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9-07-19黄晓懿钟林
黄晓懿 钟林
摘 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构建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践教学目标导向、组织管理、资源优化、机制创新、制度保障五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偏离创新创业特色、教师业务水平未达“双师型”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应促进高职院校建立目标导向明确、组织管理灵活、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机制创新、制度保障到位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办学特色。
一、实践教学目标导向
2017年12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2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抓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的指引下,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职业素养好、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人才,并根据总体目标,制定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承担主体的目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明确。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应在组织策划、过程控制、反馈考核三个阶段,灵活选择组织管理方式,科学运用组织管理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效果。
(1)实践教学组织策划阶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由教务处牵头,由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多部门参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些高职院校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实践教学组织策划阶段,应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统筹规划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场所、明晰各单位各部门权责、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2)实践教学过程控制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可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也可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校内实践基地便于师生及时交流信息,方便管理而且较为安全,但其实践软件等资料更新慢,难以对接实际会计业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和实际工作培训,是高职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职业技术岗位的平台,在实践效果上与校内实训室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不利于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企业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学校,导致信息不对称,而且不便于管理,因此,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应制度办法,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反馈考核阶段。实践效果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准绳。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及结束后,都应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反馈和考核。因此,应建立实践教学信息交流平台,畅通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信息交流通道,及时反馈实践效果,适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的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客观、综合地考评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实践教学资源优化
(1)“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立。推动企业、高职院校共建“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政府和高职院校根据实践效果,对参与实践教学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发放津贴,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将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纳入企业人员绩效考核。还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将行业、企业最新的财税政策和实操经验引入课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制定校内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的管理办法,支持校内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新态势,积累实践经验,锻炼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和高职院校“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合作,双方人员以工作室或项目合作的形式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能合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财税问题,实现共赢。
(2)配套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大智移云时代下,传统会计正向业财融合的智能会计转型。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引进先进的实践平台,促进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管理。例如,把会计工厂引入学校,使校内实践基地紧密结合实际会计业务,让学生突破企业财务保密性限制,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和核心业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口会计专业实践,学习多元化企业经济业务,增加实践教学深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优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资源配置,应建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设置完整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应设置全面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财经基础技能、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会计、审计、税收、企业经营沙盘、企业资源计划、统计等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互为补充,但相互独立,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实践教学机制创新
(1)价值共创机制。为改变目前“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深化产教融合程度,应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方联动的价值共创机制。政府方面,首先,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办法,落实财税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其次,出台相应政策,把校企合作业绩,作为优秀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第三,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践基地。第四,设立培训专项基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方面,加大宣传产教融合力度,逐步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方面,探索创新机制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办学。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还应共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个人、组织和社会在长期的学习、生产和创新实践中获得技术技能的递进、积累和传承,实现互利共赢。
(2)互推共聘机制。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互推共聘”机制,畅通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兼职通道。企业和高职院校互相推荐、共同聘用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团队,在高职院校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指导,定期通报表扬职教名师、职业院校学生,营造尊重劳动、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3)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即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类育人主体的作用,最大化教育工作效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平台搭建作用;发挥行业组织指导者、服务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发挥企业作为积极的参与者的作用;发挥高职院校的核心主体作用,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构建共享共荣的资源配置机制、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规范有效的动态协调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等,搭建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4)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应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多个层面进行。政府层面,出台相应政策,把校企合作业绩,作为优秀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税收减免。企业层面,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效、低成本地培养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学校层面,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实践教学竞争奖励相关制度,设立大学生实践专项奖学金,切实调动教师、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实践教学制度保障
(1)政府层面。政府应健全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并将企业接纳学生实践作为企业参与优秀示范企业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企业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而且,企业因接收实习学生產生的合理必要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应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扣除,以此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教融合程度,加速产教融合进程。
(2)企业层面。为了调动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应制定实践教学激励考核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对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发放奖金,同时,将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效果纳入企业人员绩效考核,从而将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制度化、常态化。
(3)高职院校层面。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应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激励考核制度》《校外实践安全应急预案》《实践学生行为规范》《实践学生考核要求》《实践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办法。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形成技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有利于企业早发现人才、快培养人才、多储备人才,也能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四方联动、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程慧玲.成本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新会计,2017(10).
2.徐畅,解旭东.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与职业,2018(19).
(责任编辑: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