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探索

2019-07-19王晓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新高考规划

王晓梅

[摘要]面对新高考改革,高中生将面临选科和选课的全新学习模式,同时高校新的选拔方式对高中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高中生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实际需求,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阐述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常识,从不同层面分析了生涯教育对高中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提出高中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涯教育;新高考;规划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8-0018-05

“老师,我不会!”

“我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您讲的时候我会了,可一做题又不会了!”

这是我们常见的一段师生对话,师生在一个怪圈中循环往复,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答案到底在哪里?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浙江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俗称“新高考”)。几年来,浙江、上海等地针对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研究分析。试点地区公认:生涯规划教育将助力高中学子在新高考制度中更清晰自己学习的方向,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成就自己的梦想。2018年4月,《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公布,甘肃省高考制度改革已进入日程表。高考制度的改革,使高中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提前规划自己未来求学和就业的方向。生涯规划将成为高考制度改革后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关于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是需要全校全员参与的教育活动。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职业生活过渡的基本途径。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佳的路径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和引领高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擅长的学科和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根据现有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图景。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简介

(一)生涯发展阶段论

继帕森斯之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舒伯(Donald E.Super)整合了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汇聚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953年,舒伯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文章,提出“生涯”的概念,形成生涯发展理论,打破了特质因素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从职业到生涯转变的标志。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舒伯的核心概念 ,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舒伯认为,人的生涯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任务。它属于时间的向度,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这一理论促使个体清晰认知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生涯角色,并为自己的良好發展主动学习、充分准备,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二)帕森斯特质-因素理论

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体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 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同时,他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要素:自我了解(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等)、获得有关职业的知识(信息的类型、职业分类系统、职业所要求的特质和因素)、整合有关自我与职业世界的知识。

帕森斯认为,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两种类型:一是条件匹配,所需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二是特长匹配,某些职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特长,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有独创性、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美的、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这一理论要求学生在生涯规划中既要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又要掌握相关职业的特质要求,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霍兰德的类型论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他认为人们总在寻找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其施展才能,表达其态度和价值观,解决其愿意解决的问题,担当适当的角色。

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合起来。因此,高中生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即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以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理论的协助,当事人能迅速地、有系统、有所依据地、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

(四)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简称CIP)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职业生涯咨询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生涯决策能力的获得是一种学习策略。值得一提的是,该理论强调元认知在生涯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生涯规划理论对学生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为个体提供了生涯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基于高中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资源,了解职业需求,强化生涯规划意识,最终客观、理性地做出生涯决策。

三、新高考制度下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

新高考制度的选课和选科,往往和学生未来要上的大学类型、选择的专业息息相关。如果缺乏早期规划,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要求,等到录取时只能空悲切。但如果只从升学的角度看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显然过于浅显,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要从规划自己的人生做起。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生命价值感

人的一生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于处在理想发展关键期的高中生更是如此。现在的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新高考政策要求高中生独立进行科目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倾向选择一些热门专业。其实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还热门都是未知数。

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二)以职业强动力,以事业促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要求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此时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只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变化很重要。

这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一方面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家长、老师、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挖掘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三)明确学业目标,规划学习生涯

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发展空间大。所以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明确高中三年的具体学习计划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在每一个学年段,学生所面临的规划重点是不同的:高一学生应学会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明晰各阶段的目标;高二学生主要面临分科或选科问题,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综合考虑后自主选择学科;对高三学生的辅导则与志愿填报、选择大学、专业等升学指导紧密结合。

高中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后进入大学后也会更主动地学习,毕业时也会减少对职业的迷茫。

(四)明晰自己的方向,明确社会要求

目前,高中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没有接受过忍让、分享、体谅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完全,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认清社会的真实和艰辛。

因此,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更具有德育和完善人格的意义。高中学生要学会在社会实践中摔跟头、长教训,发现自身的不足。要能在挫折与逆境中体会真实的痛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真正的实践磨砺中学会体谅、分享、互助、共赢,学会爱与被爱,学会感激与回报,学会忍受与坚持,学会独立与承担。这些经历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深远。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如此重要,在新高考形势下,怎样引领高中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

四、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探索

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较为缺乏,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而新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多元选择是综合性的,不是简单的学业匹配或者职业匹配,而是基于整个人的综合决策。因此,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需要改变,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生涯规划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教育是每个学生人生路上必经的一段旅程。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多元需求,提供成长空间,以人为本,心中有“人”,把人当“人”。因此,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本身,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开拓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良好的生涯规划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依据自己的特点,发掘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每个人规划的可行性还体现在能否清晰了解社会需求及不同职业、专业的特点。

