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体育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
2019-07-19刘佳
刘佳
摘 要:民国时期掀起的大规模体育思潮,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学校体育制度,还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在体育思潮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阐述不同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的改革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总结出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国体育 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a)-0154-02
中华民国时期,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华大地,其中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民族主义等教育思想的传入冲击了我国学校体育原有的教育思想。随着封建帝国的灭亡,各界有学之士重新审视我国教育,并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各种体育思想通过多种形态作用于学校体育。
1 军国民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军国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军事训练,并通过战争侵略使近代中国受尽欺凌,于是在这种复杂而又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近代中国接受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蔡锷在《军国民篇》中描述道“自孩提以至成人之间,此中十年之顷,为体魄与脑筋发达之时代,俗师乡儒,乃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或读以靡靡无谓之章词,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他认为我国的传统教育内容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强健体魄保家卫国。为了不让民族走向灭亡,爱国之士欲用军国民教育来改变这种现状,加上洋务运动和维新派启蒙思想的影响,军国民教育在我国得以快速传播与发展。
民国成立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并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1]。”蔡元培认为身体健康与国家兴衰有密切关联,所以体育成了军国民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体育课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体育教育主要以兵式体操课为主。在同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又规定了体操课的周时数由周二时改为周四时,具体强化了军国民教育的实行[2]。
将兵式体操课加入体育教育,不仅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天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建立体育专科类学校的进程。军国民体育思想不仅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还改变了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使群众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形成尚武风气。但是,军国民体育始终没有摆脱政治掌控,它是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充满专制色彩的体操课并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真正的发展,强民的效果甚微。《改革学校体育案》于1919年10月通过,其中规定增加学生体育课内及课外活动时间,同时减少练习兵操的时间。至此,军国民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逐渐衰退。
2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体育家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发展,他们主张学生应从本能、需要、兴趣出发去学习,推崇自然活动,强调个体的特色发展,由此影响了当时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和目的。曾经提倡军国民教育的蔡元培先生在认识到军国民教育的弊端后认为:“军国民教育之不能容于之日”,并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解:“体育者,循生理自然发达之趋势,而以有规则之人工补助”,他认为学校体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育形式,所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应按照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规定:体育教材选择应根据儿童的身体、年龄和技术程度的高下;并需适合儿童生活的需要。材料和方法都须以兴趣为主,使儿童于活动之后觉得满意[3]。许多学校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多采用体育游戏、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形式种类丰富。
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理想。但是,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和放任学生兴趣进行的体育课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降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以育人为主,把体育的主要功能强身健体放在次要位置,这使体育课特色不明显,无法区别于其他科目。瑕不掩瑜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指导体育实践时同时运用了心理、生理、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不仅创新了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还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
3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盛行,并未解决当时民族危在旦夕的局面。体育作为一种强种、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手段,因民族而体育,因国家而体育的行为,加强体育的纪律化与组织化,其核心是“体育军事化”和“全民体育化”[4]。在民族本位论的影响下,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被认为是同一项目,使军国民体育起死回生。我国传统体育在此时期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国粹主义和保护国学思想的影响,许多体育界人士认为应将军国民体育中的“体操课”改为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如武术、骑射、投掷游戏等,从而保存中华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思想入侵。于1919年,《中华新武术》被国会表决定为正式体操。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展了体育教育工作,并颁布的《小学法》中规定:小学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1941年以后,不再设体育课,主要进行爬山、侦察等军事锻炼[5]。在强种强国、救国救民的社会需求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只能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虽然迎合了当时政治和文化中的復古潮流,为一些人所推崇,但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洗礼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它的保守性与倒退性,所以它并没有完全取代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只在学校体育中占次要位置。学校体育发展也囿于当时的物质匮乏,没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械,导致师生对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使体育教学氛围散漫。民族主义体育思想虽有不足,但在近代体育发展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融合改进了西方体育文化,弘扬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4 结语
民国时期是近代学校体育改革最为快速的阶段,从军国民体育到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学校体育都不是独立在外的个体,它在思潮中不断改革以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经过研究各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状况,发现了体育与政治变革关联密切,教育目标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所谓因国家而体育。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各体育思想的传播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从中发现学校体育的改革规律,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朱有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续)[J].教育杂志,1930(12):149-151.
[4] 柳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研究(1840~1949)[D].银川:宁夏大学,2008.
[5]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刘营,孙国友,叶瑛.民国时期体育思想的历史嬗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