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永正“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经典课例研习

2019-07-21陆平孙博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推荐信手帕言语

陆平 孙博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写作功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在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指导下,进行了两轮共11年的前瞻性教学改革——“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探索开发出一系列凸显言语交际功能的作文教学课例。近年来,笔者通过研究于老师的经典课例《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版,第117-124页),提炼言语交际导向的小学习作指导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与人交流”类习作。

一、创设任务性情境,担当言语交际角色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学,首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承担起一定的交际任务。执教《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一课时,上课铃一响,于永正老师就拿着一个提包走进教室,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徐州市鼓楼小学的朱校长要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买手帕。昨天百货店张经理送来一批样品让朱校长挑选。朱校长请我“参谋参谋”。我说:“明天我到邹城市岗山小学上课,生长在峄山脚下、孟子故乡的孩子们审美能力一定很强,请他们帮忙挑一挑怎么样?”朱校长欣然同意。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帮忙的。

生:愿意!

上课伊始,于老师就创设了言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当参谋“向朱校长推荐手帕”。依据情境对学生写作活动所发挥的功能不同,笔者把写作情境分为“感受性情境”和“任务性情境”两类。教师创设“感受性情境”,旨在让学生借助感官观察、感知情境,强化对这些情境的感受,促进他们将情境转化为写作材料、写作内容;创设“任务性情境”,旨在让学生担任某种交际角色,针对某种读者对象,运用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手段,完成言语交际任务。在这里,于老师道出了交际对象——朱校长,交际目的——为幼儿园小朋友推荐手帕。当老師提出帮忙请求时,学生欣然同意,他们表达的欲望被激活,不知不觉间完成了由“小学生”向“热心的推荐者”的角色转换,以新的角色身份参与到言语交际活动中,承担起该角色的“推荐”任务。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文章要注意的第一件事便是“认定对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8页)。本课例中,于老师所创设的任务性情境,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交际角色,意识到交际对象——读者的存在,在言说、写作过程中能主动考虑读者需求,努力完成交际任务。

二、搭建写作支架,排解言语表达障碍

儿童在完成言语交际表达任务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教师要善于搭建相关支架,帮助儿童克服所遭遇的困难。基于上述任务性情境,学生首先说了对手帕样品的总的观感,提出了各自想推荐的式样;于老师提醒学生“要想让朱校长采纳你的建议,必须把推荐的理由说充分,说明白。特别是手帕上的图案要介绍得详细、生动一些”,并作了示范,再让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接着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当朱校长,谁当面向我说说?(生纷纷举手)

生:(走到师跟前)朱校长,您好!

师:小朋友好!——哎?你是谁?

生:(一愣)我叫×××,是岗山小学的学生。听于老师说,您要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买手帕,您真关心下一代!(笑声)张经理送来的样品都比较好。不过,我认为最好的是“黑猫警长”手帕。您看,(用手指着手帕上的黑猫警长)大名鼎鼎的黑猫警长骑着红色摩托车,举着手枪,正在追赶作恶多端的“一只耳”。黑猫警长怒目圆瞪,眉毛都快竖起来了。它一边追,一边喊:“‘一只耳,逃不了啦!”朱校长,这种手帕小朋友一定喜欢,我希望您能为小朋友买它!

生:(另一生站起来补充)小朋友买了这种手帕,一定也会像黑猫警长一样勇敢!

生:(又一生站起来补充)虽然这块手帕贵了点,但质量好!(众笑)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还真动心了呢!好,我采纳你们的建议!

在上述教学中,于老师扮演“朱校长”,小朋友化身“推荐者”,双方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推荐手帕的口语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言说者直面听者,能鲜明地感受到交际对象的存在。我们看到,由于交际对象——“朱校长”的存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投入到“推荐手帕”这一言语交际活动之中,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学生的交际语言也不断优化:一名学生生动详细地描述手帕上的图案,其他学生补充了推荐理由,如“小朋友买了这种手帕,一定也会像黑猫警长一样勇敢”“虽然这块手帕贵了点,但质量好”。这些语言是学生站在读者(听者)角度思考的结果,意在说服“朱校长”购买此款手帕,交际过程即学生形成读者(听者)意识、进行言说的过程。

口语交际活动告一段落,于老师把话锋一转:“可惜我不是朱校长,怎样把我们的意见告诉朱校长呢?”学生提出了写信、打电话等办法,于老师肯定了“写信”这一做法,再次强调“要把推荐的手帕的优点讲全面、写具体,这样才能打动朱校长的心”,并提示了写推荐信的注意点,随即放手让学生写作。

我们常看到,不少老师往往只在作前围绕审题、选材做些指导工作,就放手让学生写,忽视了学生写作所面临的困难。学生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他们的现有经验水平与此次写作所需要的写作动机、生活经验乃至语文经验之间存在落差。若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多数学生往往难以跨越“落差”,无法顺利完成写作任务。于老师深谙此理,课例中,他以指导学生学会向朱校长“说清楚推荐理由”作为支架,安排学生先“说”后“写”,在“说”中作具体指导,使“说”成为“写”的先导与中介,帮助学生将在口语交际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形成的读者意识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去,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朱校长的需求,写出妥帖的推荐信,从而缩小“落差”,成功地实现本次言语交际表达的目的。

