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提高中职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2019-07-19蒋建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身体素质

蒋建军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比、经验总结等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内涵、特点以及活动开展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外体育俱乐部;中职学生;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88-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现代企业岗位结构的发展,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渐趋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改革教学体制。而当前还有很多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仍沿袭旧的观念、方式,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使学生不愿意、很少甚至讨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此背景下,调查、分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寻找和实施有效的体育活动对策,让学生喜欢、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未来就业者,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的16级学生100人,17级学生167人,共26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以及相应的体育学刊进行文献资料收集,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检索,以中职学生为关键词进行再次筛选,重点研读课外体育俱乐部对中职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文献。

2.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依据学校的情况,以学校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和俱乐部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在2017年9月向两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5份(男141份,女154份),有效回收率98.3%。对调查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并通过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6.9%的学生认为传统体育课的时间有限,不能满足锻炼需求;30.3%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身体素质没有起到作用;47.8%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时间没有选择性,其中23.1%的学生认为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79.2%的学生很愿意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12.3%的学生一般愿意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只有8.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有84.6%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对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有帮助。

(二)实践结果分析

2018学年对学校16、17级6个班级267名学生,经过两个学期以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这267名学生的测试成绩要好于同年级参加传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学生和全年级整体的测试成绩。

x: 参与体育俱乐部锻炼的学生

y: 参与传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学生

四、课外体育俱乐部提高中职学生身体素质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内涵符合“学生参与”的基本要求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指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锻炼时间和地点,自发组织体育活动团队,能参与两个以上的体育活动团队,并且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在问卷调查中,有47.8%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时间没有选择性,然而课外体育俱乐部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不仅以“三个自主”(自主选择、自主选时、自主选师)为核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让学生按照自身情况和爱好特长在俱乐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因此,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内涵符合“学生参与”的基本要求。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特点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课外体育俱乐部打破了学校现行的传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充分体现身体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俱乐部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学习空间大,弹性强,有利于调节,使学生乐意积极参加體育锻炼。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学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符合国家教育部推行 “阳光体育运动” 的根本目标。

(三)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方式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发展所需

1.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的中初级技能人才的使命,中职学生也应顺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全面加强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开拓出宽广而又通畅的发展道路。其中通用职业素质包括的重要内容就有身体素质。实践证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甚至是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课外体育俱乐部由于其特殊性,在培养中职学生通用职业素质中的身体素质方面可提供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中职体育工作者新课题研究的方向。

2.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在以俱乐部为主导的基础上,以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形式,有序地把每个小群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非正式社团型俱乐部。以这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是完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需求的,其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強健体魄、良好心理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

3.课外体育俱乐部设立的运动项目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争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促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层次不同,每个项目可设初、中、高级班,满足学生所需的选择性。

4.学生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自由报名参加,根据能力确定等级。俱乐部项目实行晋级制,学年考核后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从低级向高一级晋升。这为学生确立了积极进取的目标,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达到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四)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参与锻炼存在明显优势

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练习,教学单元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按层次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和相互帮助相结合的方法,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个体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自己,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创造性、选择性,从客观上为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俱乐部教学的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学生可根据安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动力,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五、小结与建议

(一)小结

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代表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它的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和开展方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学习,愉快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从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建议

1.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及健康法则。为达到这个目的,开展任何体育课外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2.在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体育器材、场地建设,丰富活动内容。要添置充足的活动器材,改善活动场地条件,购买或自制简易设备设施,开设对学生吸引力较强的体育项目,扩大活动的参与面,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要确立正确的评价方式。根据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特点,在评价学生活动时,一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二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三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要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集体考评结合起来,使评价公正、准确、合理,真正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钧.“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职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模式可行性的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9):12-13.

[2]  陈立贤.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反思[J].青春岁月,2012(6):119.

[3]  陈晓维.建立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157-15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身体素质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