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7-18江敏青阮春燕胡采霞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障碍差异功能

江敏青,闫 琴,阮春燕,胡采霞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是指急性脑血管损伤持续的时间在24h以上[1]。脑卒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吞咽障碍,临床表现为进食困难等,增加了误吸、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在本次研究中旨在分析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以下为详情数据资料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我院收治5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数据资料,对照组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50~89岁,均值(65.5±2.6)岁;干预组患者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52~88岁,均值(64.0±2.4)岁。将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患者进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每天进行两次。

1.2.2干预组

予以连续护理干预:①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吞咽训练计划,并以纸质的形式交给患者,向患者详细的讲解训练的重要性、目的、意义等。②心理护理:吞咽功能障碍对语言、运动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使患者意识到通过积极有效的训练可最大恢复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③吞咽功能训练:(1)基础训练:Ⅰ舌肌:训练内容包括舌部伸缩、舌尖抬高、舌部左右摆动,使用压舌板及勺子对舌部用力,进行被动的训练;Ⅱ颊肌:患者反复进行吸吮的运动,然后做鼓腮、磕牙等动作;Ⅲ吞咽:将棉棒冰冻起来,对软腭、舌根及咽喉反复进行刺激,提高患者吞咽反射区的敏感性;Ⅳ颈部:活动颈部,通过颈部曲伸的运动刺激咽下反射,以免出现误吸的现象;Ⅴ口唇闭合训练:在口唇周围经手指、冰块进行叩打,自外侧向中间进行;Ⅵ吸指:清洁手指,然后置于嘴里做吸吮的动作。(2)吞咽电刺激训练:使用直流电对咽喉部神经进行刺激,起到改善血流供应的作用。④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舒适的体位。Ⅰ仰卧位:头部向前屈,使用靠枕将患侧垫起;Ⅱ侧卧位:健侧采取侧卧位,将床头抬高,经重力将食物集中在健侧口腔,避免食物的残留;Ⅲ坐位:头部稍微向前屈,躯干呈直立的状态,将患侧手置于桌面。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好食物的形态,避免出现残留等现象,进食量约20ml,避免食物过多或过少。⑤出院护理:在患者出院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严格按照指导的计划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4-5]对吞咽功能进行评分,根据饮水时间进行评分,分数为1~5分。1分:患者在5s内饮完30ml水,且没有出现停顿、呛咳的症状;2分:患者饮用30ml水的时间在5s以上且一次性饮完;3分:患者一次性饮完,但是出现呛咳的症状;4分:患者分2次以上饮完,且发生呛咳的症状;5分:患者饮完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出现多次呛咳的症状。得分越低说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越好。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神经缺损评分量表)[6-7],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检验

经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吞咽功能评分与NIHSS评分数据均由计量资料表示,各数据对比时采用的模式为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并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的比较(±s,分)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的比较(±s,分)

分组(n)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25) 3.7±0.8 2.4±0.7干预组(25) 3.9±0.9 1.7±0.3 t 0.742 4.110 P>0.05 <0.05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并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s,分)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s,分)

分组(n)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25) 24.5±4.4 15.9±2.9干预组(25) 24.2±4.2 11.0±2.4 t 0.220 5.821 P>0.05 <0.05

3 讨 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临床特征有脑功能异常、弥漫性脑细胞受损,脑卒中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其中常见且多发的为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可高达78%[8]。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来说不仅要提升吞咽功能,更要采取针对性的功能训练[9-10]。通过本次研究证实,采取连续护理干预后不仅提高了患者吞咽功能,更降低了神经缺损。此外通过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更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连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具有以下优势:①通过宣教使患者意识到训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②连续护理干预训练的强度比较大,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③通过出院护理在此强调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出院后也能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训练,利于预后;④吞咽功能训练需要患者的配合,然而因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极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增加吞咽功能训练的难度,通过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感情,使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使患者意识到通过有效的功能训练尽可能恢复吞咽功能,从而积极的配合完成吞咽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连续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障碍差异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