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与短”, 从节奏到乐感的起始
2019-07-18周铭孙
文/周铭孙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首先面对的是时值的长与短。
我们学钢琴,从入门第一阶段起,首先会教你音符的长短与时值: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音乐基本要素,其实这是体现节奏与音乐感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元素。
著名钢琴家齐莫尔曼说:“音乐是时间里的情绪流动。”
在音乐里,时间的实现和体现,关键在于节拍和节奏的构成与延续,同时注入发自肺腑的音乐情感,并加入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而其中首要的关键和基点竟是最不起眼的“节拍感” ,而节拍感的关键恰是首先要明确并感觉好“长与短” 。我认为,这是一切节奏感到音乐感的起始点,是音乐感觉的精髓,也是音乐构成之本!
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着手于:从长与短到静与动、慢与快,再引申到松与紧、缓与急……对于这些在音乐表现与节奏感觉上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引导。
这关系到我们面对的一个旋律、一段音乐,应如何去琢磨推敲并设计处理它!我们必须从长短、静动入手去细致感受节奏和音乐,以更有说服力地表现音乐。
音乐与节奏是密不可分并相辅相成的,好的节奏感是产生好音乐感的基础和保证,好的音乐感又必然依仗于良好的节奏感觉与修养。“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不就是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如果我们在弹琴时连最简单的音符时值都数不好,基本的拍子都没弄准确,都不去仔细感觉与品味,那还谈何节奏感与音乐感!
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的同时,音乐也是声音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音乐的本身是由节奏与声音两个部分构成的。直接牵涉声音的,还有不少辩证的对立面,譬如强与弱、硬与软、实与虚、重与浅、厚与薄、亮与暗、高与低……这也都需要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我们说,音乐是变幻无穷的,那么,变些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以上这些对立关系的交错与组合,构成了音乐语言的基础,并形成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音乐效果!而这一切变化的最基础元素,还是立足于音乐中各种最基本的“长与短” 的组合与变化。
现在,我们以“长与短” 为代表的一系列时间艺术里的辩证关系进行一些具体的探讨。原则很简单,就是:
有长就有短、有伸就有缩、有快必有慢、有动必有静。
根据这个原则,在乐曲中,我们选一个主题或旋律来看,里面大多都是由不同长度的音符组成的。那么,我们一眼就会看到,哪些音符是相对长一些的,哪些音符是相对短一些的,哪些音符是相对高一些的,哪些音符又是相对低一些的,这些直接决定了音乐的语气与走向。
“严格按照时值” ,说来简单,但是在具体弹奏中却常被忽略。因此,必须强调的是:时值是多长,你就必须弹多长!不过具体弹起来,很可能会受一些莫名的干扰……因为当一个音长到两拍或三拍以上时,学生往往会等不及,没有耐心,而想快点儿让它结束,后面的一些音就会抢着提早一些进来。如果弹到快一些的相对密集的音符,学生又可能因为技术能力有限而放慢。这样就变成了时值该长的,没弹够时间就过去了;而时值该短的、本该紧凑些的音,又明显会延长或拖慢。这种现象虽非学生的本意,但是相当常见。这是必须严格纠正的,因为在节奏和音乐上都出现了不允许的偏差与错误,由此也破坏了音乐形象和格局。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很多学生只想快弹、只会弹强。好像弹钢琴就只是为了快和响,他可以不喘息的奋力弹快,甚至乐此不疲。
但是,他们缺少的却正是不会慢弹。他们安静不下来,往往快的乐段很熟练,而遇到长一些的音却完全不知所措!其实,大家想一想,时值长的音,更说明它是重要的音,正因作曲家重视它,才把它写得更长。所以,在长一些的音上给予重视与强调是必需的,停留一下听一听,感觉一下,品味一下。长音感觉好了,之后由此派生或发展出来的快速音流肯定能弹得更为从容舒适,得心应手!
