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看待蔡元培政治倾向转变的原因

2019-07-21徐昆

山东青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蔡元培转变

徐昆

摘要: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蔡元培政治倾向的变化研究得较少,如何历史的看待蔡元培一生政治倾向的变化,对于全面评价蔡元培以及正确估量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无裨益。

关键词:蔡元培;政治倾向;转变

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矛盾。作为一位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也有他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一、清代翰林学士到革命党人转变的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科举人仕几乎是当时所有读书人的人生道路。清末的蔡元培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自然而然地也走上了这条道路。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春,26岁的蔡元培通过了殿试,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过了两年,又被授职翰林院编修。直到1898年秋,他放弃翰林任职,离开北京,南下从事教育。1905年10月27日,蔡元培秘密加入同盟会,后被委任为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蔡元培从1898年到1907年已经从一个清朝的翰林学士成长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期间,他做了许多组织和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和积蓄了力量。

早期革命宣传的中心议题是反满。当时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教育,对清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抱有不满。而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由于清王朝充当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招致了国家民族的巨大灾难,更使他们特别感到愤懑。在他们看来,腐朽反动的清朝统治,几乎是中华民族一切不幸的根源,因而把仇恨都集中在清王朝身上。反满成了革命的同义词。排满仇满的议论,一开始便充塞于他们的宣传中,排满与否,被当成为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标准。蔡元培无疑也是带着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参加革命的。

中国历史上两件大事也给蔡元培的政治倾向转变添加了催化剂。其一就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以及清廷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此丧权辱国之举使他极为悲愤,他在1895年4月17日的日记中写到“政府阘葺,外内狼狈……聚铁铸错,一至于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其二则是1898年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不触及封建制度下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遭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和镇压,变法的失败使蔡元培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和个人阅历的增加,他逐渐深感清廷政治改革的“无可希望”,开始倾向于革命。如他所言:“鉴于满清的政治不良,国势日蹙,有如人之罹重病,恐其淹久而不可救药,必觅良方以治之,故群起谋革命。革命者,即治病之方药也。”①可以说,由爱国而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必然归宿。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者转变的原因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从“强兵富国”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对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他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是作为晚清“钦定教育宗旨”的对立物而提出的,对满清的“宗旨”——“忠君”、“尊孔”、“尚公”等提出了批判,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之学术”②,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宣布实行国共合作,并在这次会议上推荐蔡元培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3日,蔡元培由欧洲返抵上海,此时正是广东国民革命军行将北伐的前夜,他的政治热情重趋高涨。之后他弃学从戎,重新以一个国民党员的身份投身到打倒军阀统治的国民革命中去。11月23日,联合会举行第二次委员会议时,蔡元培被推为主席。

旧民主主义革命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也证明了民族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弱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革命任务的一致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使蔡元培在历史阶段的转换中能够顺势而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者。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人,蔡元培也接受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到劳工及其组织公会的社会意义,开始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表示愿与反动军阀进行斗争。蔡元培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使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时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革命史上的这一转折也促使蔡元培由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者。时局的变化促使蔡元培政治倾向的转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蔡元培受到很大鼓舞。其次,当时封建军阀的反动气焰嚣张,对爱国学生以及一切民主活动采取坚决镇压的反动措施,这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家绝不能容忍的。帝国主义利用军阀残酷蹂躏中国民族和人民,使他认识到只有继续坚持革命,才能拯救民族危机,求得国家独立。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之际,蔡元培能够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革命。

三、拥蒋反共到提倡民权、力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转变的原因

从1927年至1928年,蔡元培多次参加中央政治会议,被推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身兼数职,地位显赫。不仅如此,他还公开发表演说、报告等,诋毁共产党的政策与理论,反对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美化野心家阴谋家蒋介石。如其在宁汉合流后于沪宁杭甬西

路特别党部的演讲《粤宁汉之分裂与中央特别委员会成立情形》和《剿赤后之消毒工作》,认为“赤匪所到之处,与瘟疫一样,疫事虽杀,流毒尚多,非有一番消毒的功夫不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蔡元培力主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9年,蔡元培写道:“合组抵抗”、“齐努已经力,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蔡元培晚年逐渐走上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离心离德的道路。营救政治犯、抗议国民党的非法拘捕和杀戮、参与领导同盟的其他活动,由一位清党反共人士成为中共的亲密战友。

蔡元培走上革命歧途的原因有很多,最為根本的原因应当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它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③蔡元培的表现正是这样,在回国后响应了北伐,但当工农武装高涨时,又怕他们的代表掌握了领导权,所以成为蒋介石“清党”的助手。但当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蒋介石反动派对外妥协投降,对外实行专制统治时,断然与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投人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走向进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1932年1月28日,又进攻上海。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下令不抵抗,蒋介石的真面目败露,蔡元培又成为其反对派,这不仅是因为他坚持反帝的立场与蒋介石的对外政策相抵触,也由于他追求的民主自由为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所不容。蒋介石对共产党员、革命党人的杀害是蔡元培不能接受的。随着民族斗争形势的发展,蔡元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方针路线的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全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并逐渐地向共产党靠,同情中国共产党。所以,蔡元培在“清党”中也积极营救、保释被反动当局逮捕的革命者和共产党员,而在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后,又与他分道扬镳,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为爱国民主而奋斗。

[注释]

①蔡元培:《蔡元培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8页.

②教育部长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1912年4月1日.

③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毛泽东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世儒编撰.蔡元培先生年谱(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蔡元培著.中华书局编辑.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蔡元培转变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帮忙也要看情况
蔡元培的气度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