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活动初探

2019-07-21李新苗司淑玉

山东青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职学生

李新苗 司淑玉

摘要:基于高职学生认知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学实践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讲台体验相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时代脉搏相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动”和教师的“静”相结合,让《形势与政策》课“动”起来,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教书育人功能。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活动;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完成任务的意愿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他们的这种优势使《形势与政策》课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新时代的高职生,他们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是排斥的,尤其对《形势与政策》课这种公共课课堂听课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基于学生的特点,如何让《形势与政策》课“动”起来,让这门课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笔者在两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

一、教学实践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

在沂蒙精神这一专题教学中,为了讲2004年确定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和2017年发展了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以及2013年提出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间的纵横向关系,针对2017级动漫班学生的专业特长,设置了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几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把沂蒙精神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任务实践中,一方面学生提高了动画制作水平,另一方面,沂蒙精神的相关知识也在一次次地修改动画制作中熟记于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为学习怎样弘扬沂蒙精神,我在2017级汽车学院和创意设计学院发起了两个活动。一个活动是以宿舍为单位,演唱《沂蒙山小调》,以宿舍或者校园为背景,用手机拍摄演唱视频上传优学院。这个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现在这两个学院的学生,基本都会唱《沂蒙山小调》。沂蒙精神作为一个专题虽然已经学完,但这首《沂蒙山小调》却驻进了学生的心间。后来,在汽车学院的个别班级举办了“弘扬沂蒙精神”课堂小合唱比赛并颁发了奖状。

另一个活动是寻找身边的沂蒙精神人物。2017级汽车学院中有许多退伍军人学生,如来自青岛即墨的陈宇和临沂郯城的翁纪锋。活动开展以后,陈宇在三天的时间里用课余时间跟拍了翁纪锋,主要场景有宿舍打扫卫生、国旗护卫队训练、帅锋打印社创业、周末志愿活動。在跟拍与被拍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并践行沂蒙精神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实践活动和讲台体验相结合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是必需的。但如果拿出一点时间,腾出一块讲台给学生,让他们站在讲台上体会一下当老师的感觉,不仅会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而且也会让教学效果更好。这一学期,我讲山东概况专题,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山东人,但山东学生时值大二学期,虽然对山东知识一知半解,但也不愿求深解。为此,我在2017级信息工程学院个别班级发起了讲课活动。

物联网3班的王雪琪讲课后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通过这次上台讲课,我体会了当老师的感觉,也体会到平时老师上课,我们在下面做那些自认为正确的事情是对老师的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知道了当老师的艰辛与不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讲课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需要认真准备,同时也明白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态度,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

四、教学实践活动和时代脉搏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爱教育,长才干。[2]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7级汽车学院和创业设计学院的学生的积极响应了我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发起了的“寻找改革开放的足迹”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调查报告中,有的同学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有的同学对比了儿时求学时乡间的泥泞小道和现在的村村通,有的同学把和奶奶的谈话记录了下来,“穿的衣服,这一穿都是好多年,大家都是破了烂了缝缝补补接着还能穿好久,过年的时候才敢想着添置一件新服。吃的是大多时都是咸菜窝窝头,喝的时候都不敢把米多放一点,饭菜里的油水少的可怜。也是没办法!”通过暑期调查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变,增强了幸福感、自豪感,进而,自觉立下一个自己的中国梦,以实际行动共筑中国梦。

五、教学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动”和教师的“静”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倡线上、线下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内容更直观,学习的时间更灵活,但学生依旧处于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并不高。教学实践活动立足于打破“静”,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文化知识的教育,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但学生的“动”要和教师的“静”相结合,如果学生的“动”不以教师的“静”设计为铺垫、不以教师的“静”总结为升华,就会浪费时间,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要静心设计教学活动,同一种活动因为专业不同,学生的实践表现也会不同。学生在完成了实践活动后,教师需要静心总结,升华提炼供学生理解内化。比如,在讲课活动中,教师要讲前辅导、讲中压阵、讲后补充。教师的工作并不会因为学生的讲而变得轻松,相反还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如果任由学生讲,走过场,那么教学效果也很难保障。学生的“动”离不开教师的“静”,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教与学的效果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山东编写组.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M].人民出版社:2018:84-86.

[2]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高职学生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