我认为从音乐的构成来说,正确的顺序应是先有慢才有快。经常,快的音流是从长一些的音那里发展、派生或延伸出来的,就像枝叶从树干、树枝里生长出来一样。
弹钢琴是需要训练速度的,弹快是钢琴技术的必须。我们很多钢琴学子练就了一手超强的技术,但往往却吃亏在音乐语言的表现与音乐感情的深入体察上,往往在弹到优美抒情的乐段时,内心反倒会有些空白,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何解决?当然,全面提高音乐艺术修养是首要的,但从长与短、动与静这些方面入手,应是一个便捷的思考途径。你可以这样想,一个长一些的音可能在乐句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会在听众的耳朵里延留更长的时间,作曲家既然把这个音写长,就一定有要强调它的理由。这个音很可能是乐句中语气和感情所凝聚的音,或是乐句中占中心或重要位置的音。所以,这个音的发音必须要好听,要充分发出,要能充分延长,并且必须弹出最好的共鸣……弹好“长音”,绝对是钢琴演奏技巧与工夫的重要方面与体现。
综上所述,“长音” 要弹好是功夫,是修养和档次的体现。跟快速能力比,弹好“长音” 是另一功,但也是必须具有的静功和慢功。
在此,我们先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9之2) 第一乐章为例。
例11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49之2),第一乐章
第一个和弦,时值是两拍,是一个典型的“长音” ,两拍的时值一定要弹够、弹充分。弹完和弦,手仍放在琴键上,稳定地“端坐” 两拍,听其和声与旋律的声音延长充分后,再提起来弹第三、四拍的三连音。“三连音” 必须严格地在每一拍里平均地弹好三个音。“三连音” 一般在技术上没有障碍的学生弹奏时,易“溜” 过去——偏快。所以应该在节奏上把住、拉住一点儿,会比较稳定、从容(但对技术能力未达到者,又可能拖沓,所以每人情况不会都一样,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这个谱例说明的问题,就是要准确地弹奏出乐曲要求的时值,该慢的不能赶,该快的不能拖。完全体现节奏,尤其是把“长音” 弹足时值,音乐形象才能更为坚定有力,这也正是有音乐感的表现!
在此,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就是:作曲家写得长的音,就是让你待长一些,绝对不可缩短!作曲家写得短的音,就是让你流畅一些,绝对不能拖沓!
这听起来简直是一句大白话,有谁不知道呢?可是到了钢琴上还真不一定,做不到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道理,我越研究就越是感到其中真是大有学问!我们可以视长一些的音为“核心音符”,短一些的音为“过渡音符”。现在,让我再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来仔细讲解。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第二乐章,是一个优美而真挚的抒情乐章,如果把其中的长音与短音处理适当,强调与逗留的长音感觉充分,向前流动的短音弹出向前的倾向,音乐中的抑扬顿挫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旋律本身的语气与表现力就会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12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第二乐章
我们具体看一下哪些音是必须待够时值的?第1小节的第一拍,这是本乐章的第一个音,在降B大调主音的位置上。一拍的时间,作为整个乐章的起始和基点,由这个音延伸出其后向上的一连串音,所以这个第一拍是最需要把时间保留充分的,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第1小节和第2小节的第三拍,都是附点八分音符,它们的时值都长于其他的十六分音符与装饰音。因此,这些在时值上三倍于十六分音符的音,又处在待解决的位置,也应该是语气的凝聚和强调点。
第3小节的开始是时值一拍半的长音,第4小节的开始是切分音,都是要相对长一些并需强调的音,作为小节中的骨干音与音乐语气的集中点,必须有明确的节奏与音乐感觉。把这些处在核心的长音和作为过渡的短音都感觉好了,并做出来,旋律的意义和魅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再举两个更简明的例子。
例13 库劳《小奏鸣曲》 (作品55之1),第二乐章
此曲的第一段,每四个小节为一句,在第4、8、12和第16小节的第一、二拍上,都是占两小拍的四分音符,这十六小节中时值最长的四个音,学生们弹奏时常常会匆匆而过。但如果我们按照“长音要弹充分”的原则,在这些四分音符上都有一点儿持续,弹够时值,使每一小句都稳定结束后,再用手腕略提作一个小小的呼吸,继而进入下一句,节奏就会十分稳定,乐句与乐段的结构也会很清楚。当然,有一个前提是所有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要弹得灵活流畅,节奏准确,才能做到长与短的良好结合,相辅相成。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最迷人的旋律之一,如果用长与短的原理去感觉它,把长一些的音延续充分并注入感情,而快一些的短音——音流,让他们流畅地趋向下一个相对长一些的语气强调音,这样的静与动的交错,会使音乐充满趣味!
例14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这些生动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
长的音弹长一点儿,放够时值!
短的音弹短一点儿,不能拖沓!
傅聪先生在讲学中经常给学生说到的,就有这个道理。简单吗?简单!但也不简单。当你真正认识了这两句话的意义,音乐中的许多事情都因此找到了回答。几个字,几句话,到处都能适用!
在此,我列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钢琴家的典故。著名的女钢琴家图蕾克说到她在17岁时由于努力钻研巴赫作品的弹奏,有一天在练习《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第一册) 时竟然休克了过去,等她醒来后,她觉得忽然得到了“神启” ,一下子全都明白该怎么弹了!当时她也没说这“神启” 究竟是什么。多少年后,图蕾克已成为最著名的巴赫作品诠释者,别人由于一直好奇而再问起她当年的“神启” 到底是什么?图蕾克哈哈大笑,说:“就是把长音符弹得比较长,把短音符弹得比较短!”
