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2019-07-19解梦伟侯小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傣族传承文化

解梦伟 侯小锋

摘要:慢轮制陶反映了傣族人民物质生活形态、精神价值以及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早期工艺美术史研究发展提供了真实可观的物态,有着借鉴、参考的反思和导向作用,对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能够使更深刻地认识当下传统工艺传承方式改变的人文及社会因素。

关键词:傣族 慢轮制陶 传承 文化

一、傣族慢轮制陶的历史及发展概述

傣族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的多彩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据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石器时期遗址,临沧市石佛洞古文化遗址是目前云南省出土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文化洞穴遗址,事实证明现今许多沿大盈江、澜沧江、红河是氐羌南下的“走廊”,可达中南半岛诸国;清溪道向外的延伸,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经缅甸和印度可远达西亚,滇文化中的域外因素可能即由此传人的。①从文献资料记载,傣族制陶历史悠久,明代《百夷传》记载,傣族普通人家“惟陶冶之器是用”,而在康熙年间傣族民间多以陶冶为器皿②,傣族人家多使用以手工制作而成的陶锅、陶罐、陶壶,以及房屋建筑中的屋顶挂瓦、屋脊饰品等建筑装饰陶制构件。早在新石器时代,聚居于云南省内的潞江坝、枯柯河流域的卡斯和湾甸傣族地就已经会生产和使用陶器,从该地区出土的炊具、盆、碗、罐、盘等器皿中足以说明傣族的制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③据考古发掘,西双版纳的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曼景兰寨、曼蚌囡寨、曼阁寨、曼斗村、曼勒村、景迈寨、曼朗寨、曼燕村、曼扎村、景莱村、曼飞龙村、曼噶剑村等傣族村寨以及勐腊县城以西大约20千米的大树脚等地区。从出土的陶器类型来看,主要包含有泥质黄褐陶、夹砂灰陶和夹砂褐陶;陶器形态丰富,有网坠、碗、钵、罐、器盖等;陶器纹饰以绳纹、划纹、波浪纹等为主要陶纹样式。这些陶器制品主要为轮制品,也有少数的手工制品。

对于傣族制陶的发展而言,傣族先民首先是掌握了手工制陶,逐渐学会并发展成为利用转盘的慢轮制陶。傣族制陶技艺在傣族民间工艺的特点性和历史性尤为突出,慢轮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最早利用器械进行拉坯制陶的方法,其主要做法是,将要塑坯的陶泥放置在一块可旋转的木板之上,用手力或者脚力推动轮盘,将泥坯拍打塑造均匀。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还可以看到整个远古时期慢轮制陶的过程。在景洪市的曼斗村、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村子等地均有慢轮制陶存在。

二、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模式

傣族传统的慢轮制陶工艺传承方式是必须遵循婆传媳的传统,不传给儿子或者女儿。这种家庭式的传承方式并不是个例,在云南的佤族、景颇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传承模式,曾有学者将慢轮制陶女性传承的问题上做出研究,认为女性在原始时期就是制陶的发明者,因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主要负责烹饪、储存食物,所以在之后的几千年中,制陶依然跟女性有着很大关系,从这种传承模式来看,傣族制陶多传女不传男也说明了对原始信仰的崇拜,认为女性是制陶术的发明者和传递者。因此,傣族慢轮制陶不仅在制陶方式上延续了传统制陶的手法,在传承方式上也一样延续了女性传承的方式。在慢轮制陶的过程中男子除了制作一些制陶所用的生产工具以外是不允许参与甚至观看整个制陶过程的,傣族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在烧陶的时候,如果男人看到陶器是会烧裂的。现在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女性主体延伸至家族男性,甚至其他社会群体,但是在艺术审美形式上却在一定程度生延续了千百来的傣族传统审美观念。而作为宗教用品和佛寺传承则是由男子进行,是延续另外一套传承体系。男子主要制作赕佛用的礼器和佛寺建筑装饰,这一技艺大多在家庭或家族内承袭。因为在傣族传统社会中,男子有义务到寺庙进行修行和学习.大部分男子都有进佛寺当和尚的经历,佛寺是傣族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教育场所,佛寺除了学习教义和佛经外,传统傣族的手工技艺如贝叶经制作技艺和制作技艺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从寺庙内学习,出家男子要学习建筑、宗教用品的技艺传承。而妇女一般是不允许做这类佛寺用的陶器,这一禁忌至今仍然存在。在笔者所调研的曼斗寨和曼飞龙村,女性传承人玉勐家主要以生产日常所用的陶罐、陶壶、陶灯等陶质用品为主,男性传承人岩罕滇家主要生产建筑用陶和宗教用陶。可以说慢轮制陶的陶器不仅提供了物质的载体,更融入了制作和使用主体的精神性因素。

