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调查报告分析

2019-07-21吕妍任超

山东青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法律意识信仰

吕妍 任超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形式和结果

经过对黑龙江高等护理专科学校、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其他相关学校在校大学生中的14、15、16、17三个年级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63份,收回1363份,收回率100%。

在受訪的大学生中,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占99.56%,本科院校的学生占0.44%:

其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占受访者的92.15%,占受访者的绝大多数。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

在1363位受访者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公民除了应该具有宪法意识、权利意识、守法意识、义务意识、维权意识外,还应该了解一些婚姻法、自我保护意识、法律责任、安全和主权意识等。

在问及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法律信仰,以及自己是否拥有法律信仰时,在1363名受访大学生中,242名学生说“没听说过”法律信仰一词,1061名学生对法律信仰只是“有一点了解”,只有占7.7%的学生拥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对法律信仰的认识。

从这可以看出,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4.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1.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7.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

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4.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受访的1363名大学生中,有63%的同学曾经参加过普法活动,37%的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法律相关活动,甚至绝大多数同学对“七五普法”活动没有了解。往往在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法律方面知识的获取上,只能在短期内实现关注,甚至在受访者中有116名同学表示,从来都不会关注方面法律方面的知识。针对这种现象,同学们会归结为学校对法律方面知识宣传的重视力度不够、社会对法律普法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等等。在受访的1363名大学生中只有514名同学对全国法制宣传日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对于我国五次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几乎没有同学能够准确回答出来。

但绝大多数同学在涉及日常法律行为的时候都能做到对自己行为的良好约束,由此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于日常行为还是有一定法治约束力的。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用法律的意识来思考问题。同时,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有极大的需求。希望在生活中增加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运用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理解能力,并且需要通过从具体的案例中增加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心。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體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任务。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法律意识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铁的信仰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