不同解决的过程中,起到了解决、过滤、聚焦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又承上启下。在伙伴学习小组内互问、互议、互研、互答,可以解決同学们90%以上的问题。伙伴学习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老师在基于深入研读文本、精准学习设计后智慧、整体的研判,从而提炼不同学习小组共性的、对不同文本学习有价值的、确实是语文学科中需要学习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聚焦、品味,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中解决问题。
第三,提问要为听说读写铺平道路。提问能让同学们听得更清,说得更准,读得更好,写得更实。听、说、读、写是学生最核心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是最好的实践路径、实践方式,而提问能不断促进交流,凝练深化这样的实践,关键处的提问,核心处的追问,疑惑处的反问,无疑将提醒、支持、促进、确保学生们听清、说准、读好、写实。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