三、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是对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适应引起的,从傣族慢轮制陶的不同传承体系体现了傣族传统社会分工模式、“万物有灵”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以及严格的宗教礼仪。在以原教崇拜为核心的仪式过程中,傣族陶器的制作及内涵从早期的实用器皿转化教仪式上的礼器,使用功能被赋予了多元化的精神意义。例如,傣族慢轮制陶中祭窑的仪式是整个制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烧窑前要进行祭祀仪式以祈福避灾。因此整个制陶过程是在傣族“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下指导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然主义的神秘性以及原始朴素的制作理念。傣族慢轮制陶不仅体现了工艺上和时间上的慢,更重要的是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以及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经济下的自然生活状态。因此整个慢轮制陶的过程是在傣族人民深厚的原始朴素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以及虔诚的佛教信仰下完成的。虽然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傣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是傣族对农耕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始终在其骨血中,形成了亘古不变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傣族的慢轮制陶的传承发展与其社会形态密不可分。从原始社会开始傣族制陶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内部传承。制陶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就地取材,采用原始的手工制作技术,满足族人们的生活需求。妇女世代相承着日常生活用陶的制作技术,传承的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少量剩余产品用来交换或出售。这种传承模式是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村寨体系和农耕经济等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制陶的产生就是由于农耕的需要,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方便可以靠水而居,取水灌溉,从而由狩猎为主的游牧经济转向可以安定而居的农耕经济。陶器的产生可说与人类的农耕生活密不可分,有学者认为陶器的创造发明应归功于女性,因为原始社会首先是母系氏族(其次才是父系氏族),而在此阶段社会的分工为女性是家庭生活的主人,她们主要从事农耕劳作、烹饪食物与织造家用器物等活动。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研和考证中不难发现,云南边疆地区的傣族和佤族陶器烧造分工中,妇女主要承担制陶,而男子则从事挖土、运土等辅助性劳动。傣族慢轮制陶正是这样案例的实证。这些例子从侧面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促成了有关男女分工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从制陶的分工和传承来看,傣族制陶的制作者多是女性,同时只传女不传男的传承制度.是一种高度整合的自然生态思想,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原始时期农耕文化的生活生产形态。傣族慢轮制陶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生产活动也是在家庭作坊中完成。而男性为主体的传承体系主要在针对寺庙建筑制陶。傣族传统社会中只有男子才能进入寺庙接受缅寺的教育,而女子不能入寺为僧,而且在受教育和在宗教仪式活动中受到许多限制。但是由于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大多是妇女完成,尤其在制作和使用赕佛的宗教用品时,尤其是傣族妇女完成自我延伸、参与社会和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仪式中的慢轮之塔传承机制是以宗教为基础的最为传统的传承模式。这种基于信仰和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以内化的方式使技艺传承引向更好层次的精神领域的过程。

虽然傣族慢轮制陶面临着令人堪忧的现状,但在传承体系方面却又着一些令人欣喜的表现,一方面,在传承人的选择上已经打破了女性传承的界限,男子也可以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这从间接上扩大了传承人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支持保护和有意识的宣传,慢轮制陶已经走出傣族人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領略其内涵;第三方面是普通的生活用陶和宗教用陶逐渐向工艺美术产品和旅游产品方面转向。比如岩罕滇制作的陶艺产品大多是都是装饰性的陶瓷,在手法上虽然还是采用慢轮的方法,但是更多的是采用模具和机械的手段。经济收入的提高是民间工艺持续下去的驱动力,增强了民间工艺者的信心,也证明了民间工艺总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功能、审美和形式上的创新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圈

①李伟卿主编:《云南民族美术史》,云南美术m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刀波主编:《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③何少林、白云编著:《中国傣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冯宪铭等.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刀波主编.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M].昆明:民族出版社,2010.

[3]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傣族传承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年味里的“虎文化”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