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教学中如何实现“同向同行”
2019-07-19徐伟
徐伟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资源与“观—感—悟—行”的教学模型做好加法,成风化人。
[关 键 词] 青春;顺时而谋;创新引领;奋斗;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130-02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推行变法的宣言。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根脉也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尝试、被实践、被传承。“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大到国,小到业,无数的实践启示我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要使其他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本文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浅谈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入脑入心。
一、青春理想 顺时而谋
2018年末,在瑟瑟寒风中,人们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年,每个人在奋斗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国内外时局的激荡起伏。
“智者顺时而谋”。站在历史进程的十字路口,世界之势是什么?时代命题又是什么?今天的高校学子理应先学会“抬头看天”,方能知道如何走好脚下的路。曾有学者通过分析《纽约时报》1900年以来的报纸头条,发现世界之变。1900年时,中国被美国人关注了3个月,但这却是中国人最屈辱的一段日子,因为那一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2018年,中国占据了美国媒体9个月的头条,这一次的关注则具有另一番意义。贸易战史无前例,中方“不想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的立场令美国人纠结和烧心。沧海桑田,中国之变令人感慨,也催人警醒: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不进则退,且要久久为功。
放眼校园,活跃着的是“90后”甚至“00后”的面孔。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出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环境里,少有过“困于心,衡于虑”的经历。大学校园是走入社会的“前奏曲”,在这里,这群已经年满18岁的“成年人”将逐渐告别无忧无虑,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课堂上,我曾和学生围绕这几个时间节点做了道数学题:到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你们分别多大年纪?“21岁、36岁、51岁”“哇,这辈子最好的岁数”“贯穿年轻到年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的说说笑笑逐渐变得若有所思。或许是意识到曾经死记硬背的内容原来不只是书上的文字、考试的题目,而是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如此大的关联!的确,从“而立”到“知天命”,从求学、工作、恋爱到成家、教子、养老,这一代人与国家的“战略安排”同步同频,全程参与其中,也将见证和分享自己奋斗的结果。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今天我们国力强盛、吃喝不愁,其实坐享的都是父辈甚至是祖辈的奋斗结果,而能否将这种幸福延续下去甚至生活得更好,需要每个人都参与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学生围绕“塞罕坝”“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长征五号”等关键词,搜寻资料、小组讨论,分享对“久久为功”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思政内容从“照本宣科”变为“启发互动”,变“填鸭灌输”为“主动融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设防的紧张感不见了,而是带着一份兴趣参与到对“时代命题”的认识中。
二、青春活力 创新引领
如今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千禧一代”,伴随着科技革命成长,几乎生活在一个无法断开“链接”的世界里。如果让他们描述最惬意的生活,“手机”和“WiFi”恐怕会填满很多人的一天。的确,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就像如今移动支付普及,你如果不会操作,就会感到不方便。但硬币总有两面性,技术革新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好好审视。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拿起手机,时间飞快,眼睛没停脑子也挺累,但是放下手机回味一下,好像也没什么收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先生在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文章中就曾写道:“从不间断的網络链接可能会剥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停下来,好好反思,并进行有意义对话的时间。”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千禧一代”除了享受前沿技术带来的改变,还需反思如何利用它们去影响未来,为技术赋予价值观,造福人类。
课堂上,我和学生重点关注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因为这是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展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青年学子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帮助他们理解时代创新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生硬空谈大道理,需要实事求是,深入浅出,引导他们自己系好人生的扣子。
通过收看直播、搜集新闻报道,师生交流各自对进博会的思考。有的学生发现进博会上有很多数字技术的应用:6天线下的会展变成365天的线上交易平台,让世界优质产品触手可及。还有的学生发现,社交平台上“进博会”成为热议,其官微吸引粉丝数量近70万,这是媒介传播的时代特征。接下来,我从展品入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能飞的汽车、进口水果、护肤美妆、先进的医疗设备……大家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见课堂气氛渐入佳境,我继续深入话题,启发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商品,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关联。另外,从产地到我们手中,这些商品在价格、物流、报关等环节又会经历什么。在一步步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大家理解了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进博会上大家喜欢的商品,其实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吃得更新鲜、穿得更健康、出行更高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是满足普通百姓的期待。
围绕进博会的讨论,学生收获颇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写道:“看到人工智能应用到那么多的医疗设备中,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微笑面对生活,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也有学生说:“进博会之所以能把世界相连,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技术不应该是理工科的专利,每个人都需要懂一些。”
身处数字时代,进博会让我们有机会相聚在休戚与共的地球村。交往方便了,信息方便了,更需要“民心相通”,寻找更多合作的机会。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敞开胸怀,可以共享创新成果,未来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青春奋斗 实干为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畅通,时效也越来越快。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人们也时常会有一种“肤浅感”和“疲惫感”,可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果要挖掘更大的价值,就不能只把内容装在脑袋里,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甚至也不是最聪明的种群,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如何适应变化?首先是勤学,所谓“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在微视频制作的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观摩微视频《窑洞里的读书人》。观看结束时,我问学生:“视频中,你记住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又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的?”有学生说记住了那盏煤油灯,尤其是“每天早上起来,脸、鼻孔、眼眶都是黑的”这个细节;还有学生说记住了那片黄土地上的山峁,“当年放羊时,把羊圈在山峁上,就坐下来看书冥想”。还有的学生对总书记自述时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和“读书是个终身爱好”。在分享这些细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微视频的选题构思、拍摄编辑技巧有了掌握,对于总书记的“勤学”,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进一步围绕“梁家河”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到了总书记带领村民建沼气池的经历。相比于如今吃点儿苦、受点儿累就抱怨半天的年轻人,总书记把艰苦环境看做是磨炼的机遇。当年看到《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沼气池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想到村里人冬天拉煤的辛苦,便自费去四川考察沼气池建设,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帮助村里人用上了沼气。“把小事当作大事干”,总书记的实干作风、学习能力以及忍受困难的毅力在今天仍然受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播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已经感悟到了勤学笃实的重要性,这就是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我把话题又延伸到了“精准扶贫”。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发挥媒介的力量?我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广告精准扶贫公益项目说起,视频播出时可以扫码链接商家、平台整合力、品牌影响力……探讨新时代传播内容和手段的同时,鼓励学生寻找家乡的优势产品,尝试用自媒体推广。就这样,一堂专业课在观—感—悟—行的过程中,把思政资源做成加法,融会贯通。
四、结语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屋舍简陋,室外滂沱大雨,室内小雨连绵,学生听不清讲课,于是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静坐听雨。平和淡定,润物无声,这是教育先辈们的风范,也影响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子。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现思政课程协同发展,还需高校教师心生敬畏,实事求是,深挖资源,守正创新,这样才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德]克劳斯·施瓦布,[澳]尼古拉斯·戴維斯.第四次工业革命:行动路线图:打造创新型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