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护理理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作用

2019-07-18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类风湿情志关节炎

刘 艳

(江苏省中医院南院西十九病区,江苏 南京 210000)

类风湿关节炎属慢性系统疾病,目前医学界仍未探明该病发病原因,通过检测血清类风湿因素能诊断是否发病。其发病特征为影响患者行动能力,还有一部分患者会伴有疲累、疼痛等症状。经临床观察发现,在治疗病症是患者心理波动较大且缺乏对病症的正确认识,对治疗后的效果报以较高期望,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会产生悲观情绪,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采用中医情志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6例作为临床观察数据,采用随机分组法将两组患者平均分配为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患者各6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为35—74岁平均(52.6±4.6)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10.42±1.26)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为30—82岁,平均(51.4±4.7)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0.51±1.22)年。对比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用药指导、健康指导及生活指导等。

1.2.2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加强情志护理。(1)患者入院时,应对医院的环境、医院相关制度及医生资质等进行详细介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心声耐心倾听,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的发生因素、治疗方案及康复预后等,让患者接受并积极主动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告知患者放松心情对疾病的重要性。该疾病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应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缓解其负面情绪,告知患者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2)入院治疗10天,护理人会员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观察改善的情况,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告知患者采取顺情解郁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开导,护理人员以说理开导的方式对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最后护理人员采取移情易性的方式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该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并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3)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随访,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关节疼痛的情况,告知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平常心,避免平日里的情绪波动,要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免疾病复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护理前后的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同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SAS总分为一百,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程度越为严重[1]。护理满意的以自制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90分以上为满意,60-89分为一般,59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SAS评分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形式表示,t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5.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49.2±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对比

3 讨 论

相关研究显示,对该疾病的患者实施情志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轻其不良情绪及躯体症状,促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在常规的护理上加强情志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5.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49.2±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情志护理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更好的缓解患者焦虑,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类风湿情志关节炎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治未病”理论与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