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神启” 就那么简单,却是千真万确的真谛!有时捅破窗户纸还真是近在咫尺不需吹灰之力。
我把这两句话认真领会,翻来覆去地思考,引申了很长一个阶段,并在巴赫“平均律” 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实践。由于巴赫原谱上没有标记与指示,对赋格主题的处理,长期以来都感到有些困惑,不知究竟怎么才是“对的” ?才是符合巴赫风格的?有了图蕾克这句话作“标尺” ,再处理巴赫的赋格主题,似乎一切都简单明白多了,原则就那么简单,而且还真立刻见效!
我现在选几个巴赫“平均律” 中赋格的主题作为例子,以说明在弹长一些的音要有持续一点儿的感觉;而在弹短一些的音时,要向前走,不能拖沓。当然,这一切都应在有规律的节奏脉动之中,绝不可以去随意歪曲或改变节奏,这是必须要说明的!
我们先选几首大家多用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版本为参考) 中的赋格主题作为例子。
第1小节有两种时值的音符,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我们必须把小连线中的三个音弹得灵活、清楚,手指尖干净、敏捷,绝不拖泥带水。而八分音符的断奏,要很稳定,声音有弹性,不慌不忙。这个主题中,关键的语气强调音在第2小节第三拍的后半拍,那是一个切分音,本身需要强调,而时值为四分音符,又是这个主题中最长的一个音,应给予重视,这两个原因决定了这个音必定是最需要强调的语气所在,所以一定要以时值的充分来表现这个语气的中心。此后,两个十六分音符把主题引向第3小节的第一个音,主题第一次展现到此结束。
例15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册第2首,c小调赋格主题
例16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册第5首,D大调赋格主题
D大调的赋格主题长度是四拍,从第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到第2小节的第一拍。主题由三十二分音符开始,这一拍的八个音应该果断、集中、均匀,一气呵成地推向下一拍的附点八分音符,这个音也是本句的最高音,因此它应该是这个主题的高点和语气强调音。我们可以看到第1小节的第三拍、第四拍和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同样的附点八分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这种节奏中的两个音是典型的一长一短型,那么,每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作为相对长的音,必须弹够时值,甚至更长,才能表现出一个肯定并带有一定的强调感的语气。而之后的十六分音符,可比附点八分音符更轻,作为走向下一个音的经过音,但声音必须清晰,并作为主题的统一组成部分。我体会,之中的关键在于: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非但一定要保持足够,还要把它作为双附点的八分音符来对待,做到真正“时值足够” 并感觉充分,那么,你弹出来的音乐语气与性格就一定是肯定而果断的。
例17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册第8首,升d小调赋格主题
这是一个具有田园风味的主题,悠远而略带遥想,非常优美动听。主题的第一拍在升d音上开始,时值为四分音符,这在行板的速度进行中,是很从容的。它走向下一个升a音时,上行了五度,而这个音又是附点四分音符,是本句中的两个长音之一,但它相对处于更高的位置,我们在弹奏时会感到这个音有一种宁静而旷远的意境和魅力。接下去是一串五个音的八分音符,音乐就应该向前从容地流动了,此时要感觉平和、淡然,不要过多的压力与表情。因为这五个音的倾向是要走到第2小节第二拍的四分音符升a音,作为主题前半的小收,这个音不用过分强调。而第2小节的第四拍的升g音,是本句中的第二次出现的相对长的附点四分音符,它比第1小节的升a音低了一度,又处在主题后半,离句尾不远,因此可以相对柔和一些,但它仍是语气的凝聚点,所以要充分感觉这个音的时值,保持足够时长,然后主题在第3小节的第一和第二拍上走向收尾。如果我们在弹奏中能保持安静的心态,充分体会到时值、走向、起伏和语气,特别是相对长一些的音作为乐句中的核心的魅力,这段音乐将会表现得十分美好!
关于“长与短” 的具体应用与感觉,已举了不少的实例,进一步的实践还得靠大家自己去体会。我想,既然傅聪,这位在音乐上如此深入细致的大师经常会提出注意“长与短” 的要求,图蕾克也把此喻为“神启”!那么,这个“长与短” 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音乐表现还是以“自然” 为准则。表情千万别做过分了,如夸张过头了,又会导致音乐趣味和品位方面的新问题。
在此,最后再引用几句话,以更充实和确认“长与短” 的重要性。波格雷里奇(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著名钢琴家) 说:“最基本的,就是把每个音符的时值正确读出来,知道每个音该有的长度,就可知道声音的先后和层次,接着每个声部作区别,表现走句。赋予语气,这些都做完了,才能开始讨论作曲家的其他指示。”
当然,在此必须再次强调的是——“长与短” 切勿滥用,切勿做过头。因为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如做过了头,音乐就失去了淳朴、本真的美,并由于表情造作、不真诚而惹人反感。
总之,时值的长短是感受节奏与音乐的最基础的元素(但一切都以符合自然的音乐感觉和逻辑为原则),作为一把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对音乐的探索与音乐感的培养,我认为可以由此起步,开始进行!