三、读者视角点评,助力自主修改润饰

在写作活动中,读者不同,文章的结构、详略、语气态度、措辞等也会随之变化。在任务性情境和写作支架的支持下,学生写完了作文草稿;随后,于老师采用即时点评的方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多数同学写好了。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

生:(走到讲台前念。原文如下)

推荐信

敬爱的朱校长:

您好?(老师发现“您好”后面是问号,插话:“您好”是一种祝愿,用问号不合适,应当用叹号。)我叫孟庆红,是邹城市岗山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您非常关心小朋友,要为他们买手帕。(师插话:“小朋友”前面加上“幼儿园”三个字。)我们听了很感动。(师插话:这几句话写得很得体,朱校长读了一定感到欣慰。)于老师让我们帮忙挑选,我们很高兴。

张经理送来的样品都比较好,适合小朋友用。我认为“孙悟空”手帕更好。手帕上的孙悟空头戴金盔,身穿黄金甲,脚蹬虎头靴,手拿金箍棒,正要向巨灵神打去。(师插话:“手拿”改为“手举”。)巨灵神急忙用双锤招架。他哪里是孙悟空的对手?双锤一下子震落在地。巨灵神急忙逃走。(师插话:“急忙逃走”改为“败下阵去”。)小朋友一定会喜欢这种手帕,看了上面的图,一定会像孙悟空那样勇敢。另外,这种手帕价格比较便宜。朱校长,我建议您为小朋友买这种手帕。

如果女孩子们不喜欢“孙悟空”,就给他们买“白雪公主”。

朱校长,再见!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学生:孟庆红

1990年4月24日

师:这是一封相当出色的推荐信。第一,理由充分;第二,说话恳切,十分得体;第三,格式正确。可见,你们的老师訓练有素。以上三点可供大家参考,没有想到的,补上。(接着师又面批了两篇。略。)

上述点评,有两处值得关注:一是夸奖学生“这几句话写得很得体,朱校长读了一定感到欣慰”;二是肯定文章“理由充分,说话恳切,十分得体”。于老师认识到“说和写是有目的,有对象的,即说有听者,写有读者”(《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因而在即时点评中自觉地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修改文章。当然,于老师也从标点符号运用、遣词造句等角度指导修改,如把问号改为叹号、把“手拿”改为“手举”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写作教学十分注重读者意识的培养。曹勇军、傅丹灵对比了中美两国教师的作文评语,发现美国教师评语提到“读者”,“他们强调读者意识,把自己当作学生作文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页),而中国教师则较少关注读者。美国写作教材也注重引导学生从读者视角修改文章。如《美国语文》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中《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一课写作修改环节设置了如下问题:“重读你的信,问问你自己,你的收信人是否能理解你提到的事物。对一个不熟悉20世纪的美国的人,你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背景知识?”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理解力等因素,调整文章内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例《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的修改环节,我们可设置类似的问题,如:“我有没有向朱校长简要介绍自己,说明写信缘由,使朱校长不感到突兀?我是否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的推荐理由是否具体、充分,利于推荐成功?我的语气、措辞是否恳切,能否显示我对朱校长的尊重?语言是否得体,能否打动朱校长?”这样的清单可构成一个新支架,帮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审查、修改文章。这样,变教师讲评为学生借助支架自主修改润饰,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四、搭建“发表”平台,分享交际表达成果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是在读者的阅读中实现的。“发表”是沟通读者与作品的桥梁,是实现作品价值的重要途径。这里说的“发表”应当作宽泛的理解,指作者将文章以各种方式传递给他人阅读。

于老师深知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意义,善于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发表”平台。本课例中,在学生写完作文之后,于老师安排了两种“发表”活动:一是班内发表。于老师指名当众朗读,并作点评。此时,全体师生都成为文章的读者,老师、同学的阅读反馈可帮助作者认识到文章的优点与不足,体验到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为读者着想而修改。二是引入真实读者。课的最后环节,于老师把邮政编码等信息留给学生,鼓励他们把信寄给真正的读者——朱校长。通信是作者与读者真实的交流活动,当学生的意见被朱校长采纳,即推荐信发挥了效用,对读者产生了影响,小作者们就能更真切地体验到写作的交际作用和实际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像于老师那样,留心各种报刊上的小学生作文专栏(园地),经常发动、组织、指导学生投稿;也可以指导学生创办班报、班刊、班级博客,为学生打造出与读者交流的广阔平台,扩大习作的读者群,分享言语交际成果,分享成功表达所带来的快乐。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小学生语文情境学习之理论与实践研究”(D/2018/01/065)阶段性成果之一】

(陆平,教育学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博雅,教育学硕士,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推荐信手帕言语
申请季:走出推荐信误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花花草草染手帕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四封美国教师推荐信带来的评语写作启发
蔡元培的气度
穿透杯子的手帕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