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2019-07-19高建娜
高建娜
摘 要: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符合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体育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同时加速了学生个性的社会化进程,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实施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俱乐部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爱好,深化学校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俱乐部 课外活动 实施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a)-0109-03
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与体育课相结合有效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传统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死板、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活动的兴趣。本文全面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找出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在学校中尝试实施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10所高校108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国内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状况的文献资料,使本论文的研究提供获得充实的理论基础。
1.2.2 归纳分析法
将查阅的有关资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为本论文提供符合逻辑,更具价值的理论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1059份,回收率98.05%,有效问卷1059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俱乐部式课外活动
2.1.1 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含义
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是素质教育和快乐体育的有效结合。传统课外活动相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选择相,强调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课注重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健身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则将课堂中学到的运动技能及相关的健身知识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真正实施快乐健康体育。
2.1.2 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特点
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群众性、健身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俱乐部开展的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從而增强体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3 俱乐部式的课外活动的价值
(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符合终身体育观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贯彻实施, 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逐渐养成,体育习惯及意识的良好培养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运动。然而终身体育习惯往往是在课外活动中的学习和训练养成,而不仅仅是在体育教学中获得。
(2)延伸体育第二课堂, 弥补学校体育发展的不足。
长久以来,学校体育教育都是以“全面发展”为指导方针,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偏多,强调学生样样都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项目的数量,但课堂时间有限,使得学生样样都不精,而且很多学过的动作很快就淡忘或消失。 再者,学校很多体育课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乏味,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规定了的教学内容,统一指导组织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使得学生没有练习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中正确实施俱乐部模式,有效弥补了体育课上教学内容过多且形式单一,无法因材施教等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上有更大技能上的突破,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快乐地运动。
(3)弥补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现象。
通过对高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教师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在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经费一直占据前位,资金的投入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的现状。
2.2 俱乐部式课外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2.1 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大学生一般为18~21岁,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个年龄段是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提高及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俱乐部式课外活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并在次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2)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3)第二课堂理论。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培养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2.2 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实践分析
(1)学生对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兴趣浓厚。
从(表1)可以得出,随机访问的学生、教师对实施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支持率分别为90.27%、92.59%,由此可见,该俱乐部式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人数比例较大,说明这一活动的开展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的 ,同时也得到教师的普遍支持。
(2)场地器材无须另行投资。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的场地设施向学生全面开放,改变了以往学生想锻炼而没有场地的局面。随着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均有较宽阔的运动场地和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因此,具备了开展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从(表2、表3)中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率满意度为20.6%、基本满意度为44.3%、不满意为35.1%;而场地设施配备满意度达到80.4%,这说明学校场地有场地器材保障,但是使用率相对较低,俱乐部形式课外活动的开展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从而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符合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体育师资配备是关键。
从(表2)中看出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配备满意度为90.4%、不满意度的仅仅只有9.6%;说明体育教师的配备还是比较充足的。由此可见,从师资队伍方面来说,实施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俱乐部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2.2.3 推进俱乐部式课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以赛代练竞争机制。
首先,俱乐部的发展方面非常明确,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来源于各项体育比赛,在比赛中检验教学训练的效果。因此,我校在开展俱乐部前期,把更多的比赛融入训练当中,让学生体现比赛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在比赛中巩固、提高技能。
(2)以目标引领俱乐部持续发展。
学校俱乐部始终以创建“终身体育锻炼”为总目标,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并且能在俱乐部会员中逐步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指导全民科学健身,提高全民健身的质量达到全民健康。
3 结论
(1)高校俱乐部式课外活动受到学生与学校的广泛支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实施俱乐部式课外活动是可行的。
(2)学校体育设施是实施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基础条件,現有的基础体育设施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使用率。
(3)体育师资的素质是制约俱乐部式课外活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实施俱乐部式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技能要求相对较高, 而且要求一专多能,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招聘人才、不断提高现任教师专项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
(4)俱乐部模式和学校运动队形成良好的双赢状态,俱乐部为校运动队培养队员,运动队为俱乐部提供技术支持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65-67.
[2] 左健,孙皓,刘旭.大学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制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8):13-14.
[3] 费淑艳.高校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4(3):110-111.
[4]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 冯秋明,潘兵,王艳云,等.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20-22.
[6] 周志俊,周坤.安徽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73-476.
[7] 王兰娇.普通高中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实施方案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2):90-91.
[8] 杨勤,吴秋林.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395-397.
[9] 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9(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