1.“认识自我”的途径

(1)建立生涯档案,用大数据初步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师通过学校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生涯测评,建立每个学生的生涯测评档案。通过互联网数据判断自己达到生涯目标的可能性,使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断完善,在明晰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特质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案。

(2)开设生涯教育必修课,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

通过课程实施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通过系统的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了解自己的重要意义,并在课程中不断觉察和自省,拓展自我认知的内容,客观评價自己,良好监控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

(3)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实际促进自我认知

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校本教材,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每个学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把教材当作自己成长的工具书,随时随地得到成长指导。在阅读教材时,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评价自己的生涯规划方案,自我成长。

2.认识职业与专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学生在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职业特征、职业需求。

(1)职业规划与职业目标确立

从学生进入高中开始,就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再将目标倒推,使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每一步该如何选择。当然,这种确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渐长,学生可以不断调整,直至最终得偿所愿。很多学生所做的职业规划未必是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但规划对学生而言,是增强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手段,也是他们生涯规划意识的表现。

(2)角色扮演提供更丰富的职业体验

生活中注重对不同职业角色的信息收集,在不便于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不同职业的行为模式。这便于学生对不同职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明白每一种职业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规范,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职业体验。

(3)榜样示范促进职业认同

通过简报或广播等渠道介绍《×××的一天》,通过文字描述不同职业一天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清晰了解看似熟悉的职业中不为自己所知的内容和情感色彩,对职业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认同。

(4)多种渠道介绍新兴职业和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传统职业已经突破了人们常规的认知。借助学校微信平台和校园网络,为学生们介绍新兴职业的信息,使学生快速了解职业发展的取向,使学生在职业认知上做到与时俱进,便于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重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新课程改革重视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要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中努力做到三个“三”:

一是搭建三个载体,即开设生涯课程,建立生涯档案,开展生涯实践活动,由此系统推进学校生涯规划教育。

二是围绕三个主题,即高一新生启动生涯唤醒,构建生涯规划意识,目标引领,有的放矢;重视生涯体验,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了解专业要求,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倡生涯抉择,一旦目标确定,对自己的行动要进行主动调整,以目标促行动,在行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是动员三类人群,形成系统完善的组织机构,科学推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领导重视,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指导,进行科学有序的顶层设计;专人牵头,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牵头,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开发校本教材,完善课程体系,确保科学、专业地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全员参与,新课标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全员参与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规划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的思想。

(三)顺应新课标要求,建构高中生涯规划发展的平台

1. 构建多样化课程平台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对核心课程走班教学,对生涯规划课可采取公共课的方式推进。辅助走班选科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先于选科实施,重视在选科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课程实施中,重视兴趣特长、知识拓展、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等课程内容的引入,使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的同时,借助课程资源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涯规划资源。

2. 构建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针对学校实际及生源特点,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例如,建立创客空间、学科乐园等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学科团队,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开展在兴趣引领下的综合素质提升训练,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打造精品社团

社团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获取书本知识以外的经验最有效的平台。学校通过科学系统的组织,成立生涯规划社团,借助社团活动的平台,通过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活动,请进各行各业的职业模范或职业标兵讲述他们的生涯发展过程。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近距离接触不同职业的人群,了解和体验不同职业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探索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思路

1.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应在原有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基础上,进行高效整合,注重组织保障,结合学校实际,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例如,对于生源状态不佳的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艺术类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确保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道路上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2.适当新增平台,满足学生的多样成长需求,加强路径引导

重视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心理辅导教育中心增设生涯规划指导平台,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指导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规划付诸实际行动;引导学生通过良好的生涯管理,让自己的每一步都有目标、有行动。

3.打破功利思维,回歸教育原点,平衡各方诉求

生涯规划教育不是让学生追名逐利,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人尽其才,通过规划意识的提升,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诉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回归教育的初心。

4.提升规划意识与能力,提供成长GPS,增加获得感

增加获得感,是2018年的热词,学生的获得感即学有所获。生涯规划教育应使学生学会目标分解和目标管理,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就好像一只大手,牵引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当然,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万能的,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涯规划教育不是让学生一眼看到自己的未来的教育,而是促使学生形成规划意识、提升规划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动员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发展,积累优秀成果

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专项活动,而是每所学校在新高考制度下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集合全体师生及家长的力量,调集可能利用的资源,将生涯规划课程融入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师更要学习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懂得从不同角度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家长的生涯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抉择。因此,家校结合,全员参与,达成共识,才能形成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实施中,要不断积累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资源。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酒泉,735